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探究
2021-08-23穆再排尔·安外尔
穆再排尔·安外尔
【关键词】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培养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要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一是实现国家安定的重要途径。国家统一是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只有加强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传达正确的政治立场,使青年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使他们逐步成为民族团结的捍卫者和传播者,为加强民族团结而努力。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只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使青年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逐步形成不怕艰难险阻、奋发有为的精神,最终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殊性和现状分析
(一)特殊性
1.长期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高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民族地区的居民表现出多民族特征,在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这种差异还会长期存在,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所以,实现民族团结并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各民族共同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2.艰巨性。一方面,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面临着“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问题,一时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其效果相对来说是隐性的,加大了教育任务的难度。
(二)现状
1.学生理解认知及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可有可无。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解不够,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2.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说教为主。高校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往往局限于思政课堂,仅仅围绕着教科书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对策
(一)健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机制
完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体制,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增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建设落实到各个环节。二是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一支高效率、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引导高校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深入分析民族团结问题。三是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组,为专题组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渠道,推动专题组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把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针对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使他们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启发他们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思考。
2.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娱活动。文娱活动是学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文娱活动,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文娱活动中有收获、有快乐。学校可以举办中华文化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才智。与此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让各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以多种形式的教学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对文化进行传递,大学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场所,课程是大学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大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好渠道。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教师应灵活运用个案教育的方法,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使之具有“多元”的特征,同时又渗透了“融合”的精神;在开展课程教育时,也可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改变以课本理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灌输式教学,促使学生在辩论与交流中对民族团结形成深刻的理解。
(四)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融入社会实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使他们相互了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假期实习、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1.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切身体会各民族的特点,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感受各民族的文化,从而消除因陌生造成的偏见,促进彼此感情的升华。二是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走访,发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避免和改正。三是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存在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开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以促进就业探索创新项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基础。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使其大胆地参与到自主创业实践中来,在挖掘潜力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可以在就业领域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从而为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不竭的动力。可以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意愿与想法、遇到的困难与疑问,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并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兰花.高校博物馆精准服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探索——以广西高校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21,43(01):61-67.
[2]周晓明.新时代高校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97-98.
[3]孙壮,魏晓文.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追踪与述评——基于权威期刊文献的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高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2):235-240.
[4]孙国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高校[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11):18-19.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研究”(20FYHLX005)、南京工业大学2020年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课题“浅析新时代高校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TZ202002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