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品种溯源和产地变迁本草考证与分析*
2021-08-25王红艳杨琳王丹阳李璐含王祥安佳张岗彭亮高静颜永刚刘静
王红艳 杨琳 王丹阳 李璐含 王祥 安佳 张岗 彭亮高静 颜永刚 刘静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46;2.长武县中医医院,陕西 长武 713600)
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1]。黄芩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等药理作用[2]。近年来随着中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芩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加之,黄芩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还有我国许多地方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产业之一,同时,人工种植过程中,除《中国药典》历版中收载的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外,尚存在其它品种,导致黄芩种源混乱, 还有一些种植基地考究不周,致使药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弄清黄芩药用品种、道地产区及迁移原因, 以期为黄芩临床正确用药,以及其种植过程中品种(种质)和基地的科学选择提供基础资料。
1 正名与别名考证
黄芩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自汉代以来,本草著作中黄芩的别名有比较多的记载。别名有腐肠、黄文、妒妇(妬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子芩、宿芩、条芩、豚尾芩、元芩、土金茶根等。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 历代本草著作中黄芩名称
目前黄芩药材在市场流通中,除用黄芩正名外,还沿用了黄芩的别名子芩、条芩以及枯芩、尾芩等名称,前二者系指黄芩生长年限较短其内心未枯朽者;枯芩指黄芩生长年限较长其内心枯朽者;尾芩指根下部尾梢,其他名称几乎不再使用。
2 品种考证
《神农本草经》最早只记载了黄芩的生长环境——“生川谷”,并无其植物特征描述[3]。《吴普本草》开始有了黄芩原植物的记载:“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4],其描述的植物特征与现今《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黄芩(S.baicalensisGeorgi)形态特征相似。《本草经集注》[6]云:“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古人的观察细致入微,已经发现黄芩因生长年限较长而出现根中央枯朽的情况,并根据生长周期的不同,将药材分为条芩枯芩两种,并认为“深色坚实者好”,为黄芩药材质量的判断提供了标准。《新修本草》曰:“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7]《图经本草》记载:“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8]观察《证类本草》[9]中所绘“耀州黄芩”“潞州黄芩”。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证类本草》中黄芩
《本草纲目》[10]云:“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子芩(左)与枯芩(右)
从以上本草对黄芩的记述中,根据黄芩植物形态特征的具体描述,其四棱形的茎、对生叶、花紫色,根黄色等共同特征,与现代黄芩属植物的分类学特征比较分析,可知古代药用黄芩的原植物均为唇形科黄芩属Schutellaria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13]记载,黄芩属我国有102种,50个变种,多为野生,南北方均产。在我国根为黄色入药的大约有7种[14],这些种类主要集中于黄芩亚属的顶序黄芩组。除大叶黄芩S.megaphyilaC. Y. Wu. & H. W. Li 即韧黄芩系宽叶黄芩亚组种外,其余的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连翘叶黄芩Scutellaria.hypericifoliaLevl、甘肃黄芩S.rehderianaDiels、粘毛黄芩Scutellaria.viscidulaBge、丽江黄芩Scutellaria.likiangensisDiels、滇黄芩Scutellaria.amoenaC.H .Wright均属于狭叶黄芩亚组。根据历代主流本草记述的中药黄芩的特征,其正品基源植物必然是以上涉及的7种植物物种之一,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一剖析。
从历代本草记述黄芩的花色方面分析,其中粘毛黄芩S.viscidulaBge.又名:黄花黄芩《东北植物检索表》,腺毛黄芩《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花萼二唇形,黄色或淡黄色,下唇带染粉红斑,长约2.5 cm,外面密被腺毛及柔毛;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Diels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下面密被腺点,花冠黄白,黄至绿黄色。二者花的颜色为黄色与本草记述的紫色不同,应当被排除。从历代本草记述黄芩的叶片方面分析,大叶黄芩S.megaphyilaC. Y. Wu. & H. W. Li,系宽叶黄芩亚组,叶片与本草记述不同,也应当被否定。 连翘叶黄芩S.hypericifoliaLevl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粗达2厘米,顶端多头。茎多数近直立或弧曲上升,高10~30厘米,四棱形,基部粗1.2~2毫米,沿棱角上疏被白色平展疏柔毛。产四川西部;生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草坡上。以连翘叶黄芩的根茎肥厚显著特征,与历代本草描述不符,再根据历代本草记述的产地分析,几乎未涉及其生长的高海拔范围与生长环境,因此,连翘叶黄芩S.hypericifoliaLevl应予以去除。
