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博物精神葆有不泯的热爱之心

2021-08-23谷珵

教育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博物博物馆儿童

谷珵

优秀的博物馆,能够让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殿堂。那么,理想的儿童博物馆,又该是什么样?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南京一幼”)用二十余年的扎实探索,写下丰富而充满诗意的答案,也为成人叩開了通往斑斓童年的一扇门。

这里是游戏的城邦。与南京一幼儿童博物馆血脉相连的,既有将之创造成形的掌舵人和管理者,又有不懈实践的幼儿教师,还有一代代绘出成长轨迹的孩子们。如同社会学中“场域理论”所诠释般,人的每一个行动均受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无论是物理环境、他人行为抑或诸多相关因素,都赋予这座办在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一种特质:是博物馆,又不止步于博物馆,形成自然生长的学习场域,围绕着博物精神的根本价值——那是对万事万物保持的好奇与热爱,在探索中走向广博与精深。

打造儿童体验的游戏场

昏暗的灯光,黑漆漆的展厅,固定的陈列形式……提起博物馆,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跳出类似景象。可是,这样的环境难以调动低龄儿童的兴趣——从一张张意兴索然的小脸上,你会发现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学习价值并不充分。

如何激发孩子对博物馆的热爱?20余年前,问号盘桓在陆娴敏心中。时任南京一幼园长的她试图突破瓶颈,让幼儿园的娃娃们也能汲取养料,将目光锁定在“儿童博物馆”上。由于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儿童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好奇,其他博物馆禁止的触摸恰恰是被鼓励的法则,如今世界各地已有成百上千家在运营,而我国有着类似属性的场所凤毛麟角。既然少有人涉足,不如尽幼儿园的绵薄之力,打造一间缩微的儿童博物馆!怀揣殷殷期盼,陆娴敏开始了漫长的求索。

起初缺少场地,她就从一个120平方米的房间开始,以“根”为主题,将日常看不到的植物根部放大。对孩子来说,地下的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系列与“根”相关的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了小小的博物角。成功经验给了陆娴敏信心,于是,当省教育厅特批南京一幼创办国际部的机缘到来时,她牢牢抓住拓展场地的契机,利用新落成的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交中心”)推进博物馆建设。

教研岗位的历练,令陆娴敏在打造博物馆时尤其崇尚慢教育理念,“不急不躁,让老师们慢起来,让领导班子慢起来”。这一主张也为伴随她共同“战斗”的倪琳所认同:“慢并非拖沓、懒散,而是为了充分的积淀、学习,厚积薄发。”

与南京一幼,倪琳有段奇妙的缘分。40多年前,倪琳在此度过幼年欢乐时光,后来就像歌中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倪琳走上一幼教师的岗位,一步步成长,直到接过陆娴敏手里的接力棒,出任南京一幼总园园长,陆娴敏则承担起支部书记的职责。命定般的如影相随,让倪琳遵循一幼慢的调性——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博物馆的每个块面,最终的定位是打造研究的实验场,“在其中观察和追踪儿童的发展,亲历儿童学习的过程”。

踏入南京一幼,你大概会以为误入城市深处的森林花园,蓊蓊郁郁的绿植交错,国交中心的砖色楼宇静静伫立。一至二层,正是孩子们的博物乐园。

梳理海外考察经验,她们发现几乎所有著名的儿童博物馆都有两个区域,一是阅读区,一是安全区。基于对阅读方式的思考,一整层的童书体验馆应运而生。在情境阅读区,凹凸不平的草地、清澈的小溪、有趣的木屋,孩子们仿佛身处大自然中,感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愉悦。制作区,孩子们亲手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讲述五彩斑斓的幻想故事。童话屋和小剧场,中大班孩子探讨、合作,表演对童书的理解。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浸润着童心,也向前来参观的成人诠释着科学的儿童教育方式。

遨游出书的海洋,来到由7个临展和常设主题组成的主题探索馆,安全自护正是其中重要的常设馆。在游戏中进行换装大比拼、寻找隐藏火源、模拟救火情景,不仅锻炼了应急避险的技能,还增强了职业体验感,用倪琳的话说,孩子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动”——用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将安全自护的内容逐渐内化。

对学习状态的关注,往往植根于营造学习场域的温情,将每个儿童装在心里,才能用适宜的方式将他们带入分享与体验中。从模仿到完成本土化创造,陆娴敏和倪琳体味过太多艰辛。没有儿童博物馆职业设计师、缺少配套、买不到需要的材料,无数环节的困境逼着她们探索和成长。就连大门口的一张地图,都严格贴合儿童认知方式十几易其稿。

“打造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开放自我的过程,思路必须广博。”陆娴敏说。她积极邀请专家互动,大胆迈出幼教圈:艺术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美术工作者……都踏入一幼的大门,畅谈理想中儿童教育的样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出谋划策。交流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教师们,让陆娴敏愈发坚定开门办园的方向。

学习方式的变革

纸是如何制作的?怎样用沙子作画?工具有哪些种类?……有了儿童博物馆,小脑袋瓜里千千万万个问号有了更多求解的路径。

陆娴敏和倪琳清楚,如果只是单纯建成物理空间,那么一幼的儿童博物馆会同许多场馆一样归于沉寂。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无界的追求将学习资源链接、整合、融通,支持孩子们完成宽度和深度的经验进阶。

她们由引领与实施园本课程出发, 建构了小、中、大班几十个博物馆课题,追求打造“活的儿童博物馆”。大班孩子对恐龙非常感兴趣,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想把自己的经验留给弟弟妹妹,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建造恐龙主题馆的期待。他们和家长一起探访其他博物馆学习恐龙展区的布置,申请了一个房间,开始了策展工作。从墙面到地面,从内容筛选到呈现方式,孩子们都亲自“操刀”。第一届恐龙馆的小策展人毕业后,其后的大班孩子又接续上来。恐龙馆的资源变成了传承的园所课程文化,孩子、老师、家长都参与其中,彼此影响,产生了课程研究场的鲜活能量。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让教师们牢牢达成了共识——儿童才是博物馆的主人。“我们的博物馆是有生命的。生命来自儿童,来自儿童的发展需求。”倪琳自豪地表示。在她看来,儿童有100种语言,也意味着儿童有100种学习方式,教育研究需要由静态过渡为动态。儿童创建博物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参与收集材料、创设环境、制定规则、拓展内容等,使主动学习真正地发生。

猜你喜欢

博物博物馆儿童
博物馆
博物馆奇妙页
Beijing Diabolo Museum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Forbidden Money
天津宝成博物苑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