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发簪艺术特征研究

2021-08-25肖潇

参花(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清代艺术特征

摘要:清代发簪艺术凝聚了中国发簪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色,研究清代发簪艺术特征,为现代发簪设计带来灵感,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将清代发簪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清代发簪艺术特征,从清代发簪的纹样、工艺、材料、色彩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将清代发簪的艺术造物观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丰富现代发簪设计理念,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清代 发簪 艺术特征

簪子是妇女固定头发之物,起到装饰美化作用。清代发簪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宫剧的热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清代头饰文化热。清代满族女子素有“金头天足”之称,天足指不裹脚,金头指注重头部装饰。女子喜欢佩戴各种头饰,贵族女子以满头珠玉为荣耀。[1]因此,清代女子头饰文化受到满族习俗的影响,女子流行梳包头,用各种发簪进行装饰。清代发簪造型精美,装饰题材丰富,制作工艺精湛,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

一、清代发簪的艺术特征

“簪”本名为“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中国发簪文化历史悠久,古诗词中对发簪的描述颇多,南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唐代柳宗元《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宋代赵葵《秋浦楼》:星星鹤发簪霞冠。清代发簪汲取了之前发簪的精髓,注入了满汉文化习俗,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材质选择上,都越发讲究。清代发簪纹样必须体现出寓意,虽自古中国人就讲究寓意,但到了清代这种现象已经达到“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清代发簪善于借用谐音或者物体的形象表示吉祥美好的寓意,如蝙蝠的“蝠”同“福”,龙凤纹寓意“权利”,桃子、石榴、佛手组合寓意“福寿三多”等。发簪材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夏秋季戴玉石簪,冬春季戴金簪,清代发簪中常见金属、玉石等簪体。随着人们对发簪审美的变化,簪尾也演化出两根钗或多根钗。对清代发簪艺术特征的研究,主要从清代发簪类别、题材、工艺、色彩四方面进行分析。

二、清代发簪的类别、纹样、材料工艺和色彩

(一)清代发簪的类别

清代发簪分为实用簪与装饰簪两大类。实用簪用来固定头发,簪体较长。装饰簪佩戴在头部重要部位,一般在较显眼之处起点缀作用,簪体较短。这两大类簪又可细分为片状簪与簪钗两种类别。满族妇女梳旗头用的片状簪称为扁方,扁方造型为长条形,旗头也称为“两把头”,即把头发从脑后向上翻折,在头顶形成横髻。[2]汉族妇女梳高髻用的片状簪称为扁簪,扁簪挽发于头顶或者后脑勺,往往是遮挡在头发之下。因此,扁簪的造型多为梭形,呈中腰细窄状,簪尖两头对称。[3]簪钗多为装饰簪,造型多姿多彩,种类丰富,有耳挖簪、象生簪、面簪、小型簪。耳挖簪,又称“一丈青”,顾名思义,它既有挖耳之用,又可佩戴,它是清代常见的一种发簪。“头用银丝为架,高约四寸许,空其中而蟠发于外,以长耳挖一朵花于鬓”正是《浮生六记》卷四中“花船鸠儿”佩戴耳挖簪的描述。[4]耳挖簪体现了古代匠人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统一的巧妙心思,但与实用性相比,它更注重装饰性。象生簪是一种用仿生纹样做装饰的簪,一般使用具有美好寓意题材的纹样。面簪由钿子上的装饰品演化而来,钿子是满族女子常用的一种类似于帽式的头饰,上边装饰有点翠、璎珞、翡翠等,面簪常见盆景纹样。还有其他类簪,体积普遍比较小巧精致,种类繁多,包括包头莲簪、气通簪、宝掌拈花簪、花篮簪、风簪等。

