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玩耍的童年唤醒智慧“小玩童”

2021-08-23谷珵陈璠

教育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游戏家长课程

谷珵 陈璠

你有没有发现,物质越来越丰盛的社会里,不“会”玩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了。没有充足的场地、没有宽松的时间、没有自由的选择,许多孩子一头扎进读写算的学习任务中,逐渐失去了玩耍的机会和创意游戏的能力。

《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一书中提道:玩耍之于儿童,就像工作之于成人一般重要。通过玩耍和游戏,孩子的情感渐渐发展、压力和焦虑消除了、专注力获得培养。善于玩耍是一种值得被保护的品质,但玩耍时间的减少、游戏内容的浅薄,正在威胁着孩子,与他们的身心健康背道而驰。

“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儿、捏泥团、用花瓣制作香水、爬树、自己搞一次野餐、用草和小树枝搭个窝、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列出的10岁以下儿童应该完成的游戏清单里,有多少是孩子整个童年都从未体验的项目?当过多的声光电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当有毒的网红玩具流行在儿童群体间不被家长察觉,当教师权威式安排游戏阻碍了幼儿走向深度学习,成人是否要及时反思:孩子们对玩耍的需求是什么?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游戏的创造者。跟着园长富有智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玩耍的价值,破解成长的难题。

正视“玩耍”,让孩子站在活动中央

《教育家》:一项由精神病学家针对6000人开展的追踪调查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请您谈谈玩耍和游戏对于孩子的意义、和同龄人玩耍对于孩子的价值是什么?

凤炜: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我们真心感受到自己跟孩子是有差距的。以今年组织春游为例,考虑防疫要求,教师把春游搬到幼儿园内的草地上,开展野餐活动。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设计了集市,“售卖”各种美食、玩具,孩子可以用幼儿园的中福币兑换。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孩子喜欢的东西,孩子并没有挑选。孩子“买”或“不买”的原因是什么?是根据喜好、价格还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影响?通过仔细观察,答案出乎意料。比如,中班孩子在买垃圾袋等生活用品时,人手一个,而大班是一组孩子买一个,说明大班孩子在生活常识方面已经拥有更进一步的判断意识。从消费总额来看,大班孩子的中福币花费少于中班。询问原因时,大班孩子表示应该留一点,方便之后继续玩。由此可见,大班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较中班孩子的发展更进一步。因此,判断孩子游戏的水平,一定要根据年龄。

如果成人感到孩子不太会“玩”,往往基于两种情况。一是成人在场,孩子知道成人对“玩”的要求是什么,便会受到拘束。二是成人对“玩”有预判,当孩子没有达到预判,成人就觉得他不太会“玩”。只有成人真正放下身段,才会发现孩子是会“玩”的。成人要放手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发挥潜能。教师觉得集体教学活动是有价值的,总想要履行指导的职责,一旦背上这种包袱,游戏就容易变形。

游戏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孩子在其中可以学生活、学做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次端午节活动,多多站在角落里,原来他把中福币花光了,没办法参加活动。多多询问教师自己能否打工,教师说这里是眼镜铺,需要3元钱买材料才能打工。由于没有材料费,多多又去其他店铺询问,得到的基本上是同样的答复,直到来到教师莹莹负责的游戏场。莹莹说,我可以借给你。多多高兴极了,跑到自己最心仪的眼镜店买了原材料,认真制作好,得到了5元钱奖励。还钱后,他立刻花掉了剩余的钱,接下来又开始向家长志愿者借钱,继续打工、消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能力是强大的。在玩耍中、在生生互动中、在碰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逐渐积累经验。实际上,不干预是一种教育手段,需要经过价值判断后选择,蕴藏着教育机会。

《教育家》:有意义和深度的游戏并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游戏。游戏的设计,应该如何把握内容和难度的平衡?要注意哪些?

张潇月:首先是儿童观。我跟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让儿童站在活动中央。教师首先要信任孩子,放手才会有自主游戏。其次,仅放手还不夠,游戏中的观察、思考和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难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教师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游戏的材料和环境能否给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游戏是否有对前期经验的承接。在整体观察、思考后,教师才能介入,同时要考虑介入的方式,这些与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景和状态密切相关。最后,在游戏后期,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回顾、讨论、分享,丰富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为其后续能力的发展做服务。

针对内容和难度的平衡,一定要考虑班级孩子的水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给出的是某个年龄段幼儿的共性,教师在共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班级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对幼儿前期经验的准确判断选择游戏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及时调整和跟进,这需要幼儿园组织园本教研帮助教师。同时,开展体验式培训,尽量让教师亲历游戏,把自己变成孩子。比如,拿到一整套沙水玩具后,教师亲自体验沙水游戏的搭建,可以发现幼儿将会遇到哪些问题。此后,教师对材料属性的把握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预设,更能贴近孩子的需求和经验。教师通过单纯思考,很难发现和解决某些问题,毕竟一些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流程,对孩子来说并不简单。

因材施教,做孩子成长的摆渡人

《教育家》:自主户外游戏中,教师经常发现幼儿玩法较为单一,或者漫无目的地玩。如何看待这一情况?怎样让幼儿从自主户外游戏中获得差异化支持?

林咏瑜:孩子游戏玩法单一、重复,并不代表他漫无目的,只要游戏材料丰富,即便是在重复玩法中,也会收获自己的游戏体验。成人有时会发呆,如果经常被指出或暗示这是一种时间浪费、无聊的行为,这样“发呆”时间可能越来越长,变成真正的“无聊”。如果这种“发呆”被认为是放松和自我调适的一种方式,那人就会积极对待“发呆”,让“发呆”变得可控。人的行为是复杂的,积极的引领有利于人形成更多“有意义”的行为。

猜你喜欢

游戏家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家长错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