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取向的高校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08-24黄国英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生涯教育后现代

黄国英

[摘 要] 《后现代生涯理论视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提出,以传统生涯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高校生涯教育,已不能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适时转变生涯教育思维范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不确定性、自觉锻炼提升自身的生涯适应力。文章在研究后现代取向生涯教育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后现代取向生涯教育的特性及其切合时代特征的理念和独特的效果,同时从研究路径、研究工具、改革措施等角度,分享了研究者的改革实践活动及需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后现代;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我国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

尽管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总体起步晚,但我国已有一批资深研究者与实践者,如金树人、黄素菲、吴芝仪、钟思嘉等。金树人的《生涯咨询与辅导》首先从中西方观点厘清生涯的概念及生涯辅导活动的演进,详细说明生涯辅导的实施历程,并且对生涯发展理论、生涯辅导技术、生涯信念与咨询、生涯团体咨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黄素菲研究的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模式是后现代框架下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研究通过对个人生涯故事的重述,从个人本身的资源中发现改善的契机与重整的可能。吴芝仪的《我的生涯手册》《生涯辅导与咨商:理论与实务》等注重后现代取向生涯辅导的实践,涉及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家庭期待与沟通、生涯选择与决定、生涯愿景与规划、生涯准备与行动等与个人生涯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强调借助循序渐进的个体或团体活动进而实现生涯教育的目标。钟思嘉所写的《生涯咨询实战手册》将后现代生涯的有关理论、生涯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技巧讲述得精辟透彻,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的经验和智慧,是初学者入门最好的教材,也是业内同行“回头看”最好的参考标尺。近年来,田秀兰、彭天福等研究者在此方面也多有研究与实践,获得了业界肯定。

生涯教育起步早、认可度高的几家机构,如北森生涯、仁能达教育等在此方面进行了大力推介,掀起了高校生涯教育的后现代热潮。在西南交大“2012生涯教育传统·现代·后现代国际论坛”上,谢伟的关于“生涯教育的传统·现代·后现代整合”主题的发言,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职业指导技术、后现代职业指导的思考等方面,对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进行了阐释。

二、后现代取向的高校生涯教育研究路径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路径

研究在文献探讨及调查基础上,探讨后现代取向生涯教育的形式与方法,进行生涯教育活动设计,并在试探性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反馈,予以修正及开展实践活动。同时,结合资料收集整理、研究者自身反思、协同观察者反馈建议、学生学习成效分析不断修正和反复实践。具体如图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将量化的调查统计分析与质性的文本分析相结合,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调查问卷、生涯手札、学后感访谈等。

1.自编“高校生涯教育调查问卷”。生涯教育实践前,教师通过问卷了解困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感兴趣、乐于接受的生涯教育形式,适合的教育评价方式等,为生涯教育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困扰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自我认知不足、生涯發展目标缺失、生涯决策方法不适当、生涯行动路径指导不足等。与工作职位相比,大学生更看重通过生涯教育获得“追寻生命中自己真正渴望的幸福人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方面的帮助。与知识讲授、主题讲座相比,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生涯教育形式是“游戏体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体验分享”。与一般考核形式不同,高校生涯教育更适合采取“情境感悟+过程表现”的方法开展生涯教育的效果评价。

2.制作生涯手札。生涯手札其实是大学生自己制作的、独一无二的生涯教育笔记本。手札封面由学生自己用图片、文字来展示对生涯的理解,图片和文字可从画刊、杂志、报纸上就地取材,也可自己动手或画或写。手札的作用是及时记载生涯教育活动中获得的启示、灵犀一现的感悟及活动后的总结体验等。手札记录最真实、最放松的情感表现和思想绽放,能尽情抒发胸臆、表达最真实的体验感悟,是了解学生心路历程的依据,也是研究需要的第一手真实资料。研究者可以从这里了解到生涯教育实践的真实效果。

3.设定研究者。研究者均为长期从事生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其作为后现代取向生涯教育的设计者与方案的实施者,在生涯教育实践中,应到活动现场去亲身体验感受。可以在真实的生涯教育情境中直观观察学生的真实反应、现场的体验感受,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效实现生涯教育目标。

