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篮子

2021-08-26徐华铛张建中

中华手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竹篮编织

徐华铛 张建中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短秋翼蝉,因助望舒景。

这里的“良工”是指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妙思”是竹篾交织成的图案,“篾短”是竹篾劈得细而薄,“秋翼蝉”是编织成的扇面就像秋天蝉虫的翅膀一样透明。

在汉文的器皿用字结构中,大多是用“竹”字作部首的,如篮、篓、筐、箩、笼等。可见竹子在我国文化、艺术和使用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在竹编器皿中,尤以竹篮的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关联。为了不时之需,人们会把食物及水等保存下来,为储存这些食物和饮水,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刀、石斧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和其它盛具。

然而,竹编工艺在历史上的记载极少,再加上竹子易蛀易霉,能够保存流传下来的实物极其罕见,因此,要探寻竹编的历史足迹十分困难。

本期策划,我们以竹为题,透过竹篮的编织纹样、传统文化、特色类型,去探寻竹编丰富的历史记忆。

竹篮的编织纹样

编织,是竹篮成型的工艺流程。竹编艺人们运用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采用多种多样的精编巧织,能形成气象万千的纹样。

竹编在用料上可分为篾丝编织和篾片编织两大类。篾丝编织主要用于篮、盒、箱及罐的外层;篾片编织则大多用于篮、盒、箱及罐的内层。也有篾丝和篾片交叉编织的。

在编织方法上,还可以分为密编和疏编两种类型。密编的编篾之间紧紧相扣,不留空隙;而疏编则疏朗空灵,篾片和篾丝之间组列成一个个有规则的几何图纹。

竹篮的编织技法虽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竹编的编织技法基本上都是以挑一压一的编织方式引伸发展起来的。竹篮的编织可分“常用编织法”和“装饰编织法”两大类。

竹编常用的编织技法是以挑压编为基础的。挑,是用编丝(或编篾)挑起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下;压,是用编丝(或编篾)压住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上,编织就是在互相垂直的篾或丝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来完成的。挑压编根据产品的需要,分为挑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压二、挑三压三等,用丝、篾都可以。倘若把不同宽度的竹丝篾片结合编织,产生的纹样便更丰富,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三角编”“螺旋编”“圆面编”和“绞丝编”。装饰编织法主要用于较高档的工艺竹篮编织中,常见的有“穿篾编”“穿丝编”“弹花”“插筋”“硬板花”“画面编”等。

十字编1

“十字编”是竹编的基础编织法,因编织纹路呈十字交叉而得名。该法编织简单,用途广泛,生活用品及农用品的器皿上经常用到。经篾与纬篾的宽度大致相等,排列两两平直,编出的十字方格统一相同。十字编又分为“疏编十字编”“单篾十字编”“图案花十字编”等多种。

人字编2

“人字编”以编织纹路呈人字形而得名,在竹篮的用途上十分广泛,常见的有挑二压二人字编和挑三压三人字编。人字编的经篾和纬篾均作密编,经篾和经篾之间、纬篾和纬篾之间均紧紧相扣。若经篾和纬篾的宽度相等时,编成的斜向人字纹便出现等长的规则花纹;若经篾和纬篾的宽度不相等时,编成的斜向人字纹便出现宽窄不一的花纹。

六角编3

“六角编”属疏编,是编织中的一个大类,由无数个规则整齐的六角形孔眼组成,篾呈三向交叉编织,不分经篾和纬篾。编织的形式有密编,也有疏编,用的篾越宽,六角形就越大,用的篾越窄,六角形也相应缩小。

三角编4

“三角编”属疏编,由无数个规则整齐的三角形孔眼组成,篾的走向属“三向”,两两平行。三角编是在六角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六角编的每两根编篾中,再各编进一根篾,就会变成三角眼。因此,三角编比六角编要密一些,也比六角编牢固结实。一般竹篮的底部多用三角编。

