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相逢
——赏《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2021-08-24张照生
○张照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言江南好,并认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份“最忆”中无疑有西湖,白居易除了写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还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宋代也有位醉心于杭州与西湖的诗人,那就是苏轼。他与白居易相仿,均担任过杭州行政长官,也都修建过水利工程以疏浚西湖,今日苏堤春晓已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与白居易不同的是,苏轼曾两次前往杭州任职。初次来到杭州时,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34岁,尚处于壮年,在西湖边写下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又来到杭州,这次他已52岁,身体、心态较第一次上任都有较大变化。他在杭州遇见好友莫君陈(字和中,时任两浙提刑,与苏轼同年进士及第,故称莫同年),他们相约在雨中观西湖,苏轼为此作诗: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首句即点明他与莫同年在杭州相逢。古代交通、通信不便,亲友之间重逢是件难事。像苏轼后来去往海南儋州,与家人可谓生离死别。莫同年在与苏轼相见后不久,便去往蕲州任职。为此,苏轼有感于他们在杭州相逢很偶然,自己流转各处,今日可以和好友莫同年相遇,犹如在梦中一般不真实。在寒暄之余,久别重逢的好友发现双方都已长了白发,都已年老。苏轼邀请好友再次来到西湖边,看那西湖落雨,为美景而沉醉。他最后感叹道,已经多年没有看见在这湖面上飞溅的雨珠。他这是回忆起第一次赴任时的场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他也在西湖畔观雨,写下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末句中的“十五年”是表示许多年。
乍看之下,该诗是一首欢庆老友重逢的诗,记述了他们相见时所做之事与内心情感。在以为今生难与好友相见的情况下,突然与好友重逢,还可同去西湖边观雨,苏轼异常欣喜。“梦中”“还来一醉”“跳珠”等表述都透露出他的欣喜。西湖雨固然醉人,但倘若无好友,他恐怕不会为之一醉再醉。然而,“各华颠”“十五年”又刺眼地写出岁月流逝的事实,表达了苏轼无奈愁苦的心情。这份对年岁的敏感,既是因为不争的事实,也缘于他的人生际遇。
苏轼20岁已考取进士,文章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称赞,他由此名震都城,也可借此大展才华,施展政治抱负。自范仲淹、欧阳修起,宋代文人便多具有心系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格。事实上,苏轼不仅有忧国忧民之心,还有治国理念与治理才能,其在各处任职时都做出一番功绩。然而,众所周知,因为性格耿直,苏轼屡遭贬谪。在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掌权时,他因反对新党的改革政策而被调出都城,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还因小人诬陷而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在旧党掌权期间,苏轼又因反对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而被调出都城,先后前往杭州、扬州等地。之后新党再度掌权时,苏轼更是被调到岭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感慨年华逝去,何尝不是感慨壮志未酬,未曾实现政治理想?就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述一般,怀念周瑜,感叹自己早生华发,未能像周瑜一样,在谈笑间让樯橹灰飞烟灭。
尽管年老和未能建成功业叫人沮丧,然而苏轼并未陷入悲观阴郁中。这首诗里,我们读出的是不为年岁所羁的豪迈,是超越世俗的达观。这种豪迈气概与旷达心态难能可贵,这不是年轻人的不顾一切,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无知,而是历经人生挫折后开阔的眼界,是对困苦与不如意的克服。如今,我们仍敬重东坡先生,爱读他的诗,恐怕不仅仅因为其诗文辞与韵律,还缘于其人成熟与豁达。
今日,西湖美景还在,西湖落雨仍是美不胜收。在观赏风光时,不妨再回望这首寥寥数语却写出多重情绪之诗,再从中读到一位诗人与好友相逢时的欢喜以及面对华发时的哀叹,读出何以达观地承受生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