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西方绘画史中的演变
2021-08-23孙汪洋
孙汪洋
摘 要:光作为可感知的物理现象一直存在于西方绘画中。文章针对光在西方绘画史中的演变展开论述,提出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静穆之光”,到欧洲中世纪的“上帝之光”,再到泛古典主义时期的“自然之光”,印象派时期的“七色之光”,绘画之光从其表征可以分为视觉化的理念之光和自然科学之光,它们隐藏于西方绘画史的演变之中,对绘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关键词:光;西方绘画史;光的演变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绘画的“静穆之光”
西方绘画艺术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洞穴艺术,但这对于绘画来说并不具代表性,因此研究光在西方绘画史中的演进,还是要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
古希腊、古罗马被称为“古典时期”,基于该时期的美学导向,二者在文化艺术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谈及该时期的美学观念时提到,“人应该像神一样,从静观默想中得到最高的快乐,艺术也应该表现出神的庄严静穆,才能达到最高的风格。这就是一般批评家们所常说的‘古典的静穆”。在这种美学观念的引导下,这一时期的画家在描绘物象时的创作理念有别于雕塑家,相比后者的造型,画家通常选择微弱的光线,并将其具体体现在装饰性绘画和壁画艺术上。
首先分析以瓶画为代表的装饰性绘画。瓶画艺术是古希腊、古罗马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其用色简单直接,人物比例和动态精准、复杂,同时又不失优雅,同时画家在描绘对象时并不考虑体积感、空间感等绘画因素。相比同时期雕塑家的作品,瓶画在光线运用上常常使用平光。勾线平涂的手法体现出画家“以线代面”的造型理念和针对图像外轮廓的捕捉能力。早期古希腊人会将神话、历史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绘制在陶器上,这使瓶画不仅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历史学家重要的史料来源。
再者分析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和瓶画艺术相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壁画与雕塑那种极强的立体造型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壁画艺术在造型理念上与雕塑艺术不同,雕塑艺术已经可以很好地利用形体的表现能力创作出写实性极强的雕塑作品,但壁画艺术似乎排斥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其次,在光的运用上,壁画艺术与瓶画的“平面装饰”也有区别,画家在表现光影时选择平静柔和的光线,明暗关系对比弱,营造出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画面。光浮凸的观念解释了二维印象和三维印象之间的关系,给予我们观察自然的具体方法,它是艺术家用以铸造自然形象的模型。在所有时代,这种表现方式是由于艺术家洞察到不可改变的艺术规律而产生的。根据这样的造型理论可以看出,早在古希腊时期,壁画艺术家就已发觉: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二维形象过于呆板,三维形象则过于真实,与“真实”相伴而生的是“运动感”。这与古希腊人追求“静穆”的美学原则显然是相违背的,所以古希腊艺术家选择了折中的造型方式,将对事物真实再现与价值观传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浮雕式”的造型特征。
二、中世纪时期绘画的“上帝之光”
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皈依基督教。伴随着帝国的衰亡以及基督教的迅速扩张,欧洲进入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时期。历史学家曾因“古典世界的割裂”将其称为“黑暗时代”,近年来学术界逐渐为其正名,称之为丰富多彩的“后罗马时代”。美国学者威廉·弗莱明在书中提到:这一丰富多彩的时代反射出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他们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些奇迹如:修建宏伟的隐修寺院、用大理石反映中世纪想象世界的雕刻作品……把自然光转化为超自然的、幻想的、充满激情和魅力的彩绘玻璃绘画等,相比“黑暗时代”,将中世纪称为“后罗马时代”看似与古希腊、古罗马联系更密切,但本质来看,中世纪绘画艺术与前者在功能和形式上均不相同。
