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时篇

2021-08-26

中华手工 2021年11期

春联门神

春联是贴在家门或房间人口处左右柱子上的红色长纸。上面写着喜迎正月的吉庆文字。宅第的门上一般贴着如下联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云献吉祥、星联福寿,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天增福禄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普通的人家则多用如下联句:—人新春、万事顺心,发福生财、大吉大利。书店则有:藏古今学术,蕴天地精华。笔店则有:善扫千军阵,能生五夜光。

一般的商店则是“黄金万两,日进斗金”这样的联句为多。这些联句都称为对联(对子),即对句的一种。与生日时所挂的寿联、结婚或开店时所挂的喜联、人死时所挂的挽联等应时的相比,春联原则上是年底把旧的换下贴上新的以迎接正月,直到第二年再换上新的。

门上的横幅是“出入亨通”“五福临门”等横批。屏门(里面犹如屏风的四扇门)斜贴着四方形的纸,写着“福”字的叫“斗方”。这些斗方都是用红纸(或双红纸)为底。另外,在正月到处张贴着“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等吉利语句。追溯春联的起源,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被宋代灭亡的前一年,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据说这是最古的春联。

春联大概是与桃符同时出现的。桃符是“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狮子)、白泽(黄帝所获神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演變为今天的春联和门神。中川忠英的《清俗纪闻》里也有桃符的图像。

本来,人们相信桃有辟邪的力量,用桃木做成辟邪的小人挂在门上,再把苇索(捆绑恶魔的苇绳)吊在屋檐处,像日本的草绳那样,从阻绝外边的邪气,保持家内清净的辟邪方式,最终发展成为门神。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述郁垒和神荼二神在度朔山的桃树下审问百鬼,用苇索捆绑祸害百姓的鬼,喂食老虎。故以后的地方官在除夕饰以桃木小人,垂以苇索,门上面有老虎,防止邪恶,遂成风俗。这种辟邪的桃木小人和桃木槌逐渐演变成门神,大概捉鬼的钟馗也与此同源。后来,门神被印刷在漂亮的纸上,贴在门的两边,暗含出将人相的吉祥之意,画上气势威武的将军、气度非凡的文官的模样,将武神(黑脸)和文神(白脸)饰在门口。

正月还装饰巨大的剪纸模样的“挂笺”(亦写作“挂钱”,或“挂门钱”“门市彩”“花笺”等)。以松树为吉祥物,在中国东北地区还保存着立门松的习俗。据考证,在成都或长江流域也有同一习俗,但绝不是像日本那样的普遍习俗。在正月的北京,将木瓜切成细丝泡酒,作为药酒饮用,这与日本的屠苏酒是一样的意思。

另外,在广东还有饮用将柏叶泡在酒里的柏叶酒的习俗(同上卷)。日本的屠苏酒是中国传来的,但是现在只有日本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单道开是敦煌人,一日行七百里,日服镇守药数丸。此药如梧桐子大小。有时亦饮荼苏—二升。这一记述说明屠苏是由西域传来的。唐代孙真人撰《屠苏饮论》所记处方有大黄、蜀椒、橘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碎,装入红袋子,除夕傍晚吊人井中,捣成泥,正月元旦取出,连袋子放人酒泡一会儿,倒入酒杯,祈祷道:“—人饮之,全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病。”这表明,汉代以来流行的椒柏酒,到了唐代被屠苏酒取而代之。

接神爆竹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首先是放爆竹,正月到来,爆竹有驱除妖气、迎接吉祥之意,本来放在火里燃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响声,后来为火药所取代。在北方点五发“二踢脚”(点火以后先响一声升上天空,然后再响一声),然后再点“挂鞭”(大约有100发鞭炮,挂在长竿子上,连续爆炸),然后再点上3发“二踢脚”,当场开始接神的仪式。所谓接神就是迎神的意思,迎接从天上下凡的诸神。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各家的灶神升天,报告这一年人们所做的善恶之事。元日这一天,迎接灶神和诸神从天上一起下凡。举行这个仪式是为了忘却旧岁的一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

迎接诸神的院子里,摆着供桌(接神桌),上置诸神佛的像。这些神像俗称“老佛”,一般是把众多神像印刷在纸上,重叠在一起,故称“百分”(亦称“天地爷”)。将这些神像放在桌子上,摆上贡品,点上炷香,主人身穿礼服下拜。

