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全科医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信行现状▲
2021-08-26王爱华
田 春 苏 静 王爱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 麻醉科,2 心血管内科,重庆市 402160,电子邮箱:272605765@qq.com;3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ICU,重庆市 402160)
全科医学生作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认知、疫情期间的自我管理及防控行为,对当前整个防疫行为和未来公共卫生安全意义深远[1]。研究表明,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人才质量,稳定和优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3]。本研究通过调查疫情期间在校全科医学生掌握COVID-19知识、职业精神与素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与管理、学术研究等的能力水平,旨在为制订提高全科医学生胜任力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0年3月14~29日纳入重庆医科大学431名在校全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重庆市全科医学专业在读学生,均为重庆市户籍,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疫情前已存在心理问题者;肄业、规培、已参加过工作者。
1.2 调查工具 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全科医学生基于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COVID-19知信行水平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胜任力状况。(1)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阶段、高考志愿填报意愿、家庭成员职业背景(有医务人员或无医务人员)、居住地类型(城镇或农村)等。(2)心理健康状况。为实现快速筛查,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广泛性焦虑量表[4]进行调查。量表共包含7个条目,分别为:① 是否感觉紧张,焦虑或急切;② 是否不能停止或控制担忧;③ 是否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忧过多;④ 是否很难放松下来;⑤ 是否由于不安而无法静坐;⑥ 是否变得容易烦恼或急躁;⑦ 是否感到将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而害怕。每个条目分为4个等级(0~3分)进行评定(完全不会为0分、最近一个月好几天为1分、最近一个月超过一周为2分、几乎每天为3分),总分0~21分;15~21分为重度焦虑、10~14分为中度焦虑、5~9分为轻度焦虑、0~4分为正常。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65。(3)岗位胜任力。借鉴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内容[5],结合COVID-19相关防控知识,本研究从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6个条目)、职业精神与素养(6个条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个条目)、信息与管理能力(8个条目)、学术研究能力(2个条目)等5个维度共24个条目对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进行调查。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维度包括以下内容:① 病毒宿主(野生动物);②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③ 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传染性);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性)和临床症状(干咳、发热、乏力、鼻塞流涕、咽喉痛、腹泻、精神弱、食欲差、无症状感染等);⑤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⑥ 个人卫生(手卫生、正确戴口罩)。各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计0分,满分6分,得分越高提示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能力越强。职业精神与素养维度包括以下内容:① 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参考广泛性焦虑量表评分结果,重度焦虑=0分、中度焦虑=1分、轻度焦虑=2分、正常=3分); ②疫情后更加热爱医学,努力学习,追求卓越;③ 视“逆行者”为英雄;④ 如果祖国需要,自己愿意成为“逆行者”的一分子;⑤ 认为COVID-19患者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怀;⑥ 对本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维度包括以下内容:① 积极参与预防控制COVID-19,发现周围疑似病例立即上报;② 针对周边不当行为可运用所学知识开展COVID-19科普宣教。信息与管理能力维度包括以下内容:①每天都会关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相关报道,分析疫情防控趋势;② 密切关注相关期刊,研读最新相关学术论文;③ 每天都会投入一定时间关注COVID-19疫情;④面对疫情会积极寻求应对办法;⑤ 疫情期间规律作息;⑥ 疫情期间外出正确戴口罩;⑦ 疫情期间严格手卫生;⑧ 疫情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的环境。学术研究能力维度包括以下内容:① 用批判性的思维处理各种信息,恰当地做出决定;② 能阅读相关学术文献,积极尝试撰写、发表科研论文。除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维度、职业精神与素养维度的“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条目外,其他各维度条目均按4个等级(0~3分)进行量化评分(从不这样为0分、有时这样为1分、经常这样为2分、总是这样为3分),分值越高提示此项能力越强。以上各维度得分之和即为总分,总分为60例,分值越高提示胜任力越强。本次调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59,信度较好。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通过QQ、微信等网络媒介,依托问卷星网站(https://www.wjx.cn/)开展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剔除标准:存在逻辑错误,问卷回答时间少于课题组预收集时间(90 s)。通过Excel工作表,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方法录入数据建成数据库。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31份,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98.84%,最终纳入研究对象426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 426名学生年龄17~28(20.53±4.86)岁,其中男性 206人(48.36%),女性220 人(51.64%);本科395人(92.72%),研究生31人(7.28%);高考志愿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261人(61.27%),受家人、朋友或老师要求填报165人(38.73%);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166人(38.97%),无医务人员260人(61.03%);城镇居民187人(43.90%),农村居民239人(56.10%)。
2.2 心理健康状况 重庆市全科医学生广泛性焦虑量表得分为5.39(1.00,9.00)分,其中正常215人(50.47%),轻度焦虑115人(27.00%),中度焦虑76人(17.84%),重度焦虑20人(4.69%)。不同年龄、性别、高考志愿填报意愿、家庭成员职业背景、居住类型的全科医学生广泛性焦虑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1~25岁医学生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被动填报医学专业、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居住在城镇医学生的得分较高(均P<0.05)。见表1。
2.3 岗位胜任力调查情况
2.3.1 总体情况:重庆市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得分为(48.05±4.78)分,其中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维度得分为(5.81±0.31)分、职业精神与素养维度得分为(15.56±1.65)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维度得分为(3.30±1.26)分、信息与管理能力维度得分为(20.63±1.74)分、学术研究能力维度得分为(2.75±1.25)分。不同年龄、性别、高考志愿填报意愿、家庭成员职业背景的全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1~25岁医学生得分均低于其他年龄段,男性、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家庭成员中无医务人员的医学生得分较高(均P<0.05)。见表1。
