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井篇

2021-08-26

中华手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鲁班集市村落

夜市摆摊儿小卖

大街上众多的小摊儿卖日用杂货,“夜店”是晚饭后散步的市民驻足游览的地方。

夜市卖的多是日用品,价格与普通的商店相比便宜一点。所谓“贪贱买老牛——贪小便宜吃大亏,就会买没有用的东西。商人不一定有恶意,但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不保证东西的质量,而且在略微发暗的灯火处选商品,和白天的挑挑拣拣不同。

第二天早上仔细一看,完全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夜店也有好处,有点儿占小便宜的心理,比如说买两三块手绢,因为比商店便宜,所以东西略有问题也没有大碍。只是商店以“言无二价”为宗旨,夜店标高价的时候多。完全不了解东西的价格,容易被蒙骗。这一点,虽说客人不是上帝,在北京住惯的人们会巧妙地利用夜市。

“市”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一般村落没有商店,所以买火柴、白糖以及买孩子们的一根铅笔,人们都要到“市”上去买。在街道或河边比较大的村落,规定的日子有“市”,也叫“集”。这样的村落里大体上有传统的寺庙,说明了“市”和寺庙有着很深的关系。“市”大体上在中午以前就结束了。清晨,有赶着毛驴运粮食的,用扁担担棉花的,推着独轮车运花生的,抱着的篮子里装着10几个鸡蛋的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脚步轻松地往集上走,这叫“赶集”。农民们从附近的村落像潮水般涌来,再像潮水般退去。山东有个地方赶“夜集”,黎明前还一片漆黑的时候,“市”就开始了;天亮以后,人们已经散了。这个习俗是因为往返于“市”,不影响当天的工作,所以“市”就自然形成了。

从事村落周边物资的集散而定住在那里的商人们拥有店铺,收购农家生产的粮食和棉花。当地的富农借给农家高利贷。而摆小摊的小杂货店的商人等随着集市移动,四处做买卖。此外,还有按季节到当地收购棉花、花生、烟叶等土特产的城里商人。物资的买卖是通过集市来进行的,所以必须说明农村社会的集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强制征税非常严格,交易的农产品和家畜无一例外地课税,也是在这样的集市进行。

因为农民很少离开村落,所以平常和附近的村落也不太往来,通过集市,村落间的联系也增多了。另外,有集市的村落大体上设置征税、保安、邮政等政府机关,虽然不多,也设置一些分支机构。农民们到集市来,了解政府的告示,收发信件,了解物价的变动,打听时事新闻,把所有信息带回自己的村落,洋洋得意地四处传播。在集市上用粮食换成现金,回家时给孩子买袜子,给老母亲买點心,或者喝上一杯高梁酒怡然白乐。大的集市有说书的、魔术师和西洋镜等,集市也是农民们娱乐的地方。

都会的庙会和夜市是农村机制的残存,可以说是一种变型。

卖细花

根据蔡绳格的《燕市货声》,吆喝“翠啊花”的是卖翡翠玉簪的,吆喝“卖绫绢花哕”的是卖假花的。这是两个2尺左右的纸箱上串着一根棍子,担在肩上走。如图所示,绿色的箱子用扁担前后挑着,也有只挑后面箱子的,里面的商品是绢、灯心草、纸、蜡等材料制作的细花饰物、蝴蝶、绒球等。其中细花相当逼真,很漂亮,颇受市井的孩子和妇女们欢迎。

各种各样有趣的细花装饰,戴在女子的头上和胸前的风景,光是想象就不由得微笑起来。所谓“卖假首饰”,就是专门贩卖宝石和贵金属的模制品,市井的孩子和妇女们对此很钟情。其他还有“摇铃的镗鼓”贩卖妇女日常用品的,肩上背着的箱子里,有梳头的梳子、发饰、刷子、别针等。从前走村串户卖妇女用品的货郎什么都卖。元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里的货郎拿着拨浪鼓,后来的卖货郎也是一样的。

日本也是一样,细花充实着爱花的人们的心,无论何时都是那么鲜艳。装饰花草自古有之,古代歌谣集《诗经》里也有这样的描写:白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年轻的姑娘从野外采集白茅草来送给我,多么美丽,世上罕见。不,白茅草并不漂亮,那是美人送给我的缘故。

洧水的对岸真的广阔而欢乐,年轻人互相嬉戏,赠送芍药花。与自然为友,爱自然孕育的美好事物,欣赏花儿的心情,无论何时都体现在细节之中。

卖带子和耍货

“卖带子”是走街串巷卖各种带子。带子里包括脚带,脚带是把裤脚折起来,然后一圈儿一圈儿地缠上,如果没有这种带子工作起来不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绑腿、脚绊之类。

“卖耍货”有木制青龙刀、红缨枪、戏剧的偶人、面具、纸风筝、气球、泥人、纸牌等各种玩具以及糖果,都在担子上,受到城里孩子们的喜爱。泥人表现了当地的风格,很有意思。此外,还有无锡泥人那样颇有艺术性的东西。

元代有卖“魔合罗”泥偶人的,从杂剧的内容可以推测到。这出戏说的是戏里的泥偶人成为线索,解决了杀人事件的故事。故事情节如下:河南府有一个开小杂货店的男子为了避开一百天的灾难出去赚钱,赚了钱回来后,在回故乡的路上病倒了,于是他拜托行商卖魔合罗的人往家里捎个信。当医生的亲戚知道这件事后,想要贪下他的钱,就抢先赶到,悄悄地毒杀了男子。从魔合罗上所刻作者的名字,弄清了卖魔合罗的人,这个杀人事件随着调查的进展,真犯浮出水面。