与古典绘画中的“静穆之光”不同,中世纪绘画艺术中的“光”是带有象征性的“上帝之光”。英国学者吉尔伯特·库恩针对“基督教中光的理念问题”写道:“上帝就是光的观念,起源于亚述的拜尔、埃及的柏拉和伊朗的阿胡拉玛泽,他们部分地代表着太阳和星辰,部分地代表着光的滋养生命和知识的有益功能,即‘太阳的包罗万象的慷慨精神。”《圣经》亦载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家奥古斯丁将《圣经》中关于“光”的教义进一步理论化后得出:“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由此可见,中世纪绘画艺术追求的并非肉眼可见的自然之光,而是源自《圣经》中纯抽象化的圣光。
三、泛古典主义绘画的“自然之光”
从14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印象派兴起的四五百年中,西方绘画先后经历了样式主义、巴洛克主义、洛可可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的演进,这一时期可称为“泛古典主义”时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绘画形式、风格,但从宏观角度观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有着内在的共性: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开始回归自然,用画笔描绘眼睛看到的真实的世界,“自然之光”逐步取代了中世纪绘画艺术中纯理念化的“上帝之光”。
泛古典主义绘画艺术与中世纪绘画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家对光影的把握与表现。沃林格认为泛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艺术是自然主义绘画的鼎盛时期,他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写道:“自然主义不是指人们要忠于外表形象地表现客体对象,不是指人们要抛弃对生命体的想象。自然主义是指唤醒对有机生命、真实之美的感知,以及要为这种受绝对艺术意志主宰的感知创造相应的对象。”在提及光与影对泛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时,沃林格认为,光和影的交互更替是在艺术发展的转折时代才被作为有机意义上的构造手法去使用。在此可以看出,泛古典主义绘画中的“自然之光”是对现实生活中光与影的模仿,这是其与中世纪绘画中“上帝之光”的本质区分。
泛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大多创作于室内。从达·芬奇到伦勃朗、维米尔,再到“烛光大师”拉图尔,他们通常将画面中大部分空间置于暗影之中,这使受光照的主体具备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成为整幅画面的视觉中心。当然,每位大师对光的理解以及对光的使用并不统一,根据个人不同的艺术追求,呈现异彩纷呈的画面效果和艺术风格。以伦勃朗和维米尔作品中对光的不同表现为例,美国艺术史学家威廉·弗莱明和玛丽·马里安在书中写道:伦勃朗作品中的光是燃烧着的人类精神之光,而维米尔作品中的光只是从打开的窗扉透进的自然之光;伦勃朗有能力探索现象世界的底蕴,维米尔只满足于视觉形象的表现。其实维米尔不仅仅是满足于视觉形象的表现,细观其画会发现维米尔笔下的作品有一种永恒性,高光的运用和把握使时间有一种凝固之感,作品散发着淡淡的诗意。
四、印象派的“七色之光”
印象派主义与泛古典主义的绘画艺术均属于自然主义,区别在于印象派画家坚持户外写生,利用外光绘画,这使得二者在画面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别,绘画中的“光”由之前的室内光逐步转化为色彩明亮、鲜艳的“七色之光”。随着科学的进步,牛顿发现的光色原理为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此外,摄影术的出现也大大侵占了传统写实绘画的记录作用,同时新诞生的艺术家对官方的传统艺术标准感到厌倦。可以说,虽然印象派画家与前人同属自然主义,但他们是积极探索真实自然另一面的艺术群体。印象派的出现不仅仅开拓出新的艺术流派,更为绘画寻得新的存在价值。
印象派在描绘自然时与传统绘画的最大区别在于将“光与色”运用到了极致,以至于印象派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放弃传统绘画的造型、空间处理、深入细节等固定规范。在他们眼中,光的出现才会有色彩出现,光的改变必然导致色彩的改变,光就是色,并将光色视为绘画的目的。因此,印象主义绘画在色彩体系和作画方式上完全脱离于传统古典写实绘画,作品多以风景为主,画面尺幅大大缩小。印象派画家竭尽所能地坚持自然主义,让自然口述绘画的全部构图、统一性及其各组成部分,理论上拒绝有意识地干涉其视觉印象。从对自然的态度上来看,印象派画家甚至超越了古典主义画家,他们的创作方法论较之后者更为科学、客观,更贴近于自然主义。
光在西方绘画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从古希腊对光的记录开始,将近3000年来,光在绘画艺术中伴随着宗教、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过程,也是逐步人间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弗莱明,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树春.光的象征与隐喻:西方繪画中光的理论及其演进[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