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的借鉴与传承分析

2021-08-25宋乃娟

参花(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语言美昆曲

摘要:民族声乐文化起源于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征。昆曲是地方艺术的代表,对于民间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昆曲艺术的表现元素注入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对于探索艺术融合和艺术表现力等尤有必要。本文结合声乐作品,一是从昆曲的语言美、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性格等方面阐释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演唱方法的借鉴和传承;二是从舞台演唱框架和“演”元素等方面阐释对昆曲表演艺术的借鉴和传承。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昆曲 语言美 艺术性格

民族声乐演唱是我国声乐文化艺术中一朵不可缺少的宝贵奇葩。作为我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分支,民族声乐文化起源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形式与艺术造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征。昆曲是我国地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于民间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昆曲艺术的表现元素注入中国的民族声乐体系之中,对于探索艺术融合和艺术表现力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演唱方法的借鉴和传承

(一)对语言发音的借鉴

昆曲作为一种既是曲又是戏的表演形式,昆曲的艺术美自然离不开其自身的语言美。没有语言的加持,再美的戏腔和情节也只是空洞洞的没有灵魂的舞台架子,有了语言,才有了表演过程中出现的语气、节奏、韵律以及语调等所发出来的昆曲之美,这些也正是昆曲的灵魂所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或高昂、或低沉、或婉转的特点不同,昆曲自身有一类庞大的表演体系,在演唱中虽然讲究简单的唱腔旋律,却要求细致的行腔体现;虽然为每一个曲目设计的乐谱是固定的,但演员们在舞台上对语言、韵律、节奏的处理却是活灵活现的。

语言就是昆曲的灵魂,演唱中对于语言的处理则是昆曲的精彩之处。语言的发声是昆曲演唱中最为重视的一环,昆曲也是众多戏曲文化中对于汉字发声拆解研究的最为精妙的戏曲,每个汉字都有自身的音色、音调和不同的发声部位,昆曲正是利用了汉字发声的多元化进行演唱。昆曲演唱讲究依字行腔、腔随字转,正确精妙地处理每个字的发音与字腔之间的完美调和,诸多颇有造诣的大家在处理字与腔的关系时均能做到行云流水、腔随字转。昆曲艺术所倡导的“字正腔圆”作为演唱昆曲的最基本要求,后被我国民族声乐的多种演唱形式奉为入门标准。发音准确让观众能听得清,行腔要运转得流畅圆润,如同一口气自内而外,运转得流畅笃实,正因昆曲的第一要求就是字正腔圆,所以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流利就成为学习昆曲的基本功。

在实际演唱中,昆曲以自身唱词中每个字的四声作为基本依据,不同的演唱者再进行巧妙的特色处理,将调值发展成属于昆曲自身特点的韵律,将这一处理发挥到极致的昆曲大家是俞振飞、徐大椿等人。俞振飞善用胸腔进行字腔和鸣,不论哪一选段都可以巧妙地处理选词中每个字四声的升降音,使其成为最为经典的昆曲形式。在昆曲的发音艺术中,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指出应有的标准发音位置,强调了昆曲演唱的“四呼五音”,前者属于昆曲基本功中的字正腔圆范畴的发音问题,后者属于决定昆曲精彩程度的发音艺术。从发音角度来讲,古代讲究从喉咙、舌头、前牙、后牙与嘴唇五处进行不同形式的发音,可分别对应目前我国汉语拼音的各个音调。“四呼”指的是口型的不同,根据每个字的韵母发音不同而变换各种口型,通常分为开、嘬、齐、合四种口型,可以对应发出绝大多数声音。[1]

可以说,在我国民族声乐中,许多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都来源于昆曲艺术,要进行戏曲演唱,首先要规范字音、收音,并清楚掌握每一个字的发音位置,进而结合韵律配合演唱。至于把握字音的升降起伏,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

(二)情感表达上的传承

在昆曲演唱中,最重要的是情感表达。吐字清晰、收字自如是演唱昆曲的最基本要求,善于运用字音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演是标准艺术家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字音的掌握,则全凭表演者对于选段的情感理解程度与舞台表现程度。塑造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是无数昆曲学习者都想要达到的水准,倘若字音处理不当的话,则很难达到这一水平难。因此,准确处理字音、科学把握演唱节奏以及拿捏好演唱速度,是一出精彩昆曲必不可少的條件。演唱大家往往都能根据选段需要随时在表演中自由切换字音,精准地把握演唱节奏、拿捏演唱速度,从而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并能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外在流露。

