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08-23阮玉盛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

阮玉盛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影响,学生不善提问,也缺乏提问的自信和勇气,因而导致独立思维能力较差。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独立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法的掌握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并形成独立正确的行为判断能力。而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与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敢问、乐问、善问、会问,才会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思源于疑,敢于提出问题并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当代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幼稚与成熟参半的时期,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换句话说,这一时期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即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那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如何呢?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思维发展水平,看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材料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思维能力非常强,如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看到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和材料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则比较差,尤其欠缺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有一些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不管是在知识学习方面,还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思维能力,即便是面对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表现出极强的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但是,受到教学定式的影响,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并不强。鉴于绝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遇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或者心理认知产生偏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然会产生质疑。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可能不敢提问,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舒适放松的环境,并鼓励学生提问。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由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陷入思考并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问的纪律问题,如某个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其他学生可能会小声议论,这就可能给这名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外界因素对学生提问积极性造成影响,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心平气和地鼓励这名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要阻止其他学生的行为,并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当班级氛围较为活跃时,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2.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逼迫”学生发言。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总是习惯于教师主动给予,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用语言刺激学生,“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思考提问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或者谈一谈自己对于本节知识和内容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知识之后,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从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在每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此外,由于“中学时代”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节课都预习,并且准备三个问题,课上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乐于提问、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3.积极客观地评价,引导学生乐问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姆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与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没有及时得到他人的评价与赞赏,他们会十分沮丧甚至丧失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赞美,如“你这个问题非常新颖,很棒!”“很好,你的思维非常发散!”“你很有自己的见地!”等,以此引导学生爱上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如果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最常见、效果最好的一种评价方式就是真诚地赞扬学生。教师在班级里可以设置“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名单,哪位学生的名字进入该名单,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4.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善于提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成为一个倾听者。学生想要讲好课必须要掌握课本内容,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还要从多个思维角度来研究课文内容,以便在课堂上解决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由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当“老师 ”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很多问题,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例如,在“交友的智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来扮演教师的角色。由于交友这个话题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可以从自身交友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他同学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思考:自己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当扮演教师的角色时,学生需要充分思考:本节课中都需要講一些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讲解方式会更有新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5.以问导思,提升学生的问题质量

质疑的目的是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努力提升学生提问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学生为了提问而提问。有时候一些学生的质疑和问题都比较浅显,对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了解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深度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导思,让学生学会提问,并且通过问题来进一步带动学生思考,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可以称得上精彩的人生?纵观我们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才更有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敢问、善问、乐问、会问四个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提问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同时,要不断转变自身角色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善问、乐问,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会问,注意问题的深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成美.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4).

[2]余二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29).

[3]崔明洪.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J].神州印象,2018,(5).

[4]马德俊.浅谈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