这时将安置的老佛取下,主人将其与纸元宝一起焚烧。接神仪式结束后,接着是拜灶神,拜家庙,拜父母。神前的贡品、蜜供是面粉做的点心,堆积成宝塔形。此外还有水果、馒头、肉等贡品。另外,彩色印刷的八仙、石榴、元宝等装饰物也一同摆上。

沈榜的《宛署杂记》里有关于明代北京的记载: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撤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麪,阡张至元宵罢,乃焚。

阡张就是在三四寸的纸的两端剪一些豁口,不要都剪,要留有余地,将其抻拉后,就可以变成连续不断的一张纸。这是神佛在天地间往返的梯子之意。而“冥钱”就是日本的六道钱的意思,在纸上印刷成钱币的形状,有的像元宝那样打几个孔,为了让死者在阴间幸福地生活,在佛前或墓前烧掉送钱,亦称“纸钱”。唐末吴融的诗(《野庙》)里唱道:古原荒庙掩苍苔,何处喧喧鼓笛来。日暮鸟归人散尽,野风吹起纸钱灰。

有关纸钱的历史,后述。装有冥钱的红袋子叫“冥钱包袱”。

天地神、灶神迎到家后,先到家堂拜祖先之灵,然后拜父母,恭贺新年。家堂亦称家庙、祠堂、家祠等,有钱人家在宅第内或宅第外另建一栋,以作为安放祖先灵位的祠堂。穷困人家则在家中保存祖先牌位,有事时取出祭祀。正月在家堂悬挂祖先的画像、族谱等。没有家堂的人家就挂在堂屋。主人穿上礼服,带领全家人在像前跪下行三叩之礼。族谱是一个挂轴,按照顺序排列画着牌位,牌位上写着列祖列先的姓名。在北方,清代的功臣之家多有颇具规模的家庙。在南方,有相当门第的人家也造有颇为壮观的家庙。

一族人如果有什么事情,分家、末家的人首先要参拜这里。

迎接天地诸神的接神仪式结束以后,拜四方之神,是因为这一天喜、贵、福、财的四柱神在四方的某一个方位,所以出门烧香、放爆竹、遥拜,祈望得到好运。这时就将除夕贴在门缝上的封纸撕掉,手持火把或灯笼走出门外,这叫“出行”。这一天也有特意到寺庙去朝拜的。接神、开门、出行是年初热闹的习俗。

元宵灯市

正月十五日的夜晚称为“元宵”。以这天夜里为中心,从十三日到十七日,家家户户都挂着漂亮而充满情趣的灯笼,这就是“灯节”。从前,月日或季节的变化都以月亮的盈亏为准,所以满月的晚上最为重要。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则称为“上元”。“上元”的晚上叫“元宵”,而这个季节被人们喜爱的食品也叫“元宵”。用糯米粉做的团子里放人枣、山楂、核桃等干果和砂糖拌成的馅,然后将团子煮好,正是适合寒冷季节吃的食物。

在《水浒全传》里有大名府(河北省大名)的元宵节热闹情景的描写: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

梁山泊的英雄们趁着元宵的热闹混入城内的人群,搭救牢里弟兄的一段故事尽人皆知。

这天夜里,看灯笼的人们摩肩接踵,十分热闹,这就是灯市。灯市在唐代已有记载,在北宋的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已是热闹非凡。据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等史料记载,宋代是从正月十五日到十九日这5天过灯节。其热闹的场面,在明清以后的《金瓶梅》《宣和遗事》《水浒全传》等插图中都可以看到。灯节在古代不仅在正月元宵,七月中元、八月中秋等也会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都在各地举办灯节,尤其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最为壮观。

明代中期,北京的灯节最为盛大,东四牌楼南边的灯市口大街非常热闹。

灯市上,从珠玉宝器到日常用品,商人们准备了诸多百货招呼人们。清代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有如下记载:白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

从前也装饰在城内的公署,贴上五彩的纱绢,在上面作画,挂上彩穗。大门外搭起的灯牌坊,层层叠叠挂起的灯笼像小山一样,美不胜收。一般家庭的灯笼上还有取白野史小说题材的画。另外,走马灯也颇为引人注目。这些热闹景象白光绪年间的义和团运动以后开始衰落,不久电灯普及,灯笼也开始使用电灯,别出心裁的旧东西也就消失了。

