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实施现状

2021-08-24冉倩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实施现状实践育人

冉倩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高校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是实践育人工作推进的具体路线,高校实践育人路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社会化不断加深,生活化色彩不断浓厚。同时存在路径流于形式、社会支持不足、保障体系不善、创新优化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实践育人   育人路径   实施现状

一、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主要成绩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再次兴起以来,高校在规划和设计实践育人路径时,把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志愿服務、勤工俭学、科技发明等有效载体纳入其中,不断丰富和拓宽实践育人路径,百花齐放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一)路径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充分把握高校实践育人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及各个高校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用政策和制度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引力借力。通过顶层设计的周密部署,保证实践育人路径畅通有效。首先,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来看,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实践育人路径的政策和制度。从2012年到2020年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相继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从中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来看,各个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之下,结合各省市的特殊情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政策和举措。如湖北省出台《关于开展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建设的通知》,全面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全省高校育人特色项目培育建设。最后,从微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来看,各个高校、企业及其他高校实践育人的参与单位,如云南省在卫生、医药、农业、烟草、矿业等各个领域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通过这样一个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政策发力为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基本的方向。

(二)路径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深刻体现了实践育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生产的特点。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社会化程度提升主要指的是当前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趋势。

1.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呈现“走出去”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高校实践育人进入了快速提升发展的时期。从清华大学的“百村调查”到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挑战杯”竞赛、“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等。校外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路径,活动形式日渐多元多样,校外社会实践不断成熟与发展,有力拓宽了育人路径的社会生存空间,高校实践育人路径“走出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育人路径社会化程度日渐提高。如自2015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启动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依托政府、企业、基层社区、高校协同建设育人基地,为高校实践育人“走出去”拓展社会生存空间。再如,部分高校增设实践育人小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师德教育、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等内容丰富的活动。高校实践育人路径“走出去”的趋势,保证了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能够求知有学处,实践有用处,活动有去处。

2.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呈现“引进来”的趋势

实践育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1]。实践育人路径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实施过程中,注重把优势资源引进校园,防止高校实践育人“孤陋寡闻”。如高校打造“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前往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聘请校外的高素质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来校担任一部分教学工作;高校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社会的支持联合运作,既分解了高校实践育人经费的压力,又避免了高校单打独斗的局面,能够促进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保证实践育人路径实施畅通有效。

(三)路径的生活化色彩日渐浓厚

生活即教育,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抽掉道德教育的丰富性,丧失魅力,甚至失掉教育对象。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生活化色彩指的是,高校实践育人回归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生活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后起之秀;二是育人路径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发展结合得更密切。

自2015年后党和政府大力号召“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系统中的后起之秀,《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5〕47号)的出台,首次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要求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各个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建设结合各自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实践成果的社会化转化,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系统中异军突起。

实践育人是最贴近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育人方式之一。必须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结合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破解提高学生专业发展能力的难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对高校实践育人的不同途径表现出不同的接受方式,对于课程实践教学路径中所涵盖的专业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课堂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由于是专业学习的硬性规定,学生的接受具有被动性;校园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路径中涵盖的诸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活动,由于参与门槛低、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综合这一情况,高校在不断推进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加强集体化实践路径中的个性指导,加强对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实现路径的时代化、生活化。

二、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存在的问题

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在实施中暴露出路径虚化、路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制约着高校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完善。

(一)路径实施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已达成普遍共识,高校构建起了以课程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虚拟实践教育为主的多重路径系统。但是,在路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实践育人路径的设计初衷和实施现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设计得科学合理,但在落实时却虚化无力。一些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时,只追求轰轰烈烈的宣传造势,认为只要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就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对于实际成效如何,學生的实际能力有无提高,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和考评。此外,一些高校在校外社会实践路径实施过程中,带着学生在校外走一走、看一看,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去时大张旗鼓,回来后了无声息[2]。这种做法既不能挖掘和利用实践活动的育人功效,更不能够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此外,实践育人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点带面的情况,以点上的少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的一些特色品牌实践活动代替面上的多数学生开展的个人实践。存在点上轰轰烈烈、面上冷冷清清的现象,没有参与到“精英式实践”中的多数大学生开展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实践育人效果难以保障。此外,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校外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的又一个实施方法。大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多以返乡调查实践为主,只要有组织证明(公章)即可,只需提交实践报告作为考评凭证,这种“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作用不大。

(二)路径社会支持不足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3)。高校实践育人绝不是一项孤立的“院墙教育”,必然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实践育人路径的实施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依靠社会力量拓宽实践育人路径的活动空间,才能构建起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实践育人路径系统。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师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2017)等。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领导人的系列讲话中,始终强调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支持、讲话精神的指导为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理论规划和具体实施构建起了一个应然的理想状态,即“政府应出台旨在调动高校与企业积极性的政策,高校负责实践育人的日常工作,企业负责实践育人基地的日常管理,形成以高校为主体、政府调控、企业参与的耦合机制”[4]。但是,反观高校实践育人的现实状况,依然是以高校为主的“孤军奋战”,社会支持不足。校外社会实践路径实施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接收单位;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企业参与不足。部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接收但学生社会实践看成一种负担,不愿意接收缺少实操经验的学生临时工,即使有些单位接收了大学生进行见习实习,往往只是被安排在单位做一些简单琐事。这一现状让高校校外社会实践路径实施困难重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使高校实践育人虽多样路径并存,但路径社会支持不足、社会合力不足,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

(三)路径保障体系不善

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保障包括场地、时间、安全、经费、师资等。近几年由于党和国家对实践育人的高度关注,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保障措施逐步到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拨款支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但是,实践育人路径保障体系仍然有待完善,仍存在师资保障不足、学生安全保障不足的问题。高校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以致无暇顾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指导不够及时。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是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调查选题,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进行课堂汇报。至于学生到哪里调研,怎么开展调研,都由学生自主安排。这种实践教学虽然能够使大多数学生直接接触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是由于组织指导不力,实践活动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路径创新优化不足

重视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时代现实和高校育人价值追求的统一,是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实践育人路径的建构和应用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回应关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保证实践育人的有效性。因此,实践育人路径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优化才能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必然打上环境的烙印,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诉求发生一定的变化。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开展既要考虑到党和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反观,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存在“路径依赖”倾向,为了求稳妥,避免出错,一些高校一直延续甚至不考虑实际变化地照搬既有的育人路径,不更新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常常会弱化和消解实践育人的成效。实践育人路径的创新优化,不是说要全盘否定传统的育人路径,而是主张实践育人考虑时代现实,考虑学生实际,推陈出新,争取将传统路径现代化、现代路径普遍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育人路径,争取实践育人工作事半功倍。

三、结语

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如实践育人理念逐步深化,对实践育人路径的指导不断加强,实践育人路径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程度日渐提高等。但是,校实践育人路径在现实发展中暴露出来的路径虚化、路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制约着高校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完善。全面系统地认清实践育人路径的发展现状,梳理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发展取得的成效和问题,能够为优化实践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指明方向、引航定向。

参考文献:

[1]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2]翟维娜.当代大学生爱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吴刚,陈桂香,朱志勇.高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把握[J].教育评论,2013(2).

猜你喜欢

实施现状实践育人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助学金使用情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