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会同中国肉类协会组织召开全国冷链物流发展调研座谈会
2021-08-24春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冷链物流发展的决策部署,7月1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会同中国肉类协会组织召开冷链物流发展座谈会,围绕研究编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建议。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张江波副司长主持。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副会长高观,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执行总裁王强,中国肉类协会冷链物流分会执行会长肖大海,中国肉类协会冷链物流分会秘书长刘金焕,上海市肉类协会秘书长徐勇,中国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调研员汪云,大庄园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总经理王振海,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物流管理中心总经理席笛,四川高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物流公司副总经理杨瑶,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食品物流部总经理张永国,南京天环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谢川,西安方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万华,杭州五丰联合肉类冷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富新,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史佩磊副主任,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冷链物流总经理段永光,江苏天缘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石林,华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陈蕾,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孔凡春,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会明副总裁,冰河冷媒科技(朝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欣萌,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富华,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主管陈煜,肉类工业杂志社吴敏社长等同志参加了会议,就加快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参会代表分析了企业的现状与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运作成本高昂。冷链物流对于物流设备、食品冷冻工艺和储存工艺的要求较高,设备的耗费大,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4倍。同时许多城市在车辆高峰期间,限制冷链物流配送车辆的进出,加大了冷藏车货运成本,且卸货后基本上是空车返回,利用率低,也提高了运营成本。
(二)融资障碍影响发展规模。发展冷链物流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难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冷链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对易腐产品保存的需求,缺乏足够的冷链设备限制了当地冷链物流的发展,重要的原因是融资难。正如第一条所述,保持低温环境需要有完整的供应链系统,而发展冷链物流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4倍,融资难已经成为发展冷链物流业务的重要障碍。
(三)监管部门众多,检查过于频繁,企业耗时耗力。有效的行业监管是必要的,而目前冷链物流企业检查过多。冷链物流企业要接待省、市、区(县)食品药品监督、卫生防疫、动物检验防疫、消防、环保、安监局,以及市、区(县)、街道等检查,,各级检查是应接不暇,耗时耗力。更重要的是各部门执法标准多、杂、乱,不统一也不尽规范,有的部门将应用于化工行业的标准套用到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对照检查,导致企业无所适从。
针对上述问题,为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发展,代表提出六方面意见建议。
(一)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冷库的建设与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环境资源,减少一、二线城市冷库的重复建设项目,避免冷库行业的非正常性化的竞争,从而促进冷链物流行业持续有序地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二)政策资金扶持、鼓励技术创新。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这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的低温处理,同时也包括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冷藏运输车辆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完整的冷藏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不可缺元素,由此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较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重大牵引工程,也是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的重要内容,是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适应居民消费新需求,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给予基础设施的投入与补贴,鼓励技术装备升级创新,合理利用氨制冷系统及新制冷剂制冷系统,改造升级传统冷库,实现安全可控、环保降耗、保质保鲜、保证食品全程可追溯。
(三)统一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加强品牌建设。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其中较大的障碍在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供应链之间缺乏配套的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动态,因此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是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关于冷链物流领域的相关行业标准,只有出台强制性的法规,才能够规范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的建设,加强品牌建设,实施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四)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业务无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是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由于冷链物流的终极目的是保证运输商品的保质保鲜,在低温运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确保低温处于持续不间断的状态,就会造成断链的情况发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可以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城市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冷链物流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冷链车辆的装载率,节省冷链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冷链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
