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活动中幼儿冲突行为干预的策略

2021-08-24吴桂优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区域活动

吴桂优

[摘 要] 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深受幼儿喜爱,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发生冲突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区域环境、幼儿发展与教师管理。为了解决幼儿冲突,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认为应从调整区域设置、丰富操作材料入手,与幼儿共同参与制定活动规则,教授幼儿一些交往的方法,巧用冲突案例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 幼儿冲突;区域活动;干预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设置各类区域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域。丰富的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交往、合作的机会。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为争抢同一个区域而争吵,或为一份玩具谁先玩而出现争执。

一、幼儿冲突行为产生的原因

区域的设置是开放的、自由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自由的活动范围,在区域中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与兴趣会更浓。但由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突出,以至于容易发生冲突行为。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引起幼儿冲突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区域环境因素

幼儿园区域设置除了考虑课程安排、教育目标外,还需要考虑教室环境条件、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我希望幼儿怎样?”“我要做什么?”而较少考虑“幼儿喜欢怎样?”“幼儿需要什么?”以致在区域设置上有欠缺考虑的地方,例如:动静区域未分开,相互干扰大;通道窄小,不方便出入;空间小,幼儿肢体发生碰撞从而引发矛盾;在材料投放上欠缺适宜性和丰富性,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不能满足幼儿同时使用的需求,导致幼儿之间发生争抢。

(二)幼儿发展因素

3~6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的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很难把外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他们渴望与同伴交往,喜欢探索,但未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与技巧,容易产生冲突。还有的幼儿是想获得教师关注或“打抱不平”,因而打架、哭闹、告状。因发展因素造成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比较多。

(三)教师管理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原因,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关注,区域活动的规则设计不合理,对幼儿冲突行为的解决方法不妥当,不能有效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二、解决幼儿行为冲突的干预策略

鉴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冲突的原因,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从环境入手,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得到了预期效果。

(一)调整区域设置,丰富操作材料

为了解决区域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对区角位选择、大小规划、区角环境和材料投放,分别进行了整改。

1.根据活动室的空间、区域功能进行整体规划。区域设置不仅要根据活动场所空间的大小、采光等条件因素,还要根据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幼儿发展水平与兴趣特点等进行规划。先根据区域功能需求进行整体规划,绘制区域布局图,再具体实施。例如,阅读区应选在采光较好的地方,也可以将私密区设置在里面,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满足幼儿安静阅读的需求;表演区选择靠近通道、空间稍大的地方,便于幼儿走动、取放道具,而且产生的噪声也不会给里面的区域活动造成很大的干扰。

2.根据区域功能进行环境美化。温馨、有趣的区域环境能引发幼儿主动观察、探索、认知,获取相关的经验。例如,在美术创作区,教师用枝条、麻绳等自然物品加以摆、挂、粘,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其中,打造一个艺术空间,让幼儿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体会成就感;在益智区,教师将多维度不同种类的材料贴在墙壁上,让幼儿自主摆弄,成为一幅立体的操作图,深受幼儿喜爱。在进行区域布置时,教师要注重多采用自然的原材料,注意色彩搭配,色彩不宜过多、过于艳丽,以免干扰幼儿的专注力。

3.根据幼儿需求投放材料。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爱好和个性,在能力发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应有层次,照顾到不同能力、兴趣幼儿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活动过程,观察、记录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用,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例如,当中班幼儿在进行“高高的大桥”建构活动时,刚开始只是想搭建一个两层的高架桥,后来想搭三层的、有车辆在上面行驶的桥,这样一来,材料就出现了不足,教师发现后应及时地投放相关的罐子、纸张、纸盒、玩具汽车等材料。

(二)师幼共同参与,制定活动规则

为了保障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必不可少。教师在區域活动中要转变思维模式,以幼儿为学习主体。活动规则应面向幼儿,因此规则的制定要让幼儿能理解、容易记、能做好。在制定规则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共同讨论:“某个区域空间这么小,小朋友可以一起进入吗?同时进几个小朋友比较好?材料怎样摆放才方便取放?活动时声音太大了会怎样?”幼儿的讨论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规则的过程,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并且遵守规则。

(三)学习交往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但由于个性特点与缺乏交往技能,在区域活动中容易发生冲突。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交往方法,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要分享,想交换玩具时要先征求对方意见,不能抢、不能打人等;学习一些语言交流的句子与技巧,让幼儿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求传达给别人,正确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想法,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巧用冲突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冲突现象,教师要进行梳理、分析,属于偶发的案例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并鼓励幼儿自主解决。对于发生频率较多、影响比较大的冲突,教师要利用这些典型案例,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幼儿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处理问题的方法,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等,与幼儿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加强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建立初步的是非观与价值观。

(五)发挥家长作用,实现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可以分批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区域活动中的学习模式和幼儿的学习表现,争取家长最大的理解与支持。家长可以为区域活动提供材料支持,也可以参与家长助教,提供管理支持,还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语言交流、合作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情况,从而在家也能给予支持,帮助幼儿良好发展。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可以提高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冲突,属于常见现象,教师除了采取正向引导的方法强化教育,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懂得相互谦让、培养宽容的品质外,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多给予引导与鼓励,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珍.文化学比较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朱秀凤.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104.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区域活动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