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内卷到师德内化

2021-08-23谢春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德哲学道德

谢春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当前,改善师德的着力点很多,而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学习领悟顾明远先生的师德辩证法,对帮助教师牢记教育初心,做好一体化德育,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内卷”原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或状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性、复杂性的增加,“内卷”一词的涵义日益丰富,不仅指事物内部的消耗和恶性竞争,而且还指人们重复、索然无味地做着无意义的事情,封闭在无出路的小环境里,被迫折叠卷起自己,生活空间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小。

内卷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因为外部压力大,师道尊严氛围减弱,家校冲突明显,学校内部环境不和谐,自身教育能力和師德素养相对滞后,一些教师自身也面临着内卷问题的挑战。他们师德意识不彰,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旗帜鲜明,而是畏首畏尾,往往被迫折叠卷曲以自保,无法静心育人,教学惰性、职业枯竭明显,教书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教师内卷问题的危害性很大,必须尽快解决。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师德观是爱的辩证法,是教育实践体验与理性反思、物质与精神、普遍性与特殊性、育人与育己、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的统一。强化师德,是教师解决内卷问题的重要策略,这需要教师强化自我修养,涵养教育初心,走向内化之路,实现内在超越。

在“复魅”和“祛魅”的超越中感悟师德辩证法的魅力

“复魅”和“祛魅”是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而著名的相对概念。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提出了“世界的祛魅”概念,认为在近代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知识的进步,人们只要想知道,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则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复魅”概念,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价值、目的、创造性与神性,“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某种目的性,是自然界目标定向、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表现”。人类应该对自然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心存敬畏,并在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自然存在的关联之中,完成对自然的“复魅”。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主要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师德是古今中外倍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常谈常新。简单讲,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规范。若完整表述,师德是教师知识、修养、情感、个性魅力、态度、价值观和教育能力等在言行中的综合表现与自然流露,无处不体现,无时不发生。教师如果失去了师德,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大中小幼教师作为与学生日常交往密切、情感互动深刻、教育负荷大的特殊群体,其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师德神圣而不神秘,充满魅力但不玄虚。要鼓励教师追求师德的崇高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情感、言行来展现师德的独特魅力,使倍受冷落、非议、指责的师德走向“复魅”,恢复自己原有的魅力。同时,要引领教师关注教育实践和师生关系,关注教育细节和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强化师德建设,避免师德的虚幻和神秘,实现师德的“祛魅”。顾明远先生多次提醒广大教师,师德问题不神秘、不繁杂,更不是教师们的精神枷锁。师德真实而生动、友好而亲切,她就在广大教师身边和真实的生活里,应该把师德从神坛上请下来!

师德建设的辩证法——顾明远师德观的哲学意蕴

我国学者从哲学角度思考师德问题的趋势在增强,对师德的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奈吉尔·塔布斯、奈尔·诺丁斯、布鲁贝克等中外教育家的哲学观、教育思想、师德观进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解读与分析;对师德的价值、内涵、关系、价值体系、建设目标、内容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对师德内涵的伦理哲学建构、师德量化的哲学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基于伦理哲学的构建路径。

然而,虽然师德问题的哲学化探索在逐渐增多,师德的哲学化向度在增强,但这种研究还处在初始状态,研究很薄弱,关注度偏低,高水平成果相对稀少。突出的问题是,哲学视域的师德概念还没有出现,其内涵、内容和本质特征还很模糊。在师德问题如此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师德从“形而下之学”升华到“形而上之学”显得日益迫切。师德辩证法是道德哲学的分支,是教育哲学的升华,是指导教师对自己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根本性思考和实践的学科,是道德哲学在理性层面建构一套指导师德行为的法则体系,是在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等概念督导下,指导教师应该怎样过正常教育生活的实践指南。

顾明远先生的师德哲学就是他的教育信条。他反复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总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往往在活动中!”他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要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如何正确地爱学生;给教师的帮助和专业引领也要体现在教育活动和问题分析中。但不少教师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师爱,误把伤害理解为爱。“教师的爱以信任为基础,爱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态度,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可见,爱的情感和理性态度是顾明远先生师德哲学的内涵。

师德辩证法的本质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家校关系的伦理学

师德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它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思考、研究和处理师生等教育关系。在追求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人向善、成才,走向幸福,是师德哲学的终极目标。顾明远先生指出,师德的本质就是敬业爱生,它包括做人和做事,古往今来,这一点永远不变。践行师德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不只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师德形象,更是要给大中小学生提供行为方面的示范。面对师德问题,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肯定大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绩,以正面的事例引领教师。师德问题要警惕,要重视和解决,但不要过于悲观,对负面问题的剖析要适度,否则,就失去了理性的态度。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哲学是幸福的哲学,“教师是最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职业,我们要让教师们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升到六年级,变化这么大!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把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功了,该多么幸福!”