(五)加强安全岗位人才的培训与管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速冻水产、肉类食品的消费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要求进一步日益提高,冷冻企业的速冻机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而氨制冷系统的工作温度越来越低,并且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系统普遍带有热氨融霜系统。针对更为苛刻的使用参数,在设计、运行管理和人员素质的水平上,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为了有效排查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安全岗位人才的培训与管理,让专业人才管理专业的事,从而保证企业安全运转。
(六)完善监管机制、协调综合执法,统一认证。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目前各级监管、执法部门非常重视对冷链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监管与食品的消杀工作。但是,各地检验检疫证明、食品消杀证明互不相认;由此重复的认证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产品进出库不及时,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统一认证,如同全国防疫健康码那样,建立统一的认证、标识体系,保证食品新鲜、卫生、营养、安全。
(作者:春风)
从中央到地方时刻做好猪肉收储准备
据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6月21日至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低于5∶1,发布过度下跌一级预警,中央和地方将启动临时收储。随后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发布消息于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
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经贸规﹝2021﹞817号,简称《办法》)。《办法》包括总则、支持方向和标准、申报程序和计划下达、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附则等5章26条。《办法》明确,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简称“专项”)支持方向包括3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重点支持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补短板项目,包括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项目,高标准公共仓储设施新建、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项目,保税仓储设施项目,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化提升项目等。二是冷链物流设施项目。重点支持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不含屠宰加工线等生产设施),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三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需要支持的其他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单个项目支持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该项目符合专项支持方向的核定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5 000万元。
6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2 200万头,同比增加66%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定点屠宰企业统计,6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2 200万头,同比增加66%,这个增量是很大的。从2017年以来,单月生猪屠宰量超过2 000万头的月份只有10个月,超过2 200万头的月份只有4个月,主要发生在12月和1月,也就是春节前2个月,其它时间很少发生。
大庄园肉业集团被授予“生态羊屠宰加工示范企业”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何推动中国肉类行业走上一条生态价值实现的道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7月19日上午,在中国肉类协会主办的“2021年中国首届生态羊产业峰会”上,不仅授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态羊都”的称号,还授予大庄园肉业集团“生态羊屠宰加工示范企业”的称号。
6月猪肉进口34万吨,环比下滑8.1%
近期,海关公布了国内主要农产品进口数据,6月份进口猪肉34万吨,环比下滑了8.1%。1~6月份,猪肉进口230万吨,同比增长了8.5%。受上半年生猪产能释放以及进口猪肉猛增,叠加二次育肥产能大幅提振,终端市场供强需弱表现加剧,生猪价格半年下跌超65%。
上半年生猪出栏33 742万头,同比增长34.4%
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 2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02万吨,增长23.0%。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禽蛋产量有所下降,牛奶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存出栏同比大幅增长。今年以来,随着前期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成效进一步显现,新增、改扩建养殖场生猪产能持续释放,生猪生产快速恢复。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 911万头,同比增加9 915万头,增长29.2%,比一季度末增长5.6%;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 564万头,同比增加934万头,增长25.7%,比一季度末增长5.7%。上半年,生猪出栏33 74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8 639万头,增长34.4%;猪肉产量2 715万吨,增加717万吨,增长35.9%。
牛羊禽肉、牛奶产量稳定增加,禽蛋产量有所下降。上半年,全国牛肉产量2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万吨,增长4.5%;羊肉产量210万吨,增加13万吨,增长6.8%;禽肉产量1 075万吨,增加59万吨,增长5.8%。牛奶产量1 540万吨,增加109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1 557万吨,减少66万吨,下降4.1%,主要是受去年禽蛋价格低迷、饲料成本上涨等影响,蛋鸡养殖效益整体亏损,今年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养或缩减养殖规模。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发布,自8月1日起施行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三大原因导致羊肉价格滑落
