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矫时弊 师法正源
2021-08-23邹祥建
邹祥建
内容提要:金琮作为明初金陵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行草备受赞誉,表现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文人书家的精神面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值得去深入发掘。笔者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彰明较著地解读金琮的学书观。
关键词:金琮;书法:行草书;现实意义
金琮(1449—1501),字元玉,明代金陵人,曾游赤松山(今属浙江),爱其风景幽美,遂自号赤松山农。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俱佳,不屑仕途,一生过着读书明道、悠然自在的布衣生活。金琮的书法艺术尤为后世赞誉,甚至高于名满海内的“吴门四家”,惜其传世的书作甚少,后人未能窥见其前后书风演变之大略。然而,我们绝不能否认金琮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反叛“台阁体”
“台阁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已现雏形,至永乐年间达到高峰。“台阁体”以楷书为主,并涉及多种书体,使书法艺术陷进平庸状态,导致书坛生机不足。直至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才逐渐转入低谷期。“台阁体”由盛至衰有着深刻原因,既与时代背景有关,亦与力避时风的书家有关。金琮是一位面对不良时风,保持清醒头脑的书家,对端正拘谨、千人一面的“台阁体”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
金琮冲破“台阁体”书风的笼罩,向晋唐取法,而且能够达到入古出新的境界。这与他自身的精神品格、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台阁体”书法主要以科举考试、求官谋名等为目的,崇尚“台阁体”是一种典型的“趋势贵书”现象。而金琮追求一种读书明道、怡然自得的生活。因此,金琮书法艺术创造更加自由,尽显性情,富有情趣,呈现出一种洒脱率意、灵动多姿的风格特征。
二、宗法帖学
(一)入帖
“帖学”是崇尚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应。赵孟十分推崇王羲之,曰:“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薛雪《一瓢诗话》)又曰:“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王锡侯《书法精言》)鲜明地流露出赵孟“崇尚魏晋”“借古开来”的学书观。张雨学书由赵孟入手,而追踪晋唐,遂致其书风趋向复古。总之,赵孟、张雨都是传统帖学的忠实继承者。因此,近取赵张、远溯晋唐的金琮深入传统古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其学书的初级阶段。笔者从以下方面来解读金琮学书过程中的入帖。
1.独尊帖学,师法正源
选帖作为学书的前提条件,对于初学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琮早年专精赵孟,通会其心笔,成为伪造赵书的能手。待其悟通学书之道时,才追源于晉唐,融多家之精,成一家之神。正如清代王澎在《论书剩语》中云:“习古人书,必走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兼收并蓄,淹贯众有。”
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云:“金琮字元玉,金陵人,书宗赵文敏公,评者云松雪在元称独步,谓其超宋人而步骤晋唐,若元玉庶几能望其后尘耳。”可见,朱谋垔对金琮评价极高,有接踵赵松雪之意。同时,又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金琮甚得晋唐意韵。金琮近取赵张、远溯晋唐的学书精神,可谓“独尊帖学,师法正源”。
2.通会心笔,形神兼备
明董其昌《容台集》云:“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临摹古人法帖是学书的有效途径。入帖的基本方法就是临摹法帖,通会古人心笔,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金琮早年师法赵孟,是成化、弘治乃至正德年间最得其神韵的书家。《无声诗史》卷二载:金琮“尤酷嗜字学。初学赵魏公,得其真似。晚师张伯雨,更神隽可爱”。晚年取法张雨,亦得其精妙,“书视鸥波,微古微拙,真能为张天雨作替人者”[2]。可见,金琮通过临摹赵张法帖,领悟到其中笔意,才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
(二)出帖
入帖难,出帖更难,王铎认为“学书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出帖的标志就是书家达到了“入古出新”的高超水平。金琮能够融赵张笔意,得晋唐风度,而不拘于古人,融会贯通,变法出新。金琮行草书气韵清新,妍丽飘逸,极富有文人气,即书卷气。书卷气作为深厚帖学功底的标志之一,与之相对的是筑基于碑学的金石气。笔者采用“碑”与“帖”相比较的方法,来分析金琮行草书中书卷气的特征。
图1为康有为所书,其书法艺术以“北碑”为根基。康氏用笔多以逆笔藏锋、迟送涩进为主,转折处大都以圆转为表现形式。他将“绞笔”法推向另一高度,形成一种朴拙、苍茫、雄浑的阳刚之美。图2系金琮所书,与康有为书法风格迥异。金琮书法以“帖学”为筑基,用笔多以露锋、顺入为主,行笔灵动、活泼,讲求细节变化,形成一种妍丽、飘逸、阴柔之美。图3为宗法“碑学”的何绍基书法,无论是内擫还是外拓,字的形态多以凝重、浑穆、峻拔的面貌呈现,形成一种圆润遒劲、苍厚浑茫的艺术风格。以“帖学”为法的金琮书法,属于典型的文人字,具有秀丽、飘逸、柔美之气。
从中国书法发展史来看,无论声望、地位还是影响,金琮都难以与吴门、云间书家相比。然而,我们绝不能否定金琮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他在继承传统帖学、反对台阁体上起到重大作用。金琮力矫时弊、师法正源的学书观与其精神品格、理想追求密不可分。金琮《送别史痴翁分得尘字》云:“行装剩贮金壶墨,处处湖山为写真。”此言可喻其人,兼喻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