龟背编5

“龟背编”也是三向篾交织的编织,属密编,由于编织面形如龟背而得名。由“六角编”的编识法演变而来,相对比较复杂。龟背编牢固、紧凑、美观,常见于编织精细的竹篮上。

双菱百强块6

“双菱百结块”是通过挑一压一的编织变化,使编织面上出现两个相交的菱形。这种编织图案的工艺性较强,常用在高档竹篮的外层编织面上,起到装饰作用。

穿篾编 7

“穿篾编”是在篾片疏编的基础上,再用篾片进行有规律的穿插交织,使编织面由无数个有规则的几何图案组成。常见的有“穿篾方块”“穿篾八角块”“穿篾菱花块”“大小十字穿块”等多种。穿篾编由于透气性能好,编织简易,在竹篮的编织中常能见到。

穿丝编8

“穿丝编”是在三角眼或六角眼等篾片疏編的基础上,再用篾丝作有规律地穿插交织。被穿插的篾片编织为单层,篾丝往往作斜向平行穿插,把单层的篾片编织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精巧的编织图案。穿丝编在竹篮上的用途广泛,一般常用于精致竹篮的表面编织。

拉花穿丝9。

“拉花穿丝”是一种镂空的装饰编。竹篮的拉花部位需在编织时预先留出,只剩下排列规则疏朗的经篾,然后用拉花的竹丝(或细白藤)在各经篾间作斜向的绕编,使竹丝与经篾之间呈现出斜方块的几何镂空图纹。拉花常出现在高档竹篮的第一层,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让放在第一层的食物通风,防止变馊。

菊花大穿丝 10

“菊花大穿丝”是穿丝编中较为复杂的编织,即在双层的穿篾编上再穿一层竹丝,形成三层的菊花大穿丝编。有的还在下面衬以金、银等色泽的纸片,使穿丝编平添一层隽美富丽的装饰效果。穿丝编是一种高雅的编织法,穿入的篾丝和疏编的篾片在色彩上也有差异,形成和谐的色调。如篾片是深棕色,穿缀的篾丝便染成桔黄或淡黄色。

弹花11

“弹花”又称外插花,它是采用匀薄而韧性好的篾片,在疏朗而有规律的编织面上靠篾片的弹性,将篾片两端依附在编织的缝隙里而形成一种装饰味道。弹花使竹编品摆脱了“编”和“织”的平面状态,给人以疏密有致、粗犷生动的立体浮雕效果。

插筋12

“插筋”是竹编篮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加固作用。“筋”是指宽窄、厚薄一致的扁篾,插筋是将这种扁篾插在竹篮的中间,形成有规则的排列。它可以用于平面,也可以用于圆弧面,常见的插筋有“实编插筋”“拉花插筋”“空编插筋”等。注:1-7为常用编织法,8-12为装饰编织法蕴藏在竹篮里的传统文化

竹篮的审美最终离不开文化。竹篮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背后有着悠久的文化作为底蕴。竹篮白问世以来就和整个历史文明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清时期如此,明清以后也如此,任何时代的一件竹篮都有依附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所以欣赏竹篮时,除了审视编织之美与工艺之美外,更要从中感受其历史文化的魅力。只有透过竹篮的外形、编织、绘画、工艺,善于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审美才有品味。

竹篮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图案纹饰上,历代的文人雅士与民间的竹编艺人共同耕耘,发挥想象与才智,通过编织与雕刻,井然有序地结集文化,创作出传统竹篮这一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我国明清时期表现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竹篮的编织与雕刻的题材就是在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发展,深入浅出地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儒家文化的掌门人是孔子,他是中国的圣人,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理念就是“孔门庭训”,具体内容就是“诗礼传家”。诗礼传家的“诗”是用来“言”的,指言语表达,即要学会说话;“礼”是用来“行”的,指行为习惯,既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说话,这是孔门庭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根据“诗礼传家”传承的儒家文化,蕴藏在竹篮里的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吉祥喜庆”“戏曲小说”“博古杂宝”“世俗生活”“山水花鸟”等多个类别。

