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25陈静珠

考试周刊 2021年59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实践高中物理

陈静珠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影响着将来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应该重视教学成果,不断突破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同时,深度学习是全新的定义,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主要是学生学习体系的优化与升级。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透彻的见解,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教师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物理知识,还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文章主要是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容易让人们失去前进的方向,针对深度学习,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着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新课改的需求整合起来,让学生跳一跳实现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多个方面的,不能只给学生讲授物理知识和能力,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师认为,课本与考试相比,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致是更加重要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原先的知识水平、现有的理解素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时,要考量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电路知识,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能够区分出串联以及并联电路,并且能够找到两者之间的特征;

了解小量程电流表,并由表头着手思考电压表与电流表之间的改装原理;

从原理着手定量计算出改装电压表时分压电阻和改装电流表时分流电阻的阻值。

设计目的:深度学习就是由浅及深的学习环节,在上面的三个目标具备一定的层次感。帮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找到串联和并联电路之间的特征;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小量程电表是怎样借助串、并联电路的特征对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改装,这是让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思考,从表头到新量程的电表是怎样得到的?这需要学生对应用的规律进行定量计算,借助探析、定量等环节,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学生也能对物理规律产生透彻的见解。

二、 创设鲜活的情境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物理课程中有很多鲜活的知识,这表明物理知识大多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是对生活中的现象的总结。深度学习应该从这些特征着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思考,让学生养成深度思维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逻辑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质点的知识时,质点是为了研究实际物体运动的一种抽象的结果,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质点的作用,并充分了解物体为什么会看成是质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现象创设的情境,像比赛中的乒乓球,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公转与自转下的地球。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物体作为质点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对质点这个定义产生透彻的理解。

三、 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交流讨论

学生在物理过程中应该做到深度学习,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助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了提高学生交流探讨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有层次的问题就像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机械能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产生透彻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

物体动能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来表示,这又反映了怎样的物理规律?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释,通常增加或者减少的因素?

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存在怎样的关联,与外力作用要有怎样的关联,怎么能量的变化与重力势能变化是相似的?

系统机械能增加或者减少的因素是什么?机械能的变化与公正在怎样的关联?

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让学生从全方面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探究的环节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物理规律,还能激发学生规律使用条件的观念。

四、 借助实验推动问题生成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全方位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形成可以推动学生科学探究,也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这可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的方向,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从全方位对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静电感应的知识,如果学生只学习静电感应,这样的学习是比较片面的。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经典感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静电感应现象,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如果一些问题只能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产生透彻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也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加强互动的过程中将问题状态展现出来,包括预设与意外问题。针对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部分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加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推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才能更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双方是平等的,并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新课改下,就是要借助研讨推动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应该发挥好良好的作用。如果教师引导过多,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也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少,也就没有发挥出引导性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給讲授学生弹力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弹力形成的因素。用实验仪器牵引着小车,在拉长弹簧的过程中小车就会动起来。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弹力特征需要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为什么拉长弹簧小车也会运动;小车都做了怎样的运动;小车受到的力是弹力吗?因为什么?教师借助这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的。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教学实践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