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途径研究

2021-08-23赵羽涵刘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英语教学

赵羽涵 刘红

摘    要:国际贸易逐步走向人才精英化、品质化、使命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跨文化的英语教学已成为时代必然。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融合情况不甚乐观,或停留在意识层面欠缺可行举措,或徘徊于文化鸿沟踌躇前行。文章从英语习得输入与输出的本质出发,剖析当下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的现实情况,探讨融合过程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高职国贸专业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思路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务文化;英语教学;文化输入;文化输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86-03

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国际贸易环境对职业教育国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国贸从业人员需重新整合商务贸易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沟通交流技能三个维度的能力架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商务文化意识以应对更加复杂、更加细致的贸易业务流程。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语言技能的真正获得是以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活动为基本途径,浸润于异域民族文化而形成一整套目的语符号体系。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隐含表现和终极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不完善的传统体系造成学生在实际岗位的英语运用无法游刃有余。这种偏离商务文化的商务英语习得过程,从根本上背离了学习者跨文化的既定目标。

一、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 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输入理论,强调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也是唯一途径[1]。该假说提出后,即在教学理论方面引发热烈讨论。斯温·梅里尔(Merrill S)对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提出质疑,认为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并非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條件,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该语言,即语言输出,才能达到习得效果。基于语言教学实践,语言输入与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备环节,没有输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讲输出,犹如纸上谈兵,做无用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阶段,实现大量目的语内容输入,以学习者被动接受为主;中级阶段,学习者获得目的语内容的理解后,引导其主动发掘目的语语言及其背后文化,萌生输出需求;高级阶段,推动学习者将目的语作为表达工具,实现输出,达到习得效果。根据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特性,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从根本上启示了外语教学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只有融入文化的语言教学,才能扩大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一方面文化的输入帮助学习者解读语言交际行为,并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文化的输出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检视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吸取先进的文化,同时又保留本土文化的底线。

商务文化输入,主要通过听和读来实现。听力能力培养主要依托听力素材训练和听力技能指导。听力材料的筛选在内容上文化指向性不足,多以对话、独白类的日常商务话题为主,缺少商务文化介绍类的素材;来源上多为教材或实训软件的匹配录音、英语类学习网站的片段截取,较少涉及系统的商务类学术资源。教师和学生紧跟任务导向,关注点集中于素材本身含义理解和听力技巧的运用,忽视了素材背后的商务文化积累。阅读材料多局限于教材,对英美报刊、英美剧、商务类网站的利用未能形成常态化,师生花费大量精力积累商务词汇和掌握阅读技巧,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缺乏读后反思与联想,未能形成语言输入向文化输入的迁移。

商务文化输出,主要依托口语、写作、翻译来实现。口语教学中,基本达成了摒弃“哑巴英语”的共识,教师设计角色对话、话题展示、情景表演、演讲、辩论、报道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商务口语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活跃,但评价指标仍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衡量,判定语音、语调、流畅度、连贯性、词汇呈现及语法运用情况,没有太多关注口语表达的文化属性,缺乏英语表达习惯的指导。写作教学中,侧重商务信函的格式和文体语言的指导,学生则形成框架式的写作思路,缺乏对写作意图、写作内容的商务文化思考。翻译训练中,强调扩充学生词汇、巩固语法基础、介绍翻译技巧,却较少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启发学生注意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译文出现了很多文化误读现象,影响商务交际的效果。

二、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鉴于当前英语教学的商务文化输入数量不足、输出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制约商务文化融入的因素是改革传统教学思路的前提,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入途径必须统筹各项因素。

(一)认知习得方面

商务文化知识储备和商务文化意识制约了商务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融入。国贸专业英语教学是典型的ESP教学模式,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内容贴近所属行业,培养学生熟悉行业的英语表达规律。教师自身是否拥有清晰的专业英语教学目标认知,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充足的商务专业背景、商务文化知识储备,从教学过程发端影响着商务文化嵌入的可能性和效果,其主观的文化意识强弱更决定了教师能否有充足的能动性并在教学中嵌入商务文化。学生职业需求的把握、语言基础的积累、学习的兴趣、文化的敏感度、商务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区分能力则从教学过程终端产生制约。

(二)交际测试方面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测试的实践是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原始动力和更新导向。通过真实的商务交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彼此的地理环境、历史沿袭、政治制度、法律规则、经营理念、人文风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形成了文化导入的原始驱动。通过文化嵌入式的英语教学成果,在每一次文化冲突和碰撞中得到测试,这种检验成为融入式教学的更新导向。

(三)交流反思方面

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交流反思为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供思想支持。教师群体内部对教学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商务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整体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建设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教师与学生就文化导入教学进行交流,前者可以得到文化误读的直接案例,丰富日后教学内容,后者增加了学习驱动,提升了商务文化意识;学生自身的反思、互相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推动了学生重视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使其真正参与其中,并乐于体验。