吉祥喜庆类

在传统的竹篮中,有大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寓意吉祥喜庆的题材,这些内容和题材大多以图案的形式出现,从中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祈求,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吉祥类图案在传统竹篮中较为常见,它反映了,人们欢愉、喜悦的心情。

常见的形象有梅花、喜鹊、鸳鸯、奔鹿、鲤鱼等。“冲寒先喜笑东风”,梅花十分耐寒,开花季节在早春,其味香飘十里,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不仅有喜庆早日来临的寓意,更象征了中国文人正直不媚、高雅白洁、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运用梅的谐音来组成吉祥话语的则更多,梅花与双鹿相配称为“眉开双乐”;喜鹊与梅花在一起称为“喜上眉梢”;喜鹊与鹿在一起则构成“喜乐图”;喜鹊、磬、鲤鱼组成“喜庆有余”;菊花与黄雀在一起组成“举家欢乐”;“鸳鸯并莲”“月季鸳鸯”则寓意婚娴美满、夫妇和谐。

《长方形文房提篮》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绍兴

尺寸:27cm(长)×17cm(宽)×32cm(高)

提篮采用特精细挑压纹编织,描金古诗一首,彩绘梅花图案,寓意喜庆早日来临,提篮铜饰完美,是古时候文人墨客之雅物。

《圆形三层天地盒》

年代:清代产地:福建

尺寸:23cm(高)×20cm(直径)

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竹编漆器三层天地盒,上下两层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密编;中间一层采用镂空拉花编织,给天地盒留出透气的空间。深灰的底色上,绘有琴棋书画、花卉、寿字图案,盖面绘有神龙祥云画面,寓意吉祥喜庆,是大户人家在庆贺吉日时的器具。

《圆形“寿”字礼品盒》

年代:清代产地:福建

尺寸:12cm(高)×28cm(直径)

盒子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密编,盖面中心为六个“如意纹”围绕中间一个“寿”字,寓意六六大顺。里身髹黑色大漆,整个圆形礼盒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为清代年间大户人家吉庆的用具。

世俗生活类

从历代的传统竹篮特别是大量留存的明清两代竹篮来看,有相当多的题材来自他们的生活。艺人们从生活中吸取经验,经过概括、提炼,创作出耳熟能详的形象。在这些传统竹篮的盖面装饰绘画中,虽然人体没有解剖的比例,建筑没有透视的原理,有些画面甚至十分稚拙,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流淌的是生动亲切的家长里短,其中反映农家生活的装饰绘画内容占了一定的比重,如农夫耕田、渔夫捕鱼、樵夫砟柴、牧童弄笛、农妇采桑等。

在表现手法上也丰富多彩,如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的造型稚拙、注重夸张、刻线圆浑;有的则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连须发也一丝不苟。所配景物精雕细刻,连房屋上所盖的瓦片也行行清晰,片片可数。这样的雕刻画面,使人们觉得这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感到亲切自然。

《圓形双层文房蓝》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绍兴

尺寸:28cm(高)×23cm(直径)

文房篮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精编,盖子黑底描金古诗一首,系明代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所作。底部描金刻有回纹,提手描金刻有花瓶、花卉、如意纹,寓意富贵花开,吉祥如意,系文人墨客之雅物。

戏曲小说类

戏曲小说类题材的中心反映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之间的“忠”、父子之间的“孝”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出现。民间彩绘艺人们把其作为题材搬到竹篮的盖面上,常见的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二十四孝》《五子登科》《将相和》《孟丽君》《贵妃醉酒》《西厢待月》等小说与戏曲故事中。

