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燊海井”井盐文化的影像艺术表现
2021-08-23李丹
李丹
新媒体时代,利用影像艺术来回溯历史不只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还承载着文化历史的传播作用。文章通过文献搜集、实地拍摄的手法来探究影像艺术怎样更好地表现井盐文化,并提升影像艺术表现在历史文化展现中的适用性和视觉互动性。阐述自贡“燊海井”井盐文化,运用影像艺术推广自贡井盐文化,扩大井盐文化的影响范围。
影像艺术表现手段的兴起与范畴
“影像”在《新华字典》中多指通过镜子或照相机等利用光的物理性质对现实世界景象的一种复制、再现。由此影像的广义含义可归纳为包含图画、摄影在内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狭义理解中“影像”,通常被解释为肖像、图像,但“肖像”“图像”更偏向传统美学中通过绘画手段所产生的承载于物质载体下的再现的一种观赏性造型品。
利用影像作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是与摄影术的发明不可分割的。自1838年达盖尔发明银板摄影术至今,摄影术已经诞生182年。摄影术的出现为记录影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摄影术发展出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摄影术“影像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与使用一般特指为Video art——录像艺术。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变迁,影像艺术这一概念开始泛化,可引申为可以包括静态图片、动态视频在内的一门艺术概念。文章后续中所提到的影像艺术都泛指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
影像艺术的表现媒介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范式,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易行性与方式多元化也转移到影像艺术中。易储存、可复制、传播速度快、大众认知度高无疑都是影像艺术的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如今影像艺术也广泛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影像艺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非遗传承记忆转化为数据资料库,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方式且意义重大。
如今,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采用影像作为记录形式已成为其主要保护手段。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以及央视纪录频道曾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手作·木作》等,都是以影像艺术为视角,探索非遗精神,记录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自贡“燊海井”井盐文化渊源
自贡因盐设镇,到因盐设县,再到因盐设市,享有“千年盐都”的美誉。自贡采卤制盐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这期间盐工们挖掘出一大批盐井,而自贡“燊海井”便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代表之一。“燊海井”从凿成至今仍在生产井盐,可以说“燊海井”标志着中国古代钻井工艺的成熟,同时更是一座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燊海井”坐落于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井位海拔341.4米。开凿于清代道光三年,前后历时13年凿成。初凿成时井深达1001.42米,随后几经加深达到现在的井深1100米。“燊海井”的开凿时间、井的深度,都决定了“燊海井”的光辉历史——人类钻井史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的凿成将自贡盐业推向鼎盛时期,由此期间积淀出深厚的井盐文化,这种井盐文化包括井盐生产遗址或现存生产现场;井盐生产;井盐贸易产生的古镇、盐商会馆等建筑;饮食文化;相关文化元素,如等会、剪纸、扎染、龚扇等。井盐文化种类之丰富,值得通过影像表现形式来保护。
“盐文化”这一概念由盐业史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提出,并对其内涵与特征的理论结构及学术范畴进行了一步步地完善,最终归纳为盐及其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都属于广义盐文化的范畴,研究对象包括盐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的盐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井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中也是独一无二的部分,井盐文化在作为近代四川盐业中心的自贡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盐井更是井盐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更替,自贡这座因盐设市的神奇之地,不再以盐业为区域主体经济。文章将借助影像表现形式对“燊海井”中体现出的自贡井盐文化进行传达,加深人们对自贡井盐文化的关注,传承并发展这种文化精神。
“燊海井”井盐文化的影像艺术媒介作用
1988年,“燊海井”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9年12月,自贡市贡井区、大安区自贡井盐(大安盐厂、东源井、燊海井),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具有多样性,可以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由此转化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正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当作独特战略资源”的指导方针。井盐文化作为自贡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改造,以展现文化魅力、文化精神。
自贡井盐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其中蕴含丰富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但随着区域主体经济的变化,井盐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使得大众对井盐文化的理解变得片面而概念,因此推广井盐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影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渗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影像艺术为媒介研究并梳理“燊海井”中的井盐文化,展现推广自贡井盐文化,引起关注,加深大众对盐文化的理解,扩大井盐盐文化的影响范围。
自贡的整个地方文化可以说是以井盐为中心,由井盐文化散发出的其余社会、工艺、地方民俗文化彼此具有联系性、融合性、体现了独立性和自省性的特点,在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保护和弘扬井盐文化,对于加深当地人民的认同感、深化团结力、建设精神家园、推进城市现代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非遗与文化习俗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资产,对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井盐文化这一资源,在构建合理、突出文化主題的前提下,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传播推广井盐文化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宣扬,亦对促进盐业研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影像艺术与非遗传承结合的优秀案例
纪录片《传承》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历时两年打造,以表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题,通过寻访大陆和台湾的中华文化传承人,以真切动人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天下妈祖》是一部以妈祖庙及其信众为拍摄对象的“非遗”题材的纪录片,于2017在央视纪录频道及海峡卫视亮相,精心的制作打磨,精致的视听手法运用,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该片以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的修复历史渊源。该片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它不仅展现了我国的文物,弘扬了文化,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让人们都对文物有了解,让文物走进生活。
除了上述中所提到的案例外,国内各类非遗摄影展及摄影大赛,都在用图片的方式记录各级非遗项目,用摄影的手段传承推广非遗,为非遗留下纪实摄影资料。
整理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实考“燊海井”井盐文化,收集实地拍摄素材为后期拍摄制作工作打好基础。联系访谈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凿井技艺及当地井盐文化精髓,并结合相关纪实资料,梳理“燊海井”井盐文化的形成脉络。同时,寻找同类盐业地区,比较分析自贡“燊海井”中盐业文化特征;以突出表现“燊海井”独特井盐文化为出发点进行脚本创作及后期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技艺传承人的视角切入,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侧重深化主题。在选景、布光、拍摄手法上尽可能采取最佳手法充分展示“燊海井”中井盐文化的魅力之处。
如今影像作为传播媒介高速发展,合理利用影像作为传播媒介与载体,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将自贡井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贡井盐文化的底蕴,为井盐文化的传播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而绝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是通过口述言教的方式流传,将口述转化为影像记录,对当前保护非遗传承工作意义非凡,所以在建立非遗数据库的同时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调查和影像记录将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