1.师德哲学是实践体验与理性反思的统一

在辨证统一中才能把握好师德问题的实质。马克思指出:“从现实性上讲,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是社会的一分子,有其丰富完整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师德虽然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却根源于教师全部的生活,是一种丰富、生动的实践体验和道德折射。但师德并不仅仅停留于这个阶段,教师在实践体验中的冷静凝思、反思、自省、升华,是师德的另一个侧面。顾明远先生认为,“要帮助教师回归真实的生活,结合大量活生生的案例,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师德,要分析问题的对错、成因,明确怎么办”。完整统一内化的师德就是师德哲学,它体现为教师实践体验和自我反思、改进和升华的统一。教师要预防职业倦怠和心理枯竭问题,走出教育内卷困境,就要把感性生活和理性思考统一于不断的自我超越中。

2.师德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师德神圣而不神秘,现实而不庸俗,表现为一种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是教育精神和伦理自主性的高扬,但这种精神活动需要物质基础作保障。师德是形式,物质是基础。当我们要求教师改善其师德状况时,也要关注其物质生活境况。教育部发文设立了六条行为“红线”,严禁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以任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师德的底线就是教师的日常物质生活和行为表现。顾明远先生建议,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教育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应该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教师不能把家教作为第二职业,不能进行有偿家教,但有时会接受家长提出的额外任务,给他们的孩子补习。合情合理合法的家教应该受到正当的激励,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和物质生活改善统一起来,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是有害的。顾明远先生针对自己在外地一个学校教室里看到的“争一分多一分、一分定终身”标语指出:“现在的教育中有很多反教育行为,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但一些学校里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差了,教育已然失去应有的力量。”所以,让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宽心地育人,是最珍贵的精神营养。

3.师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师作为为人师表、育人成才的职业,其道德操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二者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遍性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共道德和共同操守,即廉洁、负责、自律。教育部的“六条红线”可概括为,清正廉洁、尽职尽责,不能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这个要求适用于所有职业。教育的伟大和神圣、师德境界的崇高,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教师职业道德还具有特殊性和神圣性,教师作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幸福命运、无数家长的殷殷期待、党和国家的信任与重托,使得教师岗位日益重要,职业道德日益崇高。顾明远先生强调,践行师德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不只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师德形象,更是要给大中小学生提供行为方面的示范。

4.师德是育人与育己的统一

教师育人活动往往与自我修炼、成长统一于一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言之教,才更加深刻。师德是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其实质是教育者的伦理自主性和道德觉悟。教师应把道德作为点亮自己心灵的火把和自我道德赋能的手段,而不是训斥儿童青少年的鞭子。师德出问题,对学生和教师而言均是巨大灾难,道德教育应给儿童青少年真正的幸福感和内在的力量。正如杜威所强调的:“每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他称谓的庄严,他是一个特设的社会公仆岗位,要确保合适的社会秩序,拯救正义和社会进步。教师永远是真正的先知先觉,是宇宙王国里的真正引领者。”教师基于高尚师德的思考才能驾驭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才具有战略性。教师只有成为战略家,才能通过成就学生来成就伟大的自我。顾明远先生提醒:“每个教师要有新追求,要有奔头!要防止职业倦怠问题,教师要立志成为教育家,终身学习,不能停滞!”

5.师德是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的统一

教育部对教师和班主任的职业道德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要求是一种外部约束,是他律和客观道德,是对教师外部道德动机的激发。同时,师德的改善还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内部道德动机,加强主观道德建设,把“要我这样”转化为“我应该这样”,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本质上,师德具有内生性和自主性,是一种自律活动和积极主动的选择,被信任、被尊重、被激励的教师往往能焕发更强烈的内部道德动机。顾明远先生强调:“教师的爱以信任为基础,爱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态度,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教育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更应信任、关心和激励教师。

6.师德内化需要爱的清流滋润

顾明远先生师德辩证法的核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书育人,大爱无疆。在这种师德观统领下,教师才能进入到健康、高尚、自由的教育生活中。

师德是一棵大树,扎根于教育生活的沃土之中,需要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以爱心来培植沃土,涵养水源,不断改善教师家庭、社会与学校的物质待遇和生活质量。大中小幼教师工作条件、生活待遇、身心健康、舆论环境等的改善是师德的基础,具有迫切性。否则,师德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要高度关注教师的精神营养问题,尽快解除他们的精神负担和不正常教育压力。教师内卷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让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宽心地育人,是最珍贵的精神营养。师德建设要回归真实生活。要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师德,分析问题的对错、成因,明确怎么办。师德建设虽具有迫切性,但又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了解教师的生活、专业需求和情感情趣特点,立足长远,对师德幼苗进行精心呵护。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应该把师德问题作为重点,围绕真实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引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师德幼苗在心中扎根、生长。

师德之“养”在社会,主导权往往掌握在教师手里。英国教育家亚历克斯·摩尔强调,支撑教师的教育原则和人格魅力,往往具有内生性和潜藏性,是不能被轻易得到和获得的。再多的培训或教育也不能把一个迟钝、沉闷乏味的教师培养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师,更不用说去训练、指导和强迫某人充满对学生的热情和关爱。师德哲学的归宿是,教师能够悟道于心,外显于行,高尚其事,成就偉大的自我和学生。正如顾明远先生希望的——“每个教师都要有新追求,要有奔头!要立志成为教育家,终身学习,不能停滞!”这样,才能勇敢迈过教育内卷陷阱,走上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师德哲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菱的哲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