戏曲小说类题材反映的均是人物,其造型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戏曲人物,另一种是绘画形象。建国前的民间彩绘艺人大多没有文化,为了提高人物的彩绘水平,他们就去看戏,把戏曲人物形象借鉴到画笔下进行处理,虽有夸张却形神兼备,姿态多用亮相式,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和气质。另一种是绘画形象的人物场景则倾向于写实,彩绘艺人在文人雅士的授意下,以白话小说版的绣像人物画及各种画派的人物形象为依据,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创作而成。

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是民间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把故事中的正面形象作为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彩绘在竹篮、竹盒盖面上的内容即使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但昔日目不识丁的妇女和儿童也能理解。

《八角双耳针线盒》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绍兴、嵊州

尺寸:13cm(高)×26cm(直径)

针线盒外壁采用特细的“挑二压二”编织,内壁采用宽蔑“人字纹”编织,盖面中间为黑底金边彩绘“皇甫少华孟府射袍,得中三元定亲”的戏曲故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线条流畅,是婚娶喜庆的雅物。

《圆形大挈蓝》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宁波

尺寸:25cm(高)×33cm(直径)

挈籃外壁采用特细的“挑二压二”编织,盖面绘有描金典故“待月西厢”的情节。挈篮的底部刻有描金花卉。元宝型提手,寓意富贵荣华,系婚娶陪嫁之物。

博古杂宝类

“博古”一词来源于北宋,宋朝皇帝徽宗爱好古器皿,他命令大臣把保存在“宣和殿”内的历代器皿编绘成画册,取名《宣和博古图》,计30卷,供自己观赏。列入画册中的古器皿材质有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石器、漆器、珐琅、象牙、犀牛角及其他金属制品,造型广博而奇谲,形式多样而古朴。主要式样有瓶、罐、壶、碗、盘、盒、炉、鼎、卤、盏、觥、豆、钵、斗、盂等,在古器皿中加配上如意、宝珠、玉磬、犀角、银锭、珊瑚、方胜、古钱等“八宝”物件,显得精致而秀美。后人便将这些古器皿作为图案,装饰在建筑、织物及工艺品上,得体而古雅,这种古器皿图案便统称为“博古”。

竹篮上的博古纹饰,是上层人士闲情逸致的流露,亦是身份的象征。博古中的“瓶”是常见形象,这有两种原因,一是瓶的造型丰富优美,可高可矮,可圆可方,还可插花,为门窗增添了一定的美感。二是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平安是历代人们祈求的最大心愿,人的一生平平安安,幸福吉祥才有保证,故瓶的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在竹篮提手的雕刻中,瓶的插花形象经常出现。

《圆形双层提蓝》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30cm(高)×22cm(直径)

提篮采用特细篾丝作“挑二压二”编织,盖面黑底描金“博古纹样”,寓意博雅古事,象征知识与学问,是古时文人墨客传送食物的雅物。

山水花鸟类

山水花鸟题材在中国竹篮的装饰中占有一席之地。

山水类题材的作品,大多表现在竹篮的篮面上,这类题材作品的绘画布局既有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的雄浑,也有小桥流水、春风杨柳的秀丽。花鸟类题材也经常出现在竹篮的篮面上,表现形式丰富而多姿。既有梅兰竹菊、松柏石榴、牡丹荷莲等植物花卉,也有猛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等大小翎毛,画面布局繁简得体,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灵秀之美。

一幅幅山水花鸟的竹篮装饰画面,大多受到当时山水花鸟名家画派的影响,一招一式均按“范本”布局。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重线条轻色彩的画风为竹篮的篮面艺术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画面的布局上,或以雄浑、开阔取胜;或以秀丽、工致见长。充满着生活气息,连树叶均刻划得写实而夸张。

花鸟画在表现手法上有写实、写意两大类,在竹篮的篮面绘画上大多是写实的,他们有的以名家的作品为临本,进行再创造;有的则以亲眼目睹的花鸟为印象进行如实的刻画。因此,在竹篮的篮面绘画上多有刻画工整细致,风格清秀典雅的特点。

