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有风俗

2021-08-26牛贯杰

中华手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风俗画陈师曾风俗

牛贯杰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近年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图像等多媒体资料的整理与利用,无论是在公共史学还是专业史学方面都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關于文字之外的多媒体文献的价值,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曾有形象的定位:它们“不能让我们直接进人社会的世界,却可以让我们得知同时代的人如何看待那个世界,它们提供了无价的证据”。言下之意,多媒体文献虽不能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来源,却可以将我们带人历史现场,直观地感知历史,触及到文字无法表达的细微之处。

青木正儿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他的研究领域遍及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除了享誉世界的戏曲研究,他研究的另一重点是名物学,先后出版《江南春》《华国风味》《琴棋书画》《中华名物考》《酒中趣》等相关著作。他在《中华名物考》“序言”中讲述了图像资料的重要性:“我在京都大学读书时,为了理解中国文学,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下中华风俗。有一年夏天,放假回家,在一家古物店里偶然发现了《清俗纪闻》十三卷。书中以插图的形式详细说明了清国的风俗,正中我的下怀,虽然缺着一本,我还是跑过去买了。房屋的构造、室内摆设、家具服饰等插图,与图的说明相得益彰,一目了然,使我受益匪浅,”他同时提到研究图像的方法,“我对引用古图考证从前的风俗器物着了迷,深刻地认识到,研究中华风俗也应该学习这种方法”。《北京风俗图谱》的制作,正是源白青木正儿在研究中国文学戏曲过程中对于风俗器物的重视。换句话说,图像更利于直观地呈现风俗器物,绘制图像也是保存风俗器物的最好方法。

其实,风俗画在现代绘画种类中是一种特有的类型画,形成于16-17世纪的欧洲。风俗画关注的主题是情景,而不是事件,通常选择以平民百姓最适于表现人情的对象,通过谐谑动人或引人人胜的手法进行表现。16世纪下半期,荷兰人林斯霍滕绘制的铜版画《大运河上的生活和百姓见官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北京风俗画。17世纪,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和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出现大批以北京为画题的风俗画作。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约翰·纽霍夫的中国游记中绘有145幅关于中国的画像,其中与北京风物有关的近20幅。1677年,德国著名学者阿塔纳斯·珂雪出版了《中国纪念》,该书在当时的欧洲被誉为“中国知识的百科全书”。其中与北京有关的铜板插画7幅。这些早期的北京风俗画具有强烈的民族志书写特征,反映出欧洲人对东方异质文化猎奇的审美情趣。北京作为首都,风俗画中表现的政治气氛浓郁,几乎所有景物描绘都有城墙、武器等。

18世纪是欧洲风俗画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欧美近代化扩张的剧变时期。反观当时的清朝,却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倒是近邻日本深受欧洲近代化的冲击,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兰学”热潮。绘画方面,随着印刷技术和颜料工艺的发展,结合欧洲绘画的透视远近法和中国的版画技术,形成江户时代特有的风俗画——浮世绘。作为唯一对外开放港口长崎的地方长官,中川忠英请日本画工和中国画师绘制的《清俗纪闻》,配有近300幅彩色版画,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下半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情风俗。相较以往的欧洲风俗画,《清俗纪闻》没有停留在猎奇的心态和比较的视野,更多采用“据实以画”的方法,从细节中体会和理解中国文化。青木正儿亦受该书启发颇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受到欧雨的猛烈冲击,在交锋与碰撞中面临保存和转型的现实选择。1914年,陈师曾创作多幅页的《北京风俗图册》,意在存留逐渐消失的传统北京的乡土风情。陈师曾在民国画坛的地位白不待言。梁启超缅怀他的英年早逝评价道:“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陈师曾和青木正儿,一位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保护者,一位是域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和向往者,两人几乎在同一时代绘制名称几乎相同的画作,更彰显出《北京风俗图谱》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陈师曾在《绘学杂志》创刊号发表题为《绘画原于实用说》的文章。他言及《北京风俗图册》的作品之所以称“图”,而不称为“画”,是因为“图与画为二,图资记述,画资玩赏。规画山川,房屋式样,图也,非画也”。“关于图者,分为三种。一为记述,记述事以图者,如记物件、画像皆是;二为考证,制度、物品,作图以资考证;三为说明,意义太多,难于辨认者,绘图以为说明。”这位民国画坛大师的思考,为历史研究者持续挖掘和研究民国图像史提供了足够的信心。民国时期,公共媒体日渐发达,图像摆脱了私人欣赏的桎梏,广泛出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从而成为舆论表达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加深,异域的艺术风格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文献是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近年越来越得到学界和出版界的关注,出版了如《老照片》《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西洋镜》等系列丛书和为数不少的图典、图志。不过,总体而言,对多媒体资料的利用和研究工作还远远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愿与学界同仁共同推动并持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风俗画陈师曾风俗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太平风俗美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王春书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