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摭探

2021-08-23沈晓蕾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

沈晓蕾

摘 要:支架式教学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师要搭建问题支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引入情境支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设计认知支架,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创建探究支架,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精神。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54-02

语文是一门对学生想象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并不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导致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效都较低。而支架式教学则可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教学法简述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其学习的方式,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区别在于,支架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知识灌输。支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构建,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能力和效率。支架式教学强调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习任务,在教师引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实现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教学具有渐撤性特点,正如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推进,逐渐拆除脚手架,形成一个可靠的独立建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这一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的支架搭建,可使学生快速地寻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搭建问题支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要重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地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悟文章写景精妙之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这样搭建问题支架。(1)授课前:“鲁迅是我国著名作家,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过他的文章,同学们曾经接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呢?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什么感悟吗?”这样的问题能拉近学生与作家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读题目:教师可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然后提出问题“从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到哪些文章信息”,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主旨,进而在后续阅读文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3)全文阅读:授课前学生对全文有所了解会使其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师可给学生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让其自主阅读,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掌握。比如,“文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中应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为什么作者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教师通过搭建问题支架,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引入情境支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事物的相关活动中。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引入情境支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社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适当引入教学场景,搭建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引入这样的情境:准备关于童年的动画、影视作品等,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勾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联想到儿时的趣事,并让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再进行课文教学,并引入一个写作情境,让学生课后模仿本文描述自己童年生活。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

3.设计认知支架,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认知支架是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支架式教学类型,教师主要通过支架设计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构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支架适合在学生接触到新内容时使用,可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核心教學内容之一,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古文,是如何学习古文的,然后让学生回忆之前的古文学习,用之前的学习方式对文章进行初步的阅读分析,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检查其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学习技巧,对好的学习方式给予肯定,对不是很合理的学习方式进行纠正,帮助其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文阅读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你是否理解了两则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样,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以自读汇报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4.创建探究支架,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的培养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是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时候,要适当创新探究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中的《背影》属于回忆性散文,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进行描写,用清淡质朴的语言描写出浓浓的父爱,并借助侧面烘托的手法反衬出父爱的动人力量,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教师可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搭建起本篇文章的探究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对文章进行探究,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文章中浓浓的父爱。(1)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探究,如“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父亲的形象”“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等,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以便进一步对文章进行探究。(2)教师根据文章设计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后,对问题进行解析,如“作者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阅读文章后,你觉得作者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如何”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阅读时能够更深入地对文章进行解读。为了让学生分析得更全面,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用合作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探究,不断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之,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核心理论十分适用于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构建各种支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娇.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11).

[2]刘晓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语文,2010(02).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