受猪肉价格下跌影响,近期羊肉价格大幅下降。羊肉价格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猪肉价格下跌,羊肉的替代作用下降了,是导致羊肉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二是市场进入消费淡季,每年夏季一般都是肉类消费比较低迷的时候;三是在市场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羊肉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当价格达到一个高点后肯定会触顶回弹。
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2021年7月14日下午,由中国肉类协会牛羊分会主办的《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烟台经济开发区召开。中国肉类协会高观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积极发展牛羊肉生产,是我国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增加牛羊肉产量,是我国优化肉类产品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了“稳猪、保禽、增牛羊”的战略方针。牛羊肉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国家和省区级产业技术体系要对“卡脖子”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如种业产能、幼畜存活率、羊肉产品开发加工等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引导构建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生产体系和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以繁殖为主,这是风险最大最难的环节,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做规模、做品牌,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
中国肉类协会牛羊分会会长、黑龙江大庄园肉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希滨作了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在总产量方面,牛肉总产量从1980年的27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672万吨,增长了24倍,羊肉总产量从1980年的44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92万吨,增长了10倍;在存栏量方面,牛存栏量从1980年的7 168万头,到1995年达到13 206万头,2000年开始逐年递减,2016年下降到8 834万头,近年来有所回升,2020年达到近10年以来最高的9 562万头。羊存栏量1980年时是18 731万只,从2014年到2020年,基本稳定在3亿只左右,2020年达到历史第二高的30 655万只;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三位,羊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在巩固提升传统主产区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发展区,拓展增产空间,多渠道增加牛羊肉供给。到2025年,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0%、50%”。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牛羊产业的转型升级之年。随着中国4亿中产阶级的崛起,在经济内循环加速和消费升级,以及新冠疫情的多重影响下,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的牛羊肉类食品需求量必将持续增长,同时也为牛羊肉产业升级发展打开了上升的渠道和空间,我国牛羊产业即将迈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将进入到一个稳健提升的时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松山作了题为《牛肉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加工技术》的专题报告。张松山研究员从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生鲜牛肉7项评价指标、涮/煎制20项牛肉评价指标、牛肉特征风味21项评价指标)的启示、牛肉成熟提质技术、高档发酵牛肉制品加工新技术、牛皮食用标准化加工增值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海玲作了《羊肉生产全产业链主要节点》的专题报告。罗海玲教授从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羊肉质量与产量是否可以协同提高,羊肉品质与风味特点差异形成机制,需要关注的其他主要问题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羊肉消费量变化,羊肉贸易,并系统阐述了羊肉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她在报告中指出,羊肉从区域性消费已经成为全国性消费的产品,从局部特定群体消费为主成为全民消费产品,1980~2018年,全国羊肉(户内)消费总量增长了5倍;因此肉羊产业健康发展对保障肉产品的有效供给,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她在报告中还指出,从我国羊肉供给来看,国内供给是主力,2019年羊肉进口量占我国羊肉产量的5.07%;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羊肉进口的最大来源;我国羊肉供给主要靠国内生产,增强国内羊肉供给能力,是稳定我国羊肉供给的工作重点。
研讨会上,大家还就中国肉类协会牛羊业团体标准进行了专题讨论。代表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来自全国各地的牛羊业的企业家、专家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揭示硒缺乏诱导猪脾脏损伤分子机制
近日,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在微量元素硒维持猪免疫器官健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揭示了硒缺乏诱导猪脾脏损伤分子的机制,为硒强化产品消费和炎症的营养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Biotechnology)》上。
硒通过参与硒蛋白合成在氧化还原平衡、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硒摄入失衡会导致免疫系统疾病,而脾脏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缺硒或将诱发脾脏损伤,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结合前期对硒维持氧化还原代谢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硒缺乏对脾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硒缺乏将降低脾脏硒蛋白表达,削弱硒蛋白抗氧化能力,引发缺硒性氧化应激,进而导致炎症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为,缺硒性氧化应激通过激活NF-κB和HIF-1α通路,增加下游基因COX-2和iNOS的表达,进而增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7和TNF-α)和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IL-13和TGF-β)表达,诱导脾脏组织炎症反应。此外,硒缺乏还会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和Bak)表达,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激活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牛肉进口格局及前景如何?