昆曲演唱要求顿挫有致、缓急得体,当剧情走到舒缓的区间时不能演散,要时刻把握表演节奏,使观众的注意力得以凝聚;当剧情发展到急切的选段时,不要慌乱,时刻讲究“拿得住心神,稳得住脚下”,做到急中有慢,慢中有节,这样才能达到通过准确把握语言节奏而真实传达人物情感的水平。昆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经典的演唱手法,对学习者严格的发音要求也常常被各类曲目借鉴使用,当代歌手王力宏创作的《在梅边》就借鉴了昆曲中的多种元素。再如歌曲《曙色》,则借鉴了昆曲中的散板形式,在其浑厚的艺术背景下加入戏曲中传统的润腔演唱手法,后倚音的使用强烈突出了传统戏曲的风格特色,其中归韵手法的使用则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身边是奔腾的江水,真切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2]此外,很多现代歌曲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昆曲的艺术形式,如王力宏的《花田错》、欧阳青的《桃花扇》、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以流行的艺术形式融入昆曲的表现手法,深获观众喜爱。

因此,掌握和熟练运用基本功是昆曲声乐演唱的前提,但仅仅达到技术的运用还不足以演出一场精彩的昆曲。除了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表演者自身在舞台上通过对发音、收音、音调的处理,节奏的掌握,速度的拿捏等,从正面或侧面表达人物的情感,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将选段本身所蕴含的真实意愿通过鲜明而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使戏曲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

(三)艺术性格上的传承

昆曲闻名的原因不仅在于历史悠久、演唱优美,更为重要的是其内部元素的多样化。在昆曲的艺术性格中,分为诸多性格不同、工作不同、性别不同的多样化的人物角色:行当可分为生、旦、净、丑四行,而其中的生行又可分为老生与小生两种角色,旦行又可分为老旦与小旦等角色;不同的行当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演出中却以完全不同的立体形象出现,并且演唱的音色、唱腔、曲调以及表演方式等各具特点,能表现出鲜明的独特风格;表演者通过不同风格的演唱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揭示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内部情感和外在表现,并由此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昆曲艺术。[3]

當然,表演者自身的表演水平是情感表达的最重要媒介。《纳书楹曲谱》中重点阐述了表演者准确拿捏表演元素而呈现精彩戏剧的重要性,指出表演者需要对表演的开端、结尾,以及表演过程中的音符长短、音调把握、行腔的润色等具有近乎偏执的准确把握。优秀的表演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所扮角色的情感和韵味,并通过对选段的理解和演唱基础的灵活运用,体现出自身厚重的艺术修养。

二、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表演艺术的借鉴和传承

(一)对舞台演唱框架的借鉴

昆曲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衍生出了无数可以被称之为标杆的艺术标准,比如戏曲四功中的“唱、念、做、打”,在舞台上的综合型运用便是我国戏曲表演迈入成熟的重要体现。

在昆曲的舞台表演艺术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语言运用、角色分析以及情感体现等昆曲要素外,演员的舞台形体动作也是呈现一场精彩戏剧作品的必要因素。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舞台演员表现出的夸张面部表情、大开大合的戏曲动作以及对于身段的特殊要求等,都逐渐形成一套属于昆曲本身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

(二)对昆曲“演”元素的借鉴

当前,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习惯性地忽视“演”,而只注重“唱”,注重练习嘴上的发音、收音,而忽视肢体动作等表演元素。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需要大胆借鉴昆曲艺术中的表演艺术形式,而且日常演唱训练与学习过程中也要加强传统戏曲强调的“手眼身法步”五方面的训练,使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收放自如,从容适应舞台,更好地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为其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充分体现出民族声乐作品想要带给观众的情感及意境。最终,使虚构的对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增加表演者对作品音乐角色的立体感塑造,大幅提升作品的真实感染力。[4]

三、结语

总之,昆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民族声乐表演还是流行歌曲,对昆曲的借鉴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民族音乐演唱过程中,更要注重借鉴昆曲中的唱腔和鸣、发音、收音、节奏、速度、外在表情以及身段动作等元素,通过这些来充分呈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有效推动民族声乐的纵深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林.以戏曲“唱技”改良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探析[J].四川戏剧,2020(11):144-146.

[2]马蕾.民族声乐演唱对昆曲的借鉴与传承[J].泰山学院学报,2019(03):141-144.

[3]胡艳.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以《昭君出塞》为例[J].艺术评鉴,2017(07):20-22.

[4]何晶.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共性研究——以越剧、昆曲唱腔为例[J].戏剧之家,2017(12):71-72.

(作者简介:宋乃娟,女,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语言美昆曲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老戏新演,新中有根——访青年昆曲编剧王悦阳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