1959年重辑的《滇南本草》中[15],对黄芩形态做了详尽描述“多年生草本,高20~30 cm。主根粗壮,长圆锥形,表面褐色,内部黄色。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具绒毛。叶交互对生,矩圆状椭圆形,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略作浅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几无柄。花萼筒状,长3~4 mm,成2唇形,唇短而阔,外面密被直立柔毛,全缘,结果时封闭,上唇多为紫色,背上有一鸡冠状附属体,长约1毫米,宽约2.5 mm,干果时增大成匙状;花冠唇形,管长1.8~2.1 cm,自中部渐膨大,具数条蓝紫色纵脉。雄蕊4枚,子房上位,深4裂,花柱细丝状,柱头不显。坚果极小,直径约2 mm,黑色,有小凸点。”生于海拔1300~3000 m的草地或松林下。主产于滇中的黄芩应当为滇黄芩S.amoenaC.H .Wright .或丽江黄芩。根据历代本草记述的产地分析,几乎未涉及滇中地区,以及其生长的海拔范围与生长环境,加之,还有郭朝民等[16]研究认为黄芩与滇黄芩在性状上有一定的区别, 黄芩表面颜色深黄色滇黄芩表面为褐色,栓皮脱落后为黄色。其横断面, 黄芩为黄色,中间为红棕色,老根中空,呈枯朽状。这一特征与本草中关于黄芩中枯芩的显著特征中心枯朽状相吻合,而滇黄芩横断面颜色为鲜黄色,纤维性,无中空状。故滇黄芩S.amoenaC.H.Wright.也予以去除。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黄芩所谓的“西芩”“北芩”,应是根据产地划分的。结合目前黄芩属植物的分布和常用药用物种,北芩可能为今用正品黄芩,而西芩恐是甘肃黄芩S.rehderianaDiels,或西南黄芩S.amoena(滇黄芩已经分析)一类。现分析剩余的黄芩S.baicalensisGeorgi和甘肃黄芩S.rehderianaDiels2个品种,主要从二者的植物特征、药材性状、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其中药材性状主要根据《中药志》和《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中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描述黄芩和甘肃黄芩的性状特点。具体如表2所示。
表 2 黄芩和甘肃黄芩主要特征比较
纵观历代本草对黄芩的产地、生态环境、植物形态等的描述可知,古代药用的黄芩,其基源植物应该是黄芩属植物,正品应为黄芩S.baicalensis,除正品黄芩外,尚有甘肃黄芩、西南黄芩、滇黄芩、丽江黄芩和粘毛黄芩等为目前一些地区黄芩的地区习用品。另结合长期用药实践、药材性状、商品流通和栽培实践,目前黄芩S.baicalensis是主流基源植物,其栽培面积大,质量佳[17],市场流通量最大,这与《中国药典》中收载的黄芩基源植物一致,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原植物图
3 产地考证
分析整理历代主流本草关于黄芩生长环境或产地,还有历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并与现在具体省市行政区划名称进行相关比较,黄芩历史产地涉及当今的省市主要有湖北、山东、江苏、陕西、甘肃、河南、四川、山西、云南、河北、北京、天津等10省2市。具体如表3所示。
表 3 历代主流本草中黄芩产地信息
续表 3 历代主流本草中黄芩产地信息
进一步梳理黄芩历代主流本草中关于其产地的记述,按照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地理位置分析,主要涉及的区域范围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其中在南北朝梁代以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唐代时期产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以及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宋代时期产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华北西部。黄芩的主产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了变化。黄芩的生长环境或地形地貌主要涉及有山区、平原、丘陵,山、川、塬交错,与《本经》中记载的“生川谷”的生长环境基本相符。
现代研究报道,从我国自然地理位置角度分析,黄芩S.baicalensis的产地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和部分华中的广大地区。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11个省份,其中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分布较多[21],具体如表4所示。
表 4 近现代黄芩产地信息
从中药黄芩产地古今记载分析,历代本草中涉及到黄芩、甘肃黄芩、滇黄芩、西南黄芩和丽江黄芩品种,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等省份都无分布。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苏等省的地方志中查阅,黄芩在这些省内的许多地方都有分布[22],并结合全国资源普查资料分析,这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特征适合黄芩的生长,和历代主流本草的记述存在一定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关于黄芩的产地的记述在主流本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主流本草记述、地方志记载、黄芩生长习性、黄芩药材的道地产区等因素密切相关,即各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对黄芩产地做出准确的认定。
主流本草是在不同朝代,由不同人撰写而成,有的至今不知作者为谁?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政府组织。有的是对历史和其当代关于黄芩知识的总结概况,每个撰写者经历不同,所见不同,记述难免有所差异,或者遗漏。
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有各种研究参考价值。一般提供的信息资料比较真实。那么,在黄芩产地的考察中,进行地方志调研,并结合实地考察,将能客观的反应一定区域内,在某时间段内黄芩的存在。
黄芩生长习性,黄芩植物的生长习性决定了黄芩的生长环境,可以说,从现今人类发现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计,约两千年的时间,对于黄芩S.baicalensis这个植物物种而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其生长习性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当今黄芩S.baicalensis的生长习性与历代主流本草中记载的基本一致。那么,我们可以把《中国植物志》中关于黄芩的生长习性、环境作为判断黄芩产地的因素之一。
黄芩药材的道地产区,今天我们都知道,河北热河一带(即河北省燕山坝上和承德地区)为黄芩的道地产区,有“热河黄芩”之称。那么,河北省现在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是黄芩最适合生长,和现今比较权威的《中国植物志》中关于黄芩的生长习性、环境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黄芩主产地的自然环境。
4 结论
综合主流本草记述、地方志记载、黄芩生长习性、黄芩药材的道地产区等因素分析,得知黄芩S.baicalensis似乎存在江苏—湖北—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的分布变迁,即从长江以北的省区由南向北迁移。从药用沿革来看,黄芩S.baicalensis在北方各省基本都有分布,加之,我国多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可得出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内蒙古均是黄芩药材的主要生产区。这为黄芩种植基地的准确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