中国竹篮上的装饰图案有着较强的通用性,许多图案如套方.方胜、回纹、万字、冰裂、柿蒂、盘长等,完全可以用到古建筑中的木栏杆、石栏杆、砖瓦花格窗和砖石铺地的图案花纹上。而夔龙、饕餮来自青铜器纹样,如意、万字来自丝绸织物图案,人物造型来白戏曲舞台和章回小说的绣像图,山水花鸟来自历代画家的作品等,这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整体上的互用性与一致性。

《八角形双层提蓝》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27cm(高)×20cm(直径)

提篮采用双层编法,外壁是特细篾丝作“挑二压二”编织,内壁是“人字纹”编织,提手两边刻有如意、蝙蝠、花瓶,底部夹口刻有花卉,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盖面黑底描金,绘的是山水画面,其间有文人骑马过桥的细节。

食篮与套篮

竹篮轻巧耐用,千百年来是我国南方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用具。竹篮的种类繁多、色泽雅致,其中最正宗的是浙东、浙中一带的工艺篮。这类竹篮编制细腻,典雅精致,形色多样,花T较大。外形的平面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八角形、方形圆角等,千姿百态;在编织技法上有挑压编、拉花编、穿丝编、实编、空编等,技法繁多。竹篮的盖面往往用精选的薄杉木板加T,上面涂刷厚重的黑漆或深棕漆,并用金漆或银漆描绘山水、人物、花鸟等带有吉祥意蕴的画面。竹篮的提手装饰也异常工整别致,常见的有一根主柄,左右两根支柄,并合在一起,提手巾心的捏手部位略微下凹。一些精细的竹篮提手上还刻有龙凤、博古、佛像、花鸟等图饰,有的甚至用黄铜嵌角镶边,在篮层的上端配有铜锁,使竹篮显得既豪华高贵,又典雅古朴,体现了中国江南工艺竹编品的一大特色。

这类竹篮不仅可以装食品、放花果,而且还可存衣、藏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给使用者带来美的享受。由于传统工艺篮的功能主要用于手提,因此一般统称为“提篮”。其中食篮与套篮是传统工艺篮中的典型。

食篮,是盛放食物的用具,故食篮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食篮主要有大小两种,以小食篮为多,一般是两到三层,编织和做工均十分精细。家常日用的则有点心篮和饭篮,大多为有盖的单层篮。饭篮是专门装饭的篮子,著名作家茅盾在他的代表作《子夜》中便有:“女工们提着空饭篮拥出了车间”的描述。食篮在浙东一带又称“冰盆篮”。冰盆篮形式多样,有方方正正的,也有圆滚滚的,一般分两层或三层,髹以朱红漆,并刻有各种花纹,显得古朴卓雅,一般为殷实人家所用。冰盆篮旧时主要是酒肆茶楼承送点心、果品的用具。平日赠送附近亲友—二盆小菜,或面点之类,常用冰盆篮盛放,免去手端之苦。

在江南农村,有一种仿簟箩形的“粉丝簟形篮”,篾片编织丝丝相扣,密不透风,专门用来盛放麦粉、米粉和玉米粉。篮的上方有盖,一旦盖上,十分吻合。

大型食篮则要两个人抬,用于祠堂祭祀时盛放菜肴,有3-5层。食篮的提手两侧有孔,可以插入榫卯固定篮盖。提手两侧及盒盖上有精美刻花。提手的中间内凹处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抬时的依托。

套篮,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因此又称为“塔篮”、“脱篮”或“托篮”,是传统民间工艺竹篮中容积最大的一种。套篮一般以3层为多,有时也有4-5层。最上面一层往往是“朗”层,朗层都用镂空编织,编篾疏朗,但规整别致,常见的编织图案有白藤胡椒眼、六角眼、菊花穿丝等,显得玲珑剔透。套篮往往两只合为一副,每只篮的黑漆盖面上用泥金写着祠堂或主人的姓名,书法亦甚讲究。籃柄的中间内凹处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时的依托。

