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导学式”教学路径探析

2021-08-23吴施发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路径教学质量

吴施发

摘 要:“导学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导学式”教学应从以下路径入手:一是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二是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学习迁移;三是合作共建,引导学生认知内化;四是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式;教学路径;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86-02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设疑激趣、以旧引新、合作共建、拓展训练,都不失为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导学式”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导学式”教学手段,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一、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直接决定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力和参与效度。教师关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调动,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故事元素、信息元素、生活元素都是设置问题的有效素材,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元素有机融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新知的探索之中,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效度。

“导学式”教学下的数学问题设置,对问题难度把握、问题启发调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准确分析学生数学认知起点,把握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保证这些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认识无理数”的教学中,“无理数”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数学概念,教师可结合学生之前学习的“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设置数学思考问题:直角边长为1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长度是多少?学生刚开始并不认为该问题具有什么难度,根据勾股定理,很快就列出了解题算式。但计算时却发现,斜边长度的平方可以确定为2,但无法用有理数表示斜边具体长度。待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顺势切入“无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用类比的学习方式展开“无理数”学习。教师对接学生认知起点设置数学问题,巧妙制造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动学生数学探究思维,促进数学概念自然生成。

二、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体系性,每节课的数学新知都或多或少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教师要将新知教学作为前期知识的拓展,深度剖析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设计意图,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联应用等角度切入,导入更多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内容,为学生学习理解新知搭建思维桥梁,引导学生学习迁移。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属于隐性教学资源,单靠学生自主挖掘会存在一定难度,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因此,教师要做好以旧引新的思维引导,用更具指向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启发,提高学生数学迁移学习实效。

适合设计“以旧引新”的“导学式”教学素材并不是只有某一个特定的数学知识点,教师要深入教材之中,围绕数学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系统整合相关知识资源,引导学生全面构建数学认知体系。例如,“众数”的概念是“数据的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理解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等重要概念。因此,在设计“以旧引新”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回顾平均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两个数学概念时采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众数”概念,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众数”的概念要点,分析“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这种关联性较强的迁移学习,既能降低学生对“众数”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新知探索的学习效率,又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的更高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三、合作共建,引导学生认知内化

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可依托合作学习设计“导学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并适时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予以关注,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取得更多主动学习的成果,推动学生数学新知生成和数学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倾向调整指导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动态学习效果,推动学生数学能力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小节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总领性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对学生出现的推理错误、结论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各小组逐一到台前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整合学生推导出的判定定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具体应用。

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训练活动中,教师提供的训练内容多是条件完善、结论明确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学习背景下,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定式中,无形中给自己的思维带上枷锁,很少深入探索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具有拓展教学意识,改变这种固定化的训练模式,加强数学训练的思维延伸,用开放性、变化性的数学训练内容设计,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考查和训练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锻炼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引领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拓展训练教学设计一般设置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着眼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从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用问题入手,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展开多维度的拓展训练,推动学生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勾股定理”最后一小节“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勾股定理的正向、逆向应用,设计拓展性课堂训练。先设置简单的概念问题,激活学生“勾股定理”的学习认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然后,再投放勾股定理正向应用的数学问题,用给定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长度的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勾股定理正向应用能力,强化学生概念应用理解。接着,变换数学问题条件,给定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长度,要求学生正确表示另一条直角边长度,锻炼学生勾股定理逆向运用能力。最后,教师对接生活实物、生活场景,创设勾股定理实际应用题,拓展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实现数学学习的学以致用。这样层次化的拓展训练模式,能循序渐进地延展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中展开“导学式”教学,是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要从多个层面探索“导学式”教学模式与初中数学课堂的对接点,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学习迁移;合作共建,引导学生认知内化;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要依托多元化、系统化的“导学式”教学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历练学生學习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赵智平.初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教育,2020(21).

[2]杨小璐.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

[3]张博.“问题导学式”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

[4]贺前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论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2016(08).

猜你喜欢

导学式教学路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