细节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1-08-26王晓媛
王晓媛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该病病情凶险、进展快,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临床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易遗留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2]。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3,4]。本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探讨其护理效果及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营养状态、负面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9~55岁,平均(48.03±4.40)岁;病因:交通事故15例,高空坠落12例,打击伤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5~54岁,平均(46.59±5.29)岁;病因:交通事故16例,高空坠落10例,打击伤6例。2组年龄、性别比、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5],且经颅脑CT或MRI确诊;②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③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自愿加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合并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电、脉搏、体温等,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判断患者昏迷程度及病情转归,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症处理措施;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帮助其克服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并逐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昏迷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④呼吸道护理: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通过叩背、雾化、体外震动排痰机等方式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⑤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每日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四肢被动运动训练,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出现;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逐步下床活动,主动进行四肢屈伸、外旋运动。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评分),评分包括语言、面瘫、感觉、共济失调等11项内容,总分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越差。
1.4.2 昏迷程度: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昏迷程度(GCS评分),评分包括睁眼、语言、运动共3项内容,总分15分,分值越高表示昏迷程度改善越佳[6]。
1.4.3 肢体运动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评分包括上肢、下肢、关节运动等5项内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越佳[7]。
1.4.4 营养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营养状况(MNA量表评分),评分包括膳食评估、主观评定等4项内容,分值越高表示营养状况改善越佳。
1.4.5 焦虑、抑郁程度: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焦虑、抑郁程度(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改善越差。
1.4.6 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2组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越佳。
1.4.7 护理满意度:评估2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降低>46%,运动功能评级提高≥2级,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降低18%~46%,运动功能评级提高≥1级,生活自理能力仍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NIHSS评分降低<18%,运动功能评级提高<1级,生活不能自理。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效果比较 n=32,例(%)
2.2 NIHSS评分、GCS评分、FMA评分 干预前2组NIHSS评分、GC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NIHS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GCS评分、FM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NIHSS评分、GCS评分、FMA评分比较 n=32,分,
2.3 营养指标 干预前2组白蛋白、总蛋白、M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白蛋白、总蛋白、MN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营养指标比较
2.4 SAS评分、SDS评分 干预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2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n=32,分,
2.5 BI评分 干预前2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BI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5。
表5 2组BI评分比较 n=32,分,
2.6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见表6。
表6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的颅脑严重创伤,引发脑组织微循环障碍、血脑屏障破坏、颅内压升高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头痛、血压下降、瞳孔散大等症状体征,且病情复杂危重,致死率高达30%~50%[8]。近年来,随着交通意外伤、工伤、跌倒伤增多,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9]。目前,开颅手术配合药物干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手段,虽然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术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预后不良[10]。因此,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项功能恢复,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11,12]。
细节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着重强调护理流程的细化、量化和个体化,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到专业知识和技术过硬,同时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心理状态等细节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弥补常规护理千篇一律的护理模式,从而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患者预后[13,14]。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提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干预前2组NIHSS评分、GC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NIHS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GCS评分、FM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由此可见,细节护理干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一系列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缓解患者昏迷状态,还有效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且机体表现为代谢亢进状态,常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机体各项功能恢复[15,16]。我们通过本项研究发现,干预前2组白蛋白、总蛋白、M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白蛋白、总蛋白、MN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说明细节护理干预通过饮食指导、肠内营养等方式改善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从而促进其康复。另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抑郁等并发症,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疲倦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5]。本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提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能够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其负面情绪,并帮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从而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同时研究发现,干预前2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BI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提示细节护理干预通过饮食干预、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内容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其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