我国是世界牛肉生产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牛肉产量从2013年613.1万吨增至2020年672万吨,年均增速1.5%,与此同时,人均消费量每年以超过6%的速度增长。在此情况下,进口成为平衡国内供需的重要途径。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牛肉进口量每年不足1万吨,之后快速增长,至2020年达211.8万吨,年均增速接近70%。
(1)牛肉进口多元化格局初现。全球参与牛肉贸易国家众多,牛肉生产消费贸易稳步增长。主要出口国包括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新西兰、加拿大、乌拉圭等。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0年全球产量6 057.2万吨,出口量1 080.5万吨,消费量5 906.8万吨;预计2021年产量增至6 154.3万吨,出口量增至1 105.7万吨,消费量增至6 004万吨。传统上,巴西、乌拉圭、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是我国主要牛肉进口来源国。2018年以来,我国积极拓展牛肉贸易“朋友圈”,逐步放开了自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玻利维亚、法国、荷兰、英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10国进口准入,截至目前,总计对27个国家开放了牛肉市场准入,多元化进口态势显现。
(2)南美牛肉强势占据“C位”。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是世界牛肉主要出口国,与我互补性较强。近年来凭借质优价低、供应稳定等优势,两国牛肉强势走上中国百姓餐桌,风头无可匹及。2015年5月解除对巴西牛肉疯牛病进口禁令,2016年巴西即成为我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并保持至今。2018年5月与阿根廷签订牛肉输华卫生议定书后,次年阿便跃居成为我第二大牛肉进口来源国。2020年以来,尽管受到全球疫情影响,自两国牛肉进口依然快速增长。其中,自巴西进口84.8万吨,增112.4%,占牛肉总进口40.1%;阿根廷48.2万吨,增28.5%,占比22.8%。2021年1~5月,自两国进口量分别37.4万吨、21.4万吨,增30.8%和18.8%。
(3)护航舌尖上的牛肉需主动防范外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牛肉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将越来越大。疫情发生后,国际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一是价格波动剧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全球牛肉价格波动上涨,涨幅达37.9%,其中2021年前5个月涨26.9%。二是供应链受到冲击。疫情使全球范围内多次出现肉类屠宰、加工等设施关停,冷链运输产品中检测出新冠病毒等现象,对牛肉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冲击。三是贸易政策多变。阿根廷于2021年5月至6月对牛肉出口实施30天限制,措施到期后仅同意在6月底和7月恢复去年同期出口量的一半。除阿根廷外,蒙古等国近年也出台出口禁止措施。此外,疯牛病疫情时有发生对全球牛肉贸易也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一方面要修炼内功,继续推动我国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国内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继续主动出击,用好我国大市场的优势,稳妥有序推动有关国家达到牛肉输华要求,积极拓展我国牛肉进口来源,实现互惠共赢。
巴西上半年出口牛肉88万吨近六成销往中国
巴西肉类加工协会(Abrafrigo)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牛肉出口总量为8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2%。在贸易额方面,上半年巴西牛肉出口总额达40.8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巴西G1网站7月6日报道,根据统计数据,仅今年6月份全国牛肉出口贸易量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出口额却增长了13%。今年上半年巴西牛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中国,贸易量达51.9万吨,为巴西带来24.12亿美元的收入,约占全国牛肉出口总额的58.9%。而去年同期数据基本相同。2020年前6个月巴西向中国出口牛肉51.89万吨,收入23.58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57.1%。
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下丘脑调节母羊排卵分子机制
近日,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通过对不同发情时期、不同FecB突变的小尾寒羊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揭示了下丘脑在FecB突变条件下调节母羊排卵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解析绵羊高繁殖力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FecB基因是影响绵羊排卵数的主效基因,不同FecB基因型的小尾寒羊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分泌生殖激素的差异,导致其排卵率和繁殖力也存在差异。研究人员以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组建了FecB野生型的卵泡期和黄体期、FecB突变纯合型的卵泡期和黄体期四个群体,利用转录组技术,开展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靶基因预测、功能注释等一系列工作。研究表明,FecB突变提高了下丘脑中参与发情转变与卵泡发育的基因表达量,促使母羊生殖激素分泌增加、排卵数量增加。
2021年肉类食品及相关展览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