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如何突出德育和美育功能
2021-08-23蒋棻梁韵
蒋棻 梁韵
摘 要: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学习,使其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审美观,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文章主要围绕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如何突出德育和美育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德育;美育
音乐赏析课在德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从德育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赏析课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效果,需要加强对声乐、器乐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
一、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的理论基础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审美的方式促进人们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和谐,并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音乐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的教学活动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一种途径。所谓的“审美”,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鉴赏、评价等,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乐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聆听,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二、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音乐赏析课不仅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其审美境界。同时,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都能够调动人的情绪变化,使人在愉悦的环境下打开自己的内心。高职院校的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职院校的音乐作品通常以特定的情景为载体,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出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哲理,符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的设置与德育、美育是契合的。音乐赏析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三、高职院校音乐赏析课突出德育
和美育功能的途径
音乐赏析课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使其在音乐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其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的创作,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将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促进美育和德育的发展。
(一)注重音乐鉴赏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对音乐的鉴赏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要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把握。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准确地解读作品的内涵、旋律的变化等。其次,要注重情感教学。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爱好,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来进行授课。最后,还需注意节奏的训练以及对乐曲的掌握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资料等,让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对于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由三宝作曲的音乐《同船共渡》,这个音乐的每次出现都通过转调、变奏等方式表达女主角不一样的心境。主旋律很接近苏格兰民歌悠扬、大气、荡气回肠的风格,但多了些百转千回、纯净流畅的感觉,有黄土高原的空旷之感,又以短笛应和,徒增了一份江南的柔美、哀婉、憂伤。曲式上甚少变化,以不同配器表达微妙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影片情节、情感与音乐变化联系起来,分析电影中人物心情变化及歌曲的作用。
(二)建设音乐赏析课程体系
音乐是一门艺术,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欣赏美的能力,而这与学校的美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音乐进行赏析,使课堂充满诗意,让学生在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歌曲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可借助现代科技,通过动画、幻灯片等手段丰富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增强其自信心,最终实现德育和美育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对《我的父亲母亲》这一部电影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通过歌曲《同船共渡》的演唱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效果和目标。
(三)加强美育与德育实践
美育与德育的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关键环节。音乐欣赏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听、唱、做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行演唱,并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合唱,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作品进行赏析,因为只有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地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时要结合当前人才市场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可以将钢琴等科目纳入必修课的范围内,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这些科目更加重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还可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以此提升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四)加强音乐与文化的融合
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上课时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識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将音乐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曲调,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内涵。其次,要重视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学习与演奏。中国传统的乐器有很多种,比如笛、箫等,这些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音乐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作曲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教师可以增加民族乐器的介绍以及相关的曲目供学生欣赏。
四、结语
音乐教学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赏析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曲目、内容和形式,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参考文献:
[1]樊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应用[J].学园,2020(24):75-76.
[2]陈秋蕊.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的渗透研究:以连云港高职院校为例[J].黄河之声,2020(15):76-77.
[3]杨精.浅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206-207.
作者单位: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