4.指定协同观察者。为更好地了解生涯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及效果,可邀请班级辅导员担任教育实践活动的协同观察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请协同观察者一同进入现场,亲身感受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反应,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此外,研究还通过记录实践活动的录影、录像、录音及照相设备,访谈提纲,观察指引等进行研究分析。

三、后现代取向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

(一)变原有常规排课方法为适应工作模式需要的安排方法

因课时有限,为保证活动效果,改变原有课程单双周排课的办法,将原来两周一次的课程改为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连上,共计八次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满足时间要求。同时,改合班排课为小班教学,尽可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室尽量摆放活动桌椅,便于小组讨论及开展活动。

(二)变“谋生”为主的生涯教育目标为“接纳不确定性、关注生涯适应力提升”

阮娟在《后现代生涯理论视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中指出,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生涯方面普遍存在的适应力水平不高、意识淡薄、缺乏实践等问题,适时转变生涯教育的思维范式。和利娟、咸桂彩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中指出,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职业咨询中,来访者关心的是生命的目的,而不是工作职位;是如何解决成长问题的主观意义,而不是兴趣量表的分数高低,或是更适合何种职业。生涯教育目的不仅是谋生,更是使咨询者认清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

(三)变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活动+体验分享” 形式

以“活动+体验分享”为高校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应观念。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模式开展生涯教育实践。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完成任务和讨论主题并分享。同时营造温暖、包容、民主、安全、支持的团体氛围,使大学生能自由表达、尽情宣泄、相互沟通,并获得心理支持。

(四)变传统试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方法为“情境感悟+过程表现”

生涯发展及认知水平无法简单通过试卷的考核来衡量。情境中的感悟是学生最真实的心理表现,能真实反映学生生涯发展及认知水平。不积极投入学习、不认真参与活动的学生自然无法写出真情实感,而感悟情境中的分享将学生的过程表现展露出来,学生投入学习、认真与否也就一目了然了。

(五)变传统的“教育者”“权威”“专家”的教师身份为“生涯教练”

后现代取向的教师角色转化为“生涯教练”,教师与学生间为共同拟定的同盟关系。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是活动的领导者,在活动中应关注大学生对生涯的理解,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看到自己生命故事中所隐藏的生涯密码。

(六)变传统教室为职业生涯辅导室

课程改革从教室改革开始,学习空间已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空间,而是人际互动的交往空间。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为保证生涯教育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大力推动职业生涯辅导室建设,室内布置挂图、活动桌椅、活动道具、研讨展示板等,营造温馨、开放,有利于开展团辅活动的环境,为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改革的空间环境条件提供有力支持。

四、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练式教师的角色转变

对于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中,教师应从“教育者”“权威”“专家”的身份转变成“教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为教练式教师。

(二)以学生为主导,相信学生

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以学生为主导,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与传统生涯教育不同的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给学生指出方向或答案。比如,当学生表达不是很清楚的时候,用“你是不是想说……”“你的意思是……”等句型引导学生进行准确表述;当學生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眼神、表情、手势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出现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时,教师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便可判断出是非得失。

此外,教师还要客观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同时以温暖、尊重、同理心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班级的温暖,从而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内心话和感情表露出来。

(三)师生间为共同拟定的同盟关系

之所以被称为“拟定”,是因为它旨在满足学生的生涯教育需求,需要师生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在这种同盟关系中,学生赋予同盟关系以动力,但学生可以从同盟关系中获得力量,使自己有能力对生活负责,改变生活,并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教师给这个关系注入力量,最终所有力量集中服务于学生。学生参与拟定关系的积极性较高,这就是同盟关系一旦建立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四)考虑时代特色与大学生生命个体的特点

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突出对人的生命关怀。人是“社会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接收形式多样,这些信息甚至比教师阐述的要更全面、更具体。后现代取向的生涯教育如果不改变观念,没有以全新的思维范式构建教育模式,再加上教育内容的空洞,往往就让学生反感进而对生涯教育敬而远之。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多关注大学生生命成长需求,以生命感动生命,使生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陈秋兰.“90 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调研——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112-115.

[2]赵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 [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3]朱红,闫广芬.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85-90.

[4] 阮娟.后现代生涯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启示[J].东南学术,2016(4):240-245.

[5]和利娟,咸桂彩.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2010(12):8-9.

猜你喜欢

研究与实践生涯教育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基于TBL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