《长主形三层提篮》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28cm(长)×18cm(宽)×38cm(高)

提篮有三层,上层采用“拉花镂空”编织,可以透气,下面两层采用特细篾丝作挑压编织。盖面为黑底描金的山水画,底部及提手均为黑色,其他编织面以“中国红”为基调,庄重规整,既是古时文人墨客之雅物,也是盛放食物的精品。

《六角形双层食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上海

尺寸:43cm(高)×38cm(直径)

食篮篮身采用“菊花眼六角镂空”编织,空灵剔透。盖面为木质,绘有书墨花鸟。提手两边落有书墨:癸酉年置,清河镱郡奄,主色调为“中国红”,喜气暖色中透出雅味,为喜庆日子宴请之用具。

《高把手盖碗形“囍”字食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45cm(高)×35cm(直径)

食篮采用双层编法,外层是特细篾丝挑压编织,盖面中间编织“双喜”字。内层采用人字纹精编吉祥“福”字,食篮提手为朱红色,底部刻有金色回纹、寓意福禄寿喜、万事如意,是古时大户人家婚嫁盛放礼品往来之用具。

《粉丝簟斗“福”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23cm(高)×22cm(直径)

篮身采用双层编法,外层采用精细“人字纹”编织,内壁是粗线条“人字纹”编织,编织丝丝相扣,密不通风,提手及篮边用白藤绕扎,是江南农户人家专门用来盛放麦粉、米粉和六谷粉的斗篮。盖面编有“福”字吉祥图案,篮身两边落有书墨年号。

《高圈脚四把手提篮》

年代:晚清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85cm(高)×38cm(直径)

提篮篮身采用“斜丝纹”作挑压编织,四面由二根长竹条延伸至顶部交叠后作提手。盖面呈馒头形,上罩双层六角眼镂空编织,中间夹棕榈叶用于防水之用。高圈脚四把手提篮设计独特,篮盖穿于提手之内,使用时可上下提放不会掉落;篮身疏孔透气,置放的食物不会馊气;圈脚高,放在地上不仅稳固而且放心;篮盖大于身篮,雨水不会流入篮内。种种设计,尽显智慧。

《圆形双层食篮》

年代:晚清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40cm(高)×35cm(直径)

圆形双层食篮采用“镂空拉花”编织,篮盖编有一个大“囍”字,可以拿下来作圆盘使用。提手的中间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或扛抬时的依托。食篮古朴雅致,厚重实用,是日常外出野餐之用具。提手落有书墨:南阳万安办。

《圆形三层套篮(一对)》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宁波

尺寸:66cm(高)×45cm(直径)

篮身采用双层编织,外层采用“六角纹镂空”编织,内层采用十字纹编织,既透气又严密。盖面采用“人字纹”精编,中心编织“福禄”图案,整套提手结实,上下用如意纹铜配饰,寓意福寿双全、事事如意。提手的中间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时的依托,两边书墨落款:宝善堂,楼宝和置。此篮是旧时大户人家办喜庆活动时的专用雅物。注:1-6为食篮.7为套篮

漆篮、香篮与暖篮

说到竹篮,大人最爱跟孩子们念叨一句成语:“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有一种特别的竹篮:用它打水,滴水不漏,这种竹篮叫“漆篮”。在漆篮中最为著名的是福建永春县的“永春漆篮”,是福建省永春县的特产。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永春漆篮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永春县龙水村有—对夫妇,妻子善于编制竹篮,而丈夫精于漆艺。一天,妻子用竹篮提着粥和菜为种地的丈夫送饭,却不小心打翻了竹篮子,粥水顺着竹篮的细缝漏了出来。丈夫见状心想:如果将桐油灰和大漆刷在竹篮表面,不就能防漏了吗?于是最早的漆篮便产生了。

永春漆篮影响深远,先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也可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永春漆篮逐步从闽南传到东南沿海、全国各地及南洋各埠,并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