一般的灯笼是四角形,木制的框子嵌以纱绢或玻璃,称作四方灯。稍微制作复杂一点的是六角灯。八角灯是宫里或庙里所用,故称“宫灯”。圆形的是在极细的骨架上嵌以纱绢或玻璃,像雨伞那样,也有折叠式的。门两侧挂着的是长方形的对子灯,上方挂着的偏方形的横灯画有《三国志》《西游记》《封神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题材的故事,色彩鲜艳,人物生动。随着夜幕降临,这些灯笼使整座城市显得色彩缤纷。还有将谜语贴在灯笼上,让参观的人们揭谜底,这叫“灯谜”,《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里叫“灯虎儿”。

做某种造型,将水放入其中,使其结冰,中间的孔里插上蜡烛,这叫“冰灯”。烛光与冰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将水一点点冻结,可以做成人物的形象。如果表面上插入发芽的麦子,就叫“麦灯”。

每年一过正月三日,就要开始准备过元宵节了。元宵节有各种活动,如秧歌戏、跑旱船、耍狮子戏以及龙灯会。龙灯会等活动有商店的伙计参与,也有业界同仁组织的。《儒林外史》第三回里有下面这样一段描述:“夏总甲道:‘况今年老爷衙门里,头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我料想看个不了,那得工夫来看乡里这条把灯。但你们说了一场,我也少不得搭个份子,任凭你们那一位作头。”

在日本,长崎的龙灯人人皆知。龙灯由许多圆形竹笼连接在一起成为胴体,上面用画着龙鳞的布包起来。龙首一节,龙背六七节,龙尾一节。每一节眭5尺左右的木棒支撑,人们把木棒舉起来,让龙舞动。龙口大大张开,里面的红舌头摇来摇去,从巨大的龙角垂下来的是红缨。胴体的每一节都钉有铁钉,以便夜晚点蜡烛。龙头的先导是绣球,木杖上边的铁叉之处是红丝绢缠绕成的一尺左有的绣球在旋转。

“匆匆地过了灯节”,这是春节最后的节日,这个休息日一过完,大家又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正如俗话所说:“年也过了,节也过了。”

彩丝系虎

五月五日是菖蒲节,又称蒲节、端午节。家家门前都挂着菖蒲和艾蒿,门上贴着五雷天师的护符、钟馗的像和五毒符(驱魔的彩色印刷的纸)。女子用花色的碎布做成小虎和葫芦,再缝上色带,戴在头上或胸前。这叫“长命缕”,相当于日本的香荷包吧。男子用雄黄酒(含有硫磺的药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以避开五毒(蛇、蛤蟆、蜈蚣、蝎子、蜥蜴),这一天在佛像前供粽子和水果。

这个季节的食品有樱桃、桃、杏等水果,还有粽子和五毒饼,用于互赠礼品。粽子是糯米和枣混拌在一起,用嫩竹叶包成三角形蒸好,蘸上砂糖吃。五毒饼是和好小麦粉,将其切成煎饼形,包上白糖馅,然后煮好。粽子是祭祀五月五日投身汩罗江的屈原而出现的食品。崇拜钟馗像是从前唐玄宗生病时,梦中出现大鬼捕捉到恶鬼,然后吃掉了它。大鬼自称钟馗,以前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因而自杀。玄宗梦醒后,病就好了。因命画家吴道子将梦中所见钟馗绘成图像。本来这是民间传说,钟馗与终葵发音相同,本意是辟邪的有魔力的槌子。

五月五日的早上,一捆菖蒲和艾蒿的枝叶会被插在门上,晚上取下,将菖蒲扔掉,艾蒿则晒干后收起来。这是为了给出生的婴儿第三天洗澡的仪式时使用。作为驱魔物,有红纸做的五毒形状的折纸,还有粘在白纸上的精巧的葫芦、盒子、钟馗等剪纸,买上这些东西贴在门和窗户上。端午节过后,让这一年的灾祸和纸都一齐走了似的,把这些东西扯下来扔到路上。