2.3.2 不同人口学特征岗位胜任力各维度得分情况:(1)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维度,26~28岁、男性、研究生、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家庭成员有医务人员、居住在城镇的医学生得分较高(均P<0.05)。(2)职业精神与素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维度,21~25岁医学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分低于其他年龄段医学生、职业精神与营养得分低于17~20岁医学生,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家庭成员中无医务人员、居住在农村的医学生得分较高(均P<0.05)。(3)信息与管理能力维度,21~25岁医学生得分低于其他年龄段医学生,研究生、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得分较高(均P<0.05)。(4)学术研究能力维度,26~28岁、男性、自主意愿填报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得分较高(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全科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岗位胜任力各维度评分的比较[M(P25,P75)或(x±s),分]
3 讨 论
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9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以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工作重心,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全科医学学科才迎来发展的春天。全科医学学科主要是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为目标,而基层卫生人才在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非典”“COVID-1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类事件的发生对其身心状况也产生巨大考验。在校全科医学生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储备人才,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重庆市有49.53%(211/426)的在校全科医学生存在焦虑的心理状态,其中轻、中、重度焦虑者分别占27.00%、17.84%、4.69%,这说明重庆市在校全科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素质较差。由于此次COVID-19疫情严重、影响重大,社会和教学医院在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外[6-8],也需要对在校医学生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9],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积极地面对此次疫情。
1973年,McClelland教授[10]首次提出了胜任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者和普通绩效者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质,这些潜在的特征可以被可靠测量,包括动机、态度、自我概念、价值观、知识技能及个人特质。近年来,基于岗位胜任力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并应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调查评估也被逐渐用于我国社区全科医师的调研测评中[11-12],但目前关于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相关测评研究较少。虽然当前全科医学正在快速发展,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全科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定位不清,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模糊[1,13]。本研究结果显示, COVID-19疫情期间,重庆市在校医学生岗位胜任力总分为(48.05±4.78)分,其中21~25岁医学生得分较低,说明此年龄段全科医学生整体的岗位胜任力较差;而男性、家庭成员中无医务人员、高考志愿填报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得分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低,说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岗位胜任力。进一步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学生胜任力各维度得分发现,研究生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强于本科生,但总体岗位胜任力和本科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说明研究生在职业精神与素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学生掌握COVID-19基础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抗压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提示他们虽然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自身的精神压力也更大。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个人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愿均强于其他学生[14],这使得该类学生不管是总体岗位胜任力还是各维度能力得分均较高,提示开展本科教育阶段前的医学科普教育可能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但本研究仅调查了重庆市部分高校426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将进一步扩大调查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4 对 策
医学生肩负着未来社会健康知识传播的重任,全科医学生更是未来保障居民生命健康的“守门人”,是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力军,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3]。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是稳定和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 强化公共卫生类知识学习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适当引入选修课等课程中,并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公共卫生类知识的学习,使全科医学生熟悉预防医学知识,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15],从而提高社会群体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4.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医学知识科普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孩子提高职业精神与素养[16];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知识科普,传播《希波克拉底誓言》精神,让有志青年在参加高考之前了解医学并热爱医学,自主选择填报医学专业。
4.3 促进个体知行转化,激发医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积极性 转变医学教育中“重治疗,轻预防”的陈旧观念[17],使得全科医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知识,成为保障居民生命健康的优秀“守门人”,能够胜任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教育指导大众的工作。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背景下,把全科医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4.4 重视信息公开和网络舆情导向 网络大数据时代,医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渠道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医学院校要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科普宣教,发布积极正面的信息[18];同时尊重医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危机意识和抗压能力,正确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管理自己的防控行为。
4.5 重视教学结合科研 医学院校要从单纯教学向师生教研合作转变,除了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交流报告外,还应加强师生合作科研项目,使得医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科研兴趣,系统强化科研思维。例如,将学术研究能力适当地纳入教学考核,促使全科医学生查阅文献,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其自身科研水平,批判性地传播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而提升医学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