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协同家校社 构建共育新格局
2021-08-23郭鸿夏珺张巧
郭鸿 夏珺 张巧
北京市东城区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方式、内容的新变化,不断从理念、方式、内容上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家庭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和共建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梳理实践“三阶段”,明确发展起点
东城区家校社共育工作起步较早,2020年家庭教育调研结果显示:东城区家校协作氛围良好;学生家长整体素质高,重視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工作高度认可,学习意识强。纵观近20年来区域家校社共育实践与发展,共分为以下三个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9年):依据“共享”教育理念,统筹育人资源,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例如,通过“蓝天工程”创建了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提升了校外文化资源、社区资源的利用实效。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促进了学区建设下的校内外、校际间合作与共享,为区域家校社共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0-2019年):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建设,建立与完善家校社协同制度。启动家长教师协会,通过换届改选、年度家长教师协会工作会、共育工作推进会等,逐步建立并完善各方联动制度。开展家长教师座谈会,家教协同主题活动,百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校园、进社区,以及“重家教、树家风、传美德、共育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让家长真正成为家校协同的主体。
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实施重大研究专项,规划中长期协同共育工程,多渠道探索引领式发展。2020年初,通过区教委“东教印象”公众号启动发布了以指导家长温馨陪伴、引导学生自主居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趣味课堂,逐渐升级改版为家庭教育大讲堂,开启多渠道实施家庭教育服务的探索。2020年7月20日,启动东城区“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和首个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设,标志着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走上新台阶,开启了新时代。
探索实施“三机制”,促进各方合力
1.建立协同育人“双主管”统筹管理机制
成立了“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和东城区副区长共同担任组长。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共同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主管副会长、区教委副主任共同担任执行副组长。通过三层“双主管”的管理机制,有效加强各方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点指导和统筹协调。
2.建立多部门有效沟通协同的横向联动机制
与东城区妇联合作,共同研发“东城区好家长必修课”,长期开展区百名“双合格好家长”的评选与表彰活动;与区关工委合作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百场系列公益主题讲座;与区城管委合作开展“志愿家庭护环境”活动;与区文旅局共同绘制《北京市东城区红色文化教育地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区检察院签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区卫健委合作开展预防近视、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等相关活动。通过多部门的联动协同,为构建实施协同育人营造了良好氛围。
3.建立三级立体指导与服务的纵向运行机制
建立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学区分中心、学校三级纵向立体的区域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途径,依托区关工委、区家长教师协会及专家顾问团、志愿者团队开通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热线和网络咨询邮箱,解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现了协同育人立体化指导服务全覆盖。
建立共育课程平台,助力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1.建立共育课程平台,助力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周末家庭教育大讲堂是系统建设区域家庭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深入实践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包括读懂孩子、亲子沟通、家校合作、情绪管理、习惯培养等15个模块。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依托“东教印象”平台,每周推送一节,丰富家庭教育资源。逐步明确家庭教育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路径与方法、结果与评价,形成家庭教育学习常态。
开发东城区“好家长必修课”,通过本体、关系、支持三个维度确立了课程逻辑框架。首批共发布19门课程,内容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知应会的通识性知识,以及相关育儿的技巧和策略。与妇联共同落实“好家长必修课”的实施工作,邀请知名教育专家、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及家长等相关人士作为授课教师,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导师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传播途径。
2.建立队伍培训平台,培育协同育人专业队伍
在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指导下,东城区计划分三期培养千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目前,已有两期共计7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每期培训共设10个专题。课程内容涵盖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具体包括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家风建设、共育实践案例等。学员按照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考核认证后,颁发市级合格证书。
依据《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培训,组建培训小组,以任务为导向,形成“挖掘典型案例、共谋解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修机制。组织学员边学习边实践,及时交流反思,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的职责与任务、理解家庭教育内涵。区中心及时总结培训成果,编辑学习感悟集和总结体会集。学员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学习,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建立经验交流平台,引领共育实践持续发展
依托北京市高校、家庭教育学会、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社会家庭教育专业机构等家庭教育资源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专家保障团队,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开展。组织搭建多元交流研讨平台,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学区家庭教育交流、特色活动展示和专题研讨活动,总结和提炼东城区各类家庭教育实践成果。发挥学校主体责任,开展学校家委会、家长走进学校和家校协同等交流活动,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2020年12月24日,东城区启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学区行”活动,由8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区分中心轮流进行组织,展示学区、学校协同育人理念和经验,促进學区、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
规划设计“三策略”,引领持续发展
1.实施“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长链条设计协同育人格局
深化实施“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推进东城区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通过三个五年规划系统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增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围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线上和线下平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题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交流展示五大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力争到2035年,让家校社协同共育成为推动东城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动能。
2.深化“北京市示范研究区”建设,高站位完善协同育人理论
努力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和理论研究部门与区教育系统及所属学校的有效对接,保障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通过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等专家资源的专业指导,发挥首个“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引领作用,重点围绕“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体系。
3.创新“1+8+X”管理实践运行网络,高水平开展协同育人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将深入推进建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八个学区分中心、基层学校三级的“1+8+X”东城区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依托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名师名家工作室”,聘请首席专家和专家队伍,有效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优势,为各学区及基层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支持。各学区分中心依托“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名师名家工作室”的专家优势,为学区内各校组织面向家庭的专家咨询服务提供支持保障。
未来,东城区将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家校社共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努力构建新形势下家校社共育新格局,让家校社共育真正成为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