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

2021-08-23杨睿

决策探索 2021年14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教育

杨睿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教育;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围绕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贺信回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的宗旨和依靠力量的认识,指明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立场和目标方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来源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着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政权之后,要将教育的领导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将人培养成机器、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将教育的领导权给予人民,这样教育才能成为促进广大人民解放的手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鲜明价值追求。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筑未来社会的原则和基石,教育通过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所有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源泉,把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劳动解放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自身的思想解放、政治解放和劳动解放创造前提条件,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贯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突出强调了劳动的社会作用及其综合育人价值。

(三)是马克思主義群众史观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明确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教育是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更是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使命。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是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积累的必然要求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高度,开创性地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战略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加鲜明。

(二)是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本质上看,大变局的核心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西方中心主义面临严峻挑战。“世界之变”和“中国之变”深刻影响“教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现代化已进入由“物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转变,14亿人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和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观时局顺时势,坚定而又明确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思想,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勾勒了清晰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路径。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要崛起,先觉醒。这种觉醒,首先就应当是教育上的觉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熔铸于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中,镌刻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看待教师、看待学生。根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核心内涵

(一)教育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系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符合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使命。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伴随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提供更具选择性的教育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满足人民对办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

(二)促进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质量是充分体现公平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注重教育发展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转变,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要,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关键要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地区孩子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愿望,极大保障了“起点公平”。公平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公平与质量并行、发展与贡献同行的辩证思想,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以公平作为基础和价值目标,以高质量作为满足人民愿望的着力点和实践取向。

(三)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并将其提升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进而用以指导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母校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论断明确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是人民获得自身发展、奉献社会的机会和能力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追求教育公平就是在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并把教育放在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收入待遇乃至社会成就的重要因素。推进教育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主体定位

(一)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囊括了“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三大核心内涵。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指明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宗旨和根本方向是人民,指出了教育发展的衡量标准是人民,强调了把教育发展落在实处的工作要求和原则。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教育的发展落在实处,强调让发展成果可见可现,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指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是人民,强调了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和支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对教育改革發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其意愿、保障其权利,推广优质经验、鼓励创新发展,由点及面地实现教育整体的创新发展。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成果不是少数人的战利品,应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之举。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在这“九个坚持”的思想中,唯有人民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才可将其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逻辑体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代表了人民的教育意志,因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正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本真要义和历史责任,而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战略落实之策。“九个坚持”始终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体现了深切的人民情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既有扎实深刻的理论内涵,又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实践引领和指导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9-10.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