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预防胃肠道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效果研究

2021-08-26刘云星许建多王春霞王英新

河北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肠梗阻胃肠道炎性

刘云星 许建多 王春霞 王英新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介入技术的蓬勃发展改进了以往胃肠道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缺点[1]。尽管如消化道瘘、腹腔感染等器质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患者术后易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2]。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功能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炎症、腹腔内积液、积血等原因导致肠管粘连,蠕动差,从而引起肠管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临床并发症[3]。如果不引起重视,炎性肠梗阻常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严重者会威胁到病人生命安全[4]。护理人员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专人专护,能在手术早期通过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协助患者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尤其是胃肠道术后胃肠道功能相关疾病的发生可明显减低,因此在预防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护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比单纯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要好的多。本研究通过探讨集束化护理治疗,包括精准记录出入量[5]、咀嚼口香糖、中医耳穴等方法,在预防胃肠道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旨在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体验舒适化护理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胃肠道手术的4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对照组年龄27~82岁,中位年龄52.4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胃肠道穿孔4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胃癌根治术5例。试验组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0.5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胃肠道穿孔4例,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5例,胃癌根治术3例。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①胃肠道手术患者;②精神正常,思路清晰,能有效配合试验及临床诊疗;③清楚试验过程并自愿加入;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脏器功能障碍、严重营养不良等影响全身状态者;②不能有效配合试验研究或术后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病情评估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胃管护理、引流管护理、告知患者床上活动、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3.2 试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19,20],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制定出护理措施落实清单表格,全科护士达成共识,共同落实措施。具体包括:①检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每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量中心静脉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每2~4小时观察腹部体征,倾听患者主诉,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②保持体位正确,麻醉清醒后即给于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并持续保持有效半卧位,利于引流及减轻伤口疼痛。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做足背伸运动,每个动作10 s,6~8次/h,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③促进消化液分泌,麻醉清醒后,给予患者咀嚼口香糖,2粒/次,3次/d。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由于受麻醉、手术牵拉肠管和疼痛等刺激因素,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6]。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促进唾液分泌,以缓解患者口干等不适症状,增加患者舒适感。预防口腔感染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④中医治疗,采用中医耳穴疗法,利用酒精消毒剂进行消毒耳穴局部,分别贴于大肠穴、小肠穴、三焦穴、交感穴、内分泌穴、胃穴。每小时按压,每次5~10 s,促进肠功能恢复,减轻患者心理焦虑。⑤康复锻炼,术后第一天晨,护士协助患者完成首次下床,并带上运动指环,开始进行活动计数。护士对患者耐受力进行测定,制定活动计划,术后第1天离床活动2 h,术后第2天离床活动4~6 h。运动有利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防止发生炎性肠梗阻。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出院时间、心理状态、住院期间满意度情况,心理状态及满意度评估均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法。

2 结果

2.1 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炎性肠梗阻发生率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肠道功能恢复及梗阻发生率对照 n=21

2.2 2组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住院时间比较

2.3 2组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21,例(%)

2.4 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心理状态比较 n=21,例(%)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是普外科临床最普遍的手术,患者数量较多,胃肠道手术的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良好的预防是最佳的治疗方案,目前胃肠道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较高,通常发生于术后2周内,患者表现为腹胀、胃肠蠕动功能弱、肠道菌群紊乱等,其一旦发生其治疗恢复较为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7]。术后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发展是可临床早期预防的,有效的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减少胃肠道术后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有规划的护理干预,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护患沟通互动也能促进患者有效的配合临床治疗,改善医患关系,对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8]。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成为护理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束化护理就是以此理念为基础结合临床需要提出的新的护理模式,其能有效调动医护及患者三方的优势,能有效且有机的互通互联,治疗和护理模式都能让患者体会到全方位、优质的诊疗体验,是大多数医疗机构医护工作的目标[9]。

本次研究以4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提供科学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如避免过久的术后留置引管流[10,11],从而加速康复,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6,12]。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治疗,缩短了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且集束化的实施前文所述措施较单一的护理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13,14]。相较于常规的护理,集束化护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15]。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集束化护理方案会不断完善,同时医护及护患互动也将加强,从而降低胃肠道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发生[16-18]。此外临床各项治疗措施及护理经验的深入与反馈以及国内外相关经验会革新集束化护理模式,从而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19-28]。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治疗方案在胃肠术的患者的治疗中有着较低的炎性梗阻发生率,更快康复出院,良好的住院满意度及心理状态的优点,临床上值得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猜你喜欢

肠梗阻胃肠道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