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数学课堂的构建
2021-08-23福建省漳州第二实验小学黄丽梅
福建省漳州第二实验小学 黄丽梅
新课标指出,为使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一、营造氛围,建构人文性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学生喜欢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在这个环境里,他可以跟教师和同学积极对话,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说错了能体面坐下;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想法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在这个环境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情境一:执教“左右”一课时,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其他小朋友都能快乐做游戏,这几个同学还是左右不分,显得十分沮丧。教师把这几个同学凑到了一块,微笑着说:“伸出你们的一只小手,老师送你们一样礼物。”这几个学生瞪大了眼睛,心想:“老师会送什么礼物呢?我该伸出哪只手呢?”琢磨了片刻,才伸出了小手。教师在他们每人的小手上画了画,还没等画完,一个小同学就凑到教师的耳边问:“老师,这是左手还是右手?”教师说:“左手。”话音刚落,他已紧握小手,高高举起,跑到同学中大声地说:“老师送我一颗智慧星,在我的左手里。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我的左手……”那架势好似自己上台领了一个冠军奖杯,其他几个也不例外。很快,他们也加入了同学们的游戏。一直到下课,那几个小同学始终紧紧地握着小手,好像怕丢失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在游戏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着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几句朴实的话语,几个简单的动作,向我们昭示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主动参与者,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只有教师懂得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懂得去引导、激励、唤醒,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立足生活,让教学内容多点人文性
当前,我们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生活味”,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增设了许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情境二:这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整百整十数加减法口算”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下列课件,并问学生:老师的月收入只有2000元,买什么好呢?你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健身器 手机 自行车 随身听900元 700元 300元 220元
生:老师买健身器、手机和自行车,一共900+700+300=1900元。有学生反驳:这样老师的生活费只剩下100元,没钱买吃的怎么办?师:谢谢你给老师提了个醒!生:我建议老师买自行车和随身听,一共520元。师:为什么要买这两样?说说你的看法。生:我想老师买部自行车上班,可以锻炼身体,随身听可以听音乐,可以边骑车边听音乐,这样心情就会很好。这样花钱又不多,老师就不用为生活费烦恼了。师:多好的建议呀!老师谢谢你的关心!
教师把关爱人的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这小小的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数学课不再是解题的课,也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抽象课,我们既可以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又能关心别人。
三、亲历过程,让探究学习多点人文性
某一种知识和技术可能随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但伴随这种知识和技能产生的探究精神、表现出来的可贵人文价值,能让学生毕生受用。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自主创新、主动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次教学“可能性”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安排了两次摸球活动。
活动一: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了装着红白两种颜色球的黑袋子,要求小组成员每人摸一次球,记录员要做好记录,摸球结果如下(○代表白球,●代表红球)。
第1组:○ ● ● ○ ○ ●
第2组:● ● ● ○ ○ ●
第3组:○ ○ ● ● ○ ●
第4组:● ○ ○ ● ● ○
第5组:● ○ ○ ● ● ○
第6组:○ ○ ○ ○ ● ●
师:根据你们组的摸球情况,你能不能确定哪次能摸到红球?生1:不能,但是总有一次能摸到红球。生2:对,多摸几次就有可能摸到红球。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可能”。接着,学生又对袋中的球做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可能有3个红球,3个白球”,有的说“白球有可能比红球多”,有的还强调“里面只有红白两种颜色的球,没有第三种颜色”……最后教师又组织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很多学生得意的表情,说明他们正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
活动二:教师先往袋中放1个白球、5个红球,让学生摸球,摸到红球加1分,同学们都很高兴。但每摸一次球,教师就拿出1个红球换成白球,红球的个数在减少,所以学生忍不住提了意见:“老师,你把最后一个红球拿走了,就不可能摸到红球了。”老师看着同学们紧张的神情,笑着说:“你的意思是,只要还有一个红球就有可能摸到红球,一球之差,怎么‘可能’变成了‘不可能’?”学生似乎找到了兴奋点,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接着,教师又提问:谁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中的一个词来阐述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如果袋中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生2:现在袋中都是白球,就一定能摸到白球。生3:袋中只要有红球,哪怕只剩一粒,还是有可能摸到红球,虽然可能性较小。
案例中,教师以摸球游戏展开探索新知的活动,让学生有试验、观察、猜测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这对于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赞赏学生独特并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师生共识、共享、共进,让学生个个都显露出“人文”的灵性和创造性。
四、讲解融合人文理念的数学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拉进学生和数学家之间的关系,让小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高在上的科目,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理。比如,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所以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相关知识时,涉及比较多的圆周率知识,可以通过讲解祖冲之的故事来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主动去研究数学问题。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和趣味历史,来让小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逆向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多出现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故事,比如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打破水缸救出朋友,此故事体现出逆向思维的运用,让小学生体会到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解题过程和生活中,多用逆向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将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小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敢于提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疑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也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一旁起辅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环境,提高小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
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课时,课本上的图形案例很多,但是有些学生对于立体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出现的立体图形(比如柱子、水杯、抽纸盒)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图形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可见的数学现象过渡到课本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物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水平,用数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数学小组来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通过交流实践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数列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统计身边物体的数量和增加减少的规律来进行数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放学回家后,统计家里筷子的数量和增加规律(家里增加一个人就会增加一双筷子),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学习,有效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