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生活“弹”起来,自我管理“幼”当先
2021-08-23秦旭芳张瑜
秦旭芳 张瑜
早晨来园,妮妮慢慢地走进班级,保育员走上前从妮妮肩膀上接过书包、水壶,取下妮妮的口罩……老师在一旁喊“快来运动了”,妮妮茫然地询问“我可以玩什么啊”,老师顺手递给妮妮一个抛接器。妮妮举起抛接器递给保育员:“老师,缠到一起了,快帮我解开。”等到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妮妮又将抛接器递给保育员:“帮我绕起来吧。”
如今,这样的画面常常出现在大班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一日生活在作息、活动安排等方面“强占”了幼儿当先的管理位置,教师过多主导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自我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幼“管”弱,日“弹”急
为扭转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需要幼儿敢于表达管理、乐于承担管理以及熟于实施管理。实际调查发现,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其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上自我设计浅。大班幼儿尽管对于时间概念已有基本了解,但对于活动的任务、目的仍然不能清晰掌握,因而在活动设计中自主意识并不强烈。
第二,态度上依赖情绪重。大班幼儿在生活自理、安全自护以及思考问题方面,都已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发现幼儿做不到完全独立,这与幼儿在情绪上习惯性依赖成人的提醒与帮助有很大关系。
第三,能力上自我控制弱。一般来讲,要求大班幼儿专注的时长要达到30分钟,但在调查中发现62.5%的大班幼儿仅能持续10-20分钟。同时,大班幼儿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他人提醒”和“因他人违反规则而学样”的占比非常多,这说明大班幼儿受外界影响明显。
“弹”之堵,“管”之怯
园所时间安排“苛”,自我管理少空间。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虽然遵从幼儿学习特点,符合动静结合等原则,但在实际开展中因为时间设置的死板和零碎,以及内容关联的断裂和空缺,导致幼儿践行自我管理的时间、空间不足。
第一,环节安排数量多:一日活动中安排十多个环节,时间被划分得过于零碎,幼儿在短时间内难以生发对管理的深度体验。第二,时间设置太死板:固定的时间内必须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而到了时间就一定要结束,违背了幼儿自主自愿的原则。第三,过渡环节等待久:过渡环节安排过多,又总是要求班级幼儿统一行动,无形中导致了时间的隐性浪费,幼儿在室内、户外来回穿梭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等待或干扰。
教师活动指导 “过”,自我管理没机会。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充斥着教师的指挥、催促,造成幼儿一直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下,自然逐渐失去自我管理的机会。教师指导“过头”的缘故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误解真游戏:过多的游戏内容、材料受到教师预设的影响,幼儿在本该充分彰显自我的游戏场景中,逐步失去管理的机会。第二,贪图好收拾:教师往往为了快速结束活动,打乱游戏节奏,幼儿的情绪体验以及深度探究的需求,都因为这种变相的“快”而被忽略。第三,追求高效率:为了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然会高度控制幼儿,导致幼儿处于“时时有人管,事事有要求”的紧张状态。
幼儿心理情绪 “怯”,自我管理缺意识。安排不合理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带来的压力最后必然会渗透到幼儿的心理层面,也就造成了幼儿对自我管理的“无意识”和“心生怯意”。
一方面,幼儿有“求表扬”的心理。由于时间安排紧迫,教师极力避免幼儿做出要求以外的行为,为了获得表扬的幼儿便一味地顺应教师的安排。另一方面,幼儿“难放松”。每个活动的节奏过快,易使幼儿出现紧张、慌乱的现象,更不敢、不愿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弹”有径,“管”有力
园所释放“弹”权利,建立自我管理领导力。幼儿园一旦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上给予教師充分的权利,教师即可将权利释放于一日活动之中,以引导幼儿尝试自我主张。一是课程管理,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整体课程观,即将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幼儿情况个性化安排游戏时间,将洗手、盥洗等渗透在一日活动中,既避免了碎片化的时间分割,又顺应了幼儿自在的生活节奏。二是班级管理,在环境布置、材料投放中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班级环境中生活的影子、管理的痕迹,从而逐渐增强参与意愿。三是幼儿管理,教师首先打破“事事齐步走、环环紧相扣”的形式,给予幼儿选择自由,如简单的一个过渡环节,可以增加互动材料、丰富游戏内容,不断充实幼儿生活。教师也就从催促幼儿“快”生活,转变为带领幼儿“享”生活。
教师松绑“弹”空间,助力自我管理生长力。适宜的一日生活与幼儿的自我管理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当教师逐步松开一日生活的束缚,幼儿才会真正生发出“敢管理”的愿望及基本素质。第一,时间安排可自如。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尝试安排活动内容,在时间长度上逐步过渡,由最开始的十分钟到半小时,自我管理的机会随之不断增加。第二,空间互动能自由。随着自主活动时间的拉长,幼儿对活动空间的要求相应扩大,由室内到走廊、再到平行班级的共享空间,由内及外、不断增大的互动空间为幼儿的自我管理带来更多选择。第三,内容选择能自主。丰富的选择体现在幼儿可以写写画画、玩玩具,与物质媒介联系,也可以照顾花草、与朋友游戏,与自然或人类发生亲密联结。多元的选择可能促进幼儿自我管理朝着自如、自由、自主的方向蓬勃生长。
幼儿反思“弹”选择,挖掘自我管理成长力。为了层层挖掘幼儿在自我管理中持续、有力的成长力量,让“弹性作息”(即根据幼儿需求合理调整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真实彰显幼儿主体性,有必要促进幼儿时常反思一日“弹性作息”中的合理选择,反思的内容重点包含意识上的自我设计以及能力上的自我控制,并以游戏的形式体现。第一,以“游戏计划”促自我设计的不断完善。每人一份游戏计划,通过这样的方法给予幼儿管理的权利与途径,让自我管理的实现得以持续。第二,以“任务打卡”促自我控制的不断提升。各环节中设置的任务打卡,强化了幼儿在弹性作息实践中的坚持性和自觉性,适宜地规范幼儿管理的边界和形式,让自我管理的践行更加有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惠视阈下家园矛盾的调和路径及机制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20YJA880042)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