(二)清代发簪的装饰纹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善于借用谐音或者物体的形象寓意吉祥与美好,到了清代更是将此发挥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如“蝠”同“福”,“鹿”同“禄”,迎客松式的盆景造型等同“如意”,龙凤纹寓意“权力”等。清代发簪的装饰纹样丰富而多样、生动而逼真。装饰纹样大致分为动物类、植物类、人物类、吉祥符号四种。动物类中的蝙蝠纹寓意“福气”,蜻蜓纹寓意“清正廉洁”,螃蟹纹寓意“富甲一方”。植物类中的莲花纹寓意“圣洁”,葡萄纹寓意“多子多福”,梅花纹寓意“坚韧不拔”。人物类中的八仙纹寓意“长寿”,童子纹寓意“多子多孙”,这类题材还喜欢用戏曲故事里的人物,如西游记人物、刀马人物等。吉祥符号类的纹样主要是指宝剑、葫芦、古钱、文房四宝、吉祥文字及传统的几何纹样等。佛教题材纹样在清代发簪中也很常见,比如“卍”字纹,佛手纹等。佛教题材的纹样符合当时人们祈求得到平安、圆满的愿望。清代发簪的装饰纹样往往是相互搭配构成一幅画面,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祥和文明生活的追求。

(三)清代发簪的材料与工艺

清代发簪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明代发簪以金银为主要材质,宝石镶嵌为点缀。而清代发簪除了使用金银作为主材外,还用到玉石、玳瑁等,珊瑚、东珠、水晶、沉香等作点缀,如梅花白玉簪、玳瑁镶珠石翠花扁方。[5]清代发簪制作工艺主要有花丝镶嵌、点翠、嵌米珠等。花丝镶嵌技术较成熟,此技术虽在明代已经应用在各种首饰的制作上,但到清代时才达到顶峰。清代的花丝镶嵌往往与点翠相搭配。点翠制作需要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嵌米珠制作需要用米粒大小的珊瑚珠或者珍珠串成面,后进行纹样填充。清代发簪充分体现出工匠们高超的工艺技术,其工匠精神也值得当代人学习。

(四)清代发簪的色彩

清代发簪色彩与清代宫廷审美风尚息息相关。清代发簪的色彩以翠蓝青色、金色为主色,红色、黄色、白色、蓝色为辅。一方面清代在色彩上的审美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清王朝把“兴黄安蒙”作为一项重要的边疆政策,通过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力,来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因此,大力推崇藏传佛教。[6]藏传佛教的佛像画多以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绿色为主,法器多以金色和彩色宝石镶嵌。另一方面,清代的统治阶层是满族人,受到满族游牧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满族入关前生活在草原上,天空的蓝与草原的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色调。因此,清代发簪喜欢大面积地使用金色和翠蓝青色,配色上爱用对比色和互补色,如红绿色搭配,红蓝色搭配。清代发簪在互补色搭配的比例上格外谨慎,会考虑到颜色间的面积大小,节奏和韵律的关系。如银鎏金累丝点翠蝙蝠纹发簪,蝙蝠的翅膀和叶片使用大面积的蓝色点翠,金色累丝过渡,红色碧玺点缀。银镀金累丝蝴蝶簪,蝴蝶的翅膀边缘用小面积的绿色点翠,金累丝衔接红色碧玺。这样的色彩搭配显得浓郁艳丽,富贵华丽,又拥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体现出“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的清代审美文化。

三、结语

清代发簪虽千差万别,但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而这种共通之处可以适当地与现代发簪设计相融合。对清代发簪艺术的文化与寓意,色彩与工艺方面进行研究,可为现代发簪设计带来灵感,有利于中国传统发簪艺术的推广。将清代发簪的造物观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仅能丰富现代发簪设计的理念,还能引起更多人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品文化、艺术造型、艺术文化生态等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田丽梅.清丽华贵 艳雅相宜——清代點翠发簪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07): 47-51.

[2]杭海.妆匣遗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李金侠.浅谈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J].山东纺织经济,2013(10): 47-49.

[4]沈复.浮生六记[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5]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J].紫禁城,2016(07): 114-127.

[6]李中路.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J].文物世界,2014(04): 3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培养项目“重庆文化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PY10)。

(作者简介:肖潇,女,硕士研究生,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清代艺术特征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