香篮,是专门用来盛放香、烛之类的用具,以供佛、祭祖。在明清两代,随着信佛人员的增加,善男信女们对香篮的需求很大,运用十分普遍。香篮比食篮略长,以单层较为多,也有在2-3层之间的,外形为长方形、八角形和椭圆形。为表示自己的虔诚,在香篮的编制上也较讲究,不管是编织、雕刻,都有一定的档次。

清代至上个世纪60年代,还盛行一种“暖篮”,有的地方叫“火笼”,是中间放着小火盆的竹篮,是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的用具。“暖篮”的形状就像泡菜坛子,用竹篾编织而成,内置陶盆内膛,供放炭火,生火取暖。暖篮的上面留着碗口大的孔,里面垫一些土或木灰,就可以使用了。“暖篮”是见不得明火的,只有将木炭在外引燃烧红后才能置人其中。为确保木炭明旺,要不断用嘴吹火,或者提着暖篮顺时针绕转,让流动的空气促使木炭明旺。暖篮的两侧装有固定提手,串门时可随走随提取暖。为避免“暖篮”弄翻,底部通常较宽大厚重。为增添木炭,“暖篮”配有钳炭铁筷。一些上档次的暖篮,篮身编有吉样图案,还涂有紫红油漆。

《竹漆“寿”字圆篮》

年代:晚清产地:福建一带

尺寸:25cm(高)×28cm(直径)

竹漆圆篮采用双层编法,里外双层均是“人字纹”编织,牢固结实,古朴典雅,提手粗壮,沿边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是祝寿的礼篮。

《长方八角香篮》

年代:清代产地:浙江宁波

尺寸:36cm(长)×20cm(宽)×36cm(高)

香篮采用双层编法,外层采用挑压编织,内层用“人字纹”编织。提手主柄上刻有童子及如意花卉图案,主柄两边雕刻拐子龙纹样,是大户人家烧香拜佛的用具。

《永春竹漆小礼篮》

年代:清代产地:福建永春

尺寸:23cm(高)×22cm(直径)

竹漆小礼篮盖面是描金的《状元及第》图案,提手两边是描金的四季花卉,漆篮鲜艳的红、黑、金三色,象征着吉祥,是大户人家小姐陪嫁之物。

《花卉铁盖小暖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四川一带

尺寸:23cm(高)×22cm(直径)

篮身编有吉样图案,收口采用双“人字纹”编织,两侧装固定提手,配有花卉铁盖,铁皮内膛,供放置炭火,是南方人家冬季串门取暖的好“伴侣”。

《红色暖篮一对》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20cm(高)×18cm(直径)

暖篮口大底小,采用双层“斜丝编”,两侧有多根厚篾汇成单提手,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牢固结实,内置陶体内膛,供放置炭火。

《椭圆形彩色烘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产地:浙江丽水

尺寸:41cm(长)×24cm(宽)×30cm(高)

烘篮下面大部分采用彩色“菊花六角穿丝”编织,上面小部分采用“排子纹”编织,沿边夹口是大片厚竹篾,“中国红”为主色调,是大户人家的婚嫁用具。

《束腰圆形洪篮》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35cm(高)×34m(直径)

烘篮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采用“排子纹”,下部采用‘挑压编”,有红黑插筋,是大户人家婚嫁用具。

《圆口大烘晒箩》

年代:民国时期产地:福建

尺寸:28cm(高)×73cm(直径)

烘笼采用双层编法,外层是“人字纹”编织,编有“囍”字及吉祥图案,里层笼身是宽篾“排子纹”,底部是宽篾“菊花眼六角镂空”编织。底部下面置放加熱温火,或放到室外阳光下,上面置放烘晒笋干、茶叶等食物。

猜你喜欢

竹篮编织
“编织天空”
体验编织的乐趣
小竹篮里的秘密
彩色竹篮
有老人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我家小妹妹
竹篮(外一首)
快乐是用来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