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血清蛋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21-08-25袁二伟梁俊霞王玲玲张雅静郭华贤曲海新

中外医疗 2021年18期
关键词:足月儿胎龄早产儿

袁二伟,梁俊霞,王玲玲,张雅静,郭华贤,曲海新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早产儿全身各个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肝脏发育不成熟,造成肝功能比一般新生儿要差,出生后更容易患凝血功能异常[1]。凝血功能异常对早产儿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应用呼吸机呼吸支持的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肺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并成为NICU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2]。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还不够成熟,肝脏发育不够完善,肠道菌群还没有建立完善,常常会出现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足月儿少,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早产儿的肠道定制产维生素的细菌比较少,使得维生素的依赖因子功能较为低下,并且蛋白质无法参与凝血过程,故推测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血清蛋白具有相关性。因此,该研究方便选取了2017年1—12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早产儿进行关于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血清蛋白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新生儿科就诊的50例出生24 h内的早产儿,胎龄28~37周,平均(34.2±2.4)周;其中25例胎龄28~32周 (包括32周),12例男孩,13例女孩;25例胎龄33~37周,10例男孩,15例女孩;这50例早产儿均有出生窒息史以及宫内窘迫,没有先天畸形、感染等患者。纳入标准:胎龄28~37周,出生后12 h内入院。排除标准:胎龄≥37周,出生前有宫内窘迫史,新生儿出生后有窒息、呼吸窘迫、新生儿畸形、败血症等疾病[2]。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该研究,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早产儿入院后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中的相关方案,给予防治早产儿并发症、补充水、能量、氨基酸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尽早给予部分或者完全静脉营养与胃肠道喂养等措施。所以早产儿均在入院后12 h内(即出生后24 h内)以及治疗后的两周内采集2 mL的静脉血[3]。经适当处理后测定相关凝血指标、前白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的生化指标,实验由专门的负责人员根据仪器的具体操作标准进行检测,仪器选用了日本生产的全自动型血液生化分析仪。采集标本做到:环境温暖舒适;患儿保持安静;采血时一针见血,以防损伤组织;取血的时候要做到均匀、缓慢拉伸;防止外源性凝血物质进入血液中影响实验结果。

1.3 观察指标

根据检查结果得出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相关凝血指标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50例早产儿治疗前后蛋白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治疗前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例早产儿治疗前后蛋白生化指标结果比较(±s)

表1 50例早产儿治疗前后蛋白生化指标结果比较(±s)

时间 血清总蛋白(g/L) 前白蛋白(mg/L)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41.2±6.2 70.4±9.2 19.731<0.05 50.7±10.4 209.1±12.3 74.166<0.05

2.2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结果比较

胎龄在28~32周新生儿的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胎龄在33~37周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结果比较(±s)

表2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结果比较(±s)

时间 血清总蛋白(g/L) 前白蛋白(mg/L)28~32周(n=25)33~37周(n=25)t值P值40.3±3.3 50.3±4.5 8.960<0.05 39.2±3.5 59.3±8.7 10.716<0.05

2.3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凝血功能对比

胎龄在33~37周的新生儿的凝血功能明显优于胎龄在28~32周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血清白蛋白与PT、APTT、DDi、FDP负相关(r=-0.761、-0.782、-0.763、-0.745、P<0.05), 与PLT正相关(r=0.731,P<0.05); 前白蛋白与PT、APTT、DDi、FDP负相关(r=-0.713、-0.724、-0.735、-0.723,P<0.05),与PLT正相关(r=0.712,P<0.05)。

表3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凝血功能对比(±s)

表3 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凝血功能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与28~32周比较,b P<0.05

组别 时间PT(s)APTT(s)DDi(mg/L)28~32周(n=25)32~37周(n=2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8.7±3.5(16.3±3.3)a 19.3±4.2(12.6±2.7)ab 47.5±8.7(38.2±4.6)a 48.1±9.2(34.3±3.3)ab 1.8±0.6(0.9±0.4)a 1.8±0.4(0.4±0.2)ab PLT(×109/L) FDP(μg/mL)62.3±15.7(108.2±35.5)a 61.7±13.3(153.3±39.7)ab 5.4±0.9(3.3±0.8)a 4.6±0.8(2.6±0.7)ab

3 讨论

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的状态变为静止的凝胶状态过程的一种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血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原的这一过程[5-6]。具体的凝血过程能够分为3个具体过程: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纤维蛋白的生成以及凝血酶原的激活[7-8]。

早产儿由于胎龄较小、体质量较轻、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会出现蛋白质能量供应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9]。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都是肝脏产生的蛋白质,由于早产儿胎龄较小、蛋白质合成较少、肝脏发育不够完善,导致体内的白蛋白水平以及前白蛋白水平比足月儿少[10]。早产儿出生后肝脏发育不够成熟,肠道菌群还没有建立完善,导致早产儿的肠道定植产维生素的细菌比较少,使得维生素的依赖因子功能较为低下,并且蛋白质无法参与凝血过程[11]。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胎龄在28~32周的新生儿前白蛋白(39.2±3.5)mg/L及血清总蛋白水平(40.3±3.3)g/L比胎龄在33~37周的新生儿的前白蛋白(59.3±8.7)mg/L及血清总蛋白(50.3±4.5)g/L的水平明显低(P<0.05),根据该研究得出,胎龄越小的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越差,蛋白质营养也就越差[12-13]。该研究还得出早产儿治疗前后的前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的水平有非常大的差异,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指标显著上升(P<0.05)。这与杨琳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将新生儿分为≤28周组、28~32周组、32~37周组、足月儿组,发现不同胎龄组间,胎龄越小,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越低,≤28周组前白蛋白(84.61±29.69)mg/L、总蛋白水平(40.44±8.63)g/L最低(P<0.05)。28~32周、32~37周及足月儿组三组中相对体质量越低,前白蛋白水平越低(P<0.05)。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没有重度水肿和黄疸的早产儿,尽量不用人血白蛋白,以防血制品产生不良反应[15]。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与PT、APTT、DDi、FDP负相关(P<0.05),与PLT正相关(P<0.05),提示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血清蛋白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早产儿的凝血功能不仅与胎龄有较大的关系,而且还受到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

猜你喜欢

足月儿胎龄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胎龄足月儿临床转归研究
选择性剖宫产对足月儿产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