在此,魔合罗就是在七月七日乞巧,也就是为了女红做得好,祈愿观音菩萨的偶人,货郎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卖偶人。魔合罗也写成“摩喉罗”,据说,这个习俗是从西域传来的,七夕用蜡做成小孩的形状,让偶人浮在水面玩。

捏江米人儿及其他

捏江米人儿:卖的人担着小箱子和长架子走街串巷,用和好的各种颜色的江米面,巧妙制作人物、虫、鸟等贩卖。

和“吹糖人”一样,是以孩子们为对象的买卖。端木蕻良在《捏面人》的诗里这样写道:五指捏米面,五色顺手旋。忽尔西游记,忽尔大观园。八戒风生耳,探春画笔研。一双面人手,可以见大干。

北京胡同里经常见到的面塑艺人是培养孩子们梦想的街道艺术家。

卖荷花灯:卖的是模仿荷花造型的细花上面点灯的中元提灯。

卖鸡毛打帚:卖的是鸡毛掸子,吆喝着“掸子来毛掸”到处走。鸡毛掸子在华北的黄土地带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特别是初春时节的沙尘暴,即使是关得紧紧的房间里,家具的上面还是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即使不是那样,街上的尘土也是厚厚的,在进人家里之前要先拍打一下身上的尘土,所以在玄关要放一个鸡毛掸子。把在欢迎会上喝的酒叫“洗尘酒”,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产生的。

卖炭:卖的是日用的炭,手里摇着稍微大一点儿的拨浪鼓,发出“砰、砰、扑噜、扑噜”的鼓声。

起茶汤:茶汤即把淀粉溶在水里,加上白糖,再倒进开水贩卖。“油茶”是前述的淀粉里加上香油或牛骨髓油炒熟即成。油茶里再倒上开水。铜壶里准备好开水,和装有淀粉的盒子一起用扁担挑上走。不好喝的茶汤名不副实,有句俗语是“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

把杏仁和白米碾成粉末,然后倒上开水,这叫“杏仁茶”。它也是北京街头的一种受人欢迎的小吃。

补锅及其他

补锅:修理锅的铁匠,装在扁担上的工具箱里有炉子,用煤球烧起火來,马上就能修补。工具箱上吊着一个小铜锣,挑着扁担一摇一晃地走,小槌子就敲响了铜锣。他们亦被称作“小炉匠”,因为兼修茶碗,所以也叫“锔碗的”。

磨刀:用称作“小铜角”的喇叭,一边吹一边走,磨剪子和菜刀。磨刀人的乐器,其他还有“铁拍板”(俗称“挂连”)。《新唐书·礼乐志》阐述了燕乐,高丽伎乐中有“铁版”的记载,被认为是古乐器的残留。在五片铁叶子上开孔,用绳子穿在一起,隔开一定的距离,上下震动发出响声。小铜角在演剧时也可使用,但磨刀的小铜角有4尺长。

剃头:担着担子,前边的筐子里放着煤炉,上面放着镀金盆子,后边挂着带抽屉的椅子,里面装着剃刀等工具。

大字形状的镊子,外加带柄的“铁唤头”,用铁棒插入其中,然后向前端一拨,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个招来顾客的乐器的历史也很古老。《谈征》物部引用《事物原始》,“镊子为钳,以铁制成,用此拔须发。今剃头匠手持此物发声,名日‘唤头…。在街头从事简单工作的剃头匠,难免被人说不卫生,所以他们也逐渐经营起店铺型的理发店了。

皮匠:街头的鞋匠,可以简单地修补鞋子,本来是贩卖中国布鞋里面用的鞋钉类兼修补鞋子的商人。随着皮鞋的流行,也开始修理皮鞋了。

桶匠:备有铜箍,能巧妙地修理掉底的桶,还有干燥裂开的盆子。

木匠:日本叫“大工”。“刨子”的结构和日本基本一样,不过是往前推着刨木屑。“锯子”是以锯梁为中心,利用拉绳的力量,拉紧另一端的锯条,其用法和日本相反,是推着锯东西。

在中国,木匠和其他各种手艺人崇拜的有鲁班,并且北京流传着鲁班的各种传说。

明朝的永乐帝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营造皇城,他下令在城墙的四角建角楼。这是有9根梁、18根柱子、72根檩条屋顶的角楼。工匠师傅们不知道怎样建这座奇拔的建筑,大家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大街上卖蝈蝈的正好路过那里,师傅们为了散散心,就去买蝈蝈,那蝈蝈笼做得极其精巧,出人意料的是和角楼的设计十分吻合,于是一口气就完成了角楼的建设。

大家都感激地说:“那个卖蝈蝈的老人定是鲁班。”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名匠公输般(班),生于鲁国,所以以国冠名前,俗称“鲁班”。鲁班作为名工的祖师爷,石匠、泥瓦匠、竹编匠、画匠等都祭祀他。各种名人逸事传承下来,形成了“鲁班故事”。

猜你喜欢

鲁班集市村落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热闹的集市
聪明的鲁班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热闹的集市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