三、商务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途径探究

培养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高精尖人才,跨文化教育是必由之路,而“跨越”的前导则是文化哺育。专业的培养不仅仅是输送能满足商务交际会话需求的语言沟通者,更是深具商务文化意识,在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里运筹帷幄的精神对话者和文化传播者。这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经历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协作[2]。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商务文化,应从教学本身、文化输入与输出、情感体验三方面共同入手。

(一)构建以商务文化为框架的系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应以商务文化为框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各个方面进行渗透熏陶。第一,可设置单独的商务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基础结构,同时在语言教学、专业教学中多穿插文化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联想商务实践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注重文化对语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第二,可在充分调研职业需求、实际案例、学生语言情况的基础上改革专业英语类教材和专业知识教材,将商务文化知识贯穿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发挥教材建设项目的杠杆作用,鼓励一线教师更多参与;开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英汉对照的双语类分阶教材,扩大文化素材的来源,精细素材质量的筛选。第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思考分析、师生反馈评价的时间,打造轻松的研讨式课堂;多以商务环境的真实案例导入,配合文化背景的分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沉浸于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加强文化敏感度和课堂趣味性。第四,充分发挥先进教育技术优势,改善硬件设施,多渠道拓展学习资源。学校可以设立语音教室、录播室、英语角、话剧舞台等场所,改善图书馆、校园网等基础设施,为教师备课科研、学生文化活动提供开放交互的平台;教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入文化内容丰富的慕课平台、语言学习网站、能力提升类APP等,轻松地融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知识内化和产出。

(二)平衡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

科技的发展缩短了空间距离,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但文化距离并不能瞬时缩短,而是在隔阂碰撞中不断变化[3]。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时代的使命,而英语教学是这项使命的排头兵。英语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坚定文化立场,充分理解文化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的本质特征[4]。跨文化英语教学里,要平衡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既重视目的语文化的习得、理解,又强调目的语文化指引下的分析与运用;其二是外延到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上,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的尊重,对优秀部分的吸收,又不能忽视其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对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置若罔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外贸易交际中需要利用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性输入,规避文化冲突,减少文化误读,同时也需展现文化自信,平等沟通,输出优秀本土文化,实现贸易与文化的“双赢”。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播放音频、视频,鼓励学生阅读等途径将典型的展现英语国家商务文化的材料输入学生语言学习过程,观察吸收理解情况,随后也要鼓励学生在口语表达、交互传译、信函往来中输出这些文化,由此学以致用,展现专业的商务素养,推进整个交际过程。此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异域文化的比较去整合、去重构[5],帮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进而思辨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

特别强调的是,师生均需重新审视“中国式英语”这一语料,不应全盘否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汉语对外输出的层次和广度都在深化,“中国式英语”的不规范性需要再次商榷。这种不规范性由语言习得或使用过程中杂糅中国文化导致,由起初不被英语母语者理解甚至排斥,渐渐过渡到被理解、被认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被收录入权威词典,纳入英语语言体系。教师应当对“中国式英语”格外敏感,引导学生分析其来源和与目的语语言体系的接受情况,理性处理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面对热爱中国文化、对汉语有兴趣的客户或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场合,可适当采用广为认可的中式表达或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的话题,活跃谈判气氛,增进人际关系,传播中国声音;与缺乏中国文化知识的客户交际时,则应注意语言、礼仪的规范性,多输出贴近英语商务文化的表达,以此规避文化误解,促进谈判成功,展示开放包容。“中国式英语”表达了国人与汉语文化的紧密联结,语言教学应努力推动其运用过程中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平衡。

(三)营造师生共建的文化体验氛围

情感因素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的情绪、动机、状态会影响其对“输入”的理解过程。因此,营造开放、自由、有趣的文化体验氛围降低了消极情感的负面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潜力,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氛围必须调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广泛参与进来,所以师生共建是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多注重经贸领域时事热点话题的引入。教师要充分把握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热点话题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而这本质上离不开对现象背后的商务文化进行分析解读。由此,英语教学的文化诉求便得以实现。第二,实践教学多设计商务文化类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作用。将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进互动交流:校内可建设学术社团并指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指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讲座,组织商务文化知识竞赛、商务演讲比赛、商务词汇比拼、配音秀大赛等校园活动;校外可搭建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平台,组织学生真实参与到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场景中。第三,正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习功能,利用网络媒体,寓“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乐趣”。可通过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网络媒体,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于碎片时间中轻松提升语言技能,感知商务文化。譬如PeopleDaily、沪江商务英语、TED博物馆、经济学人等公众号呈现了大量商务英语素材,部分还接受学生投稿,这样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成就感,给学生亲切自然的学习体验。

国贸人才培养之初,英语教学便是重中之重,国贸专业从设立到如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颇多。然而,新的形势背后也隐藏着国贸人深深的忧虑:为何空有满腹熟练的英语技能,却依旧难以自如地沟通?这种商务文化意识的缺失引发英语教学的理论思考。跨文化的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要尊重吸收,也要重构利用,更要打好中国底色,厚植民族基因,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学者、外贸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玲.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3-84.

[4]黄岚.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9):74.

[5]刘玲.跨文化外語教学: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18(1):89-92.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英语教学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握拳而立”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张靓颖玩音乐没想着“文化输出”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