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戴上穿有小绳的护符,小绳上有樱桃、紫色和白色的桑葚、蒜,以及不同颜色的黄瓜和茄子,还有骑着老虎的少年,以及带有黄色穗子的葫芦(葫芦里有一个放满了香的小布袋,这叫“葫芦花儿”)。然后买上木板印刷的黄色牌子,贴在门上。画着带羽毛的蜈蚣(华南有毒的蜈蚣是带羽毛的)等五毒正要被老虎吃掉的情景,据说那虎就是道教教祖张天师。从一个圆盒子或者葫芦口冒出不可思议的烟把五毒罩起来,像是用吸尘器吸起来的灰尘那样,被吸进去再也出不来的情形。这些画都是用黄纸印刷的,因为宗教性的装饰都是黄色的。另外一般的画里画着非常粗糙的判儿的像。他通常是亮出魔剑,向着一只蝙蝠怒目相向,并且胡须也倒立起来,这叫“喝福来迟”。呵斥福来得晚了的一幅图,因为幸福的“福”和蝙蝠的“蝠”发音是一样的。这个判儿就是钟馗,画的上方有张天师的印记。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除所有的鬼和家中的毒气。

端午节时,在南方还有举行盛大的赛龙舟的习俗。这也是从前一直流传下来的,属于季节性的健康运动。这一天与中秋和年末的旧历年算是三大节日,正值商店的季度结算,所以显得格外繁忙。

什刹赏莲

城北鼓楼大街的西边有什刹海。北边的德胜门一带向东南,到西海、后海、前海都连接着。但通常把前海叫什刹海。所谓什刹是10个寺院的意思。那一带有不少亲王的宅第或者名园。明代文人李东阳,字西涯,他的家也在北岸一带。

这一带,每年一月到六月,赏莲的人们就纷至沓来。北岸一带的风景最美,柳树垂着绿丝,与妇女的红衣交相辉映。小摊儿一字排开,在搭着苇席棚的茶馆可以吃到时令食品。

这里虽为城市中心,却没染上浓厚的城市气味。是一块大自然的处女地,分前海、后海,有地藏庵、菩萨庵等。据北平人说是“九庵一个庙,接河不接道”。这里柳树很多,当每年夏天荷花开时,就充满了北平平民嗜好的玩意,如唱大鼓词、变戏法、卖膏药以及拉西洋景洋片等,这时比“天桥”都热闹多了。北平人喜欢喝茶,这儿卖大碗茶的很盛行,两大枚的、一枚的。也有用木条和芦席搭的茶棚子,里边不但卖茶,而且酸梅汤、汽水、冰激凌兼而有之,“酥肉”“八宝莲子粥”是“什刹海”的名产(魏兆铭《北平的公园》《北平一顾》所收)。

什刹海是明代初期所造,据说清代的西太后也喜欢站在小山上欣赏柳树成行的莲池,在柳荫里嘈杂的蝉呜声中,漫步游览。这大概是它有漫长历史的缘故吧。

这里有露天的表演,在平地的周圍排着细长的凳子,看热闹的人可以在那里坐下来观看。一班艺人像马戏团的人那样互相戏弄,像说相声似的互相掐,逗得客人笑个不停,然后讨要若干小钱。在这里,用他们的话说,买卖就是“在地上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客人把钱扔在地上,然后他们从地上把这些钱拾起来。然后看热闹的人围成一圈儿看变戏法。

年轻的助手一呜锣,魔术师就唱起咒文。把一只小白鼠扣在茶碗里,“啪”地—下打开,从里面跳出来一只绿色的青蛙。然后拿一个空罐子给大家看,里面确实是空的。用一顶破帽子盖在上面,看着看着从里面爬出一条2尺长的蛇来。然后,重量足有600匁(译者注:匁是重量单位,一匁=3.75克)的一只白兔,把盖在地面的罩子拿起来就从里面跳出来;或者是把布掀开,出现了一个1尺左右的玻璃鱼缸,里面游着两条金鱼。真是不可思议。

茶馆里卖的莲叶粥,是把粥煮成糊状时,用莲的大叶子盖在锅上,那种莲叶的香味就浸透到粥里了,粥里加上糖,晾凉以后出锅。莲子粥是将煮好的莲子搅拌在粥里,另外还可以把葡萄干、西瓜子、核桃仁等拌到粥里,再加上白糖、黑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