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

2021-08-22焦春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5期
关键词:障碍病人效率

焦春艳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中医院,河北 邢台)

0 引言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过度或质量异常的症状,主要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睡眠中枢的病理改变或生理机能紊乱等[1]。采取行之有效护理措施,是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相关资料指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中,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与精神压力,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升生活质量[2]。在此次实验中,对150例老年睡眠障碍病患的睡眠状况改善情况开展对比与探析,旨在探析两种护理对策对于改善睡眠质量效果的差异性,现将研究结果阐述总结如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共150例作为此次观察主体,将其通过双盲随机法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n=75)与对照组(n=75),观察组中女性35例,男性40例,年龄60~84岁,平均(72.75±7.57)岁;额外实施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中女性34例,男性41例,年龄61~85岁,平均(72.79±7.62)岁,接受一般化护理方案。对两组各项临床上数据通过统计学比对后显示,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75例,实施一般化护理方式,确保环境卫生达标,密切关注病人,充分掌握其具体病情,对患者进行常规睡眠知识讲解,了解用药情况,并遵照医嘱给药,鼓励患者乐观对待病情等。观察组75例,额外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大部分老年人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加之对自身疾病担心较重,易出现抑郁、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导致生理警觉水平增高,使得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护理人员需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让病人意识到乐观积极情绪对睡眠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正确调整自身心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教会病人心理调适技巧,指导其在合适状态与合适地点倾诉内心想法,疏泄郁闷,从而解除其心理障碍和恐惧心理。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适当调配病房,尽量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爱好、睡眠打鼾情况等情况安排病房,使同室患者有共同语言,减少矛盾与冲突。病房需控制噪声,调整好病房的光线与温湿度,保障床上用品舒适度好,被褥厚薄适宜、整洁干净,夜间查房护理人员做到推门轻、走路轻与动作轻,护理操尽可能安排在白日,护理人员的活动需集中进行。减少患者睡眠期间不必要的护理操作,避免病人被动觉醒。

(3)睡眠习惯教育:向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讲解睡眠知识,指导其建立起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进行搓麻将等兴奋性运动,改变睡前饮浓茶、咖啡、抽烟、饮酒等不良睡眠与饮食习惯,建议患者睡前饮食不宜过饱,并实施一系列促进睡眠的措施,如睡前排尽小便,夜间减少饮水量,睡前使用温水洗澡,睡前用热水泡脚,浸泡10 min,水温控制在40 ℃上下,按摩足底涌泉穴与足背,直至脚底发热,根据需要使用简单的肢体放松术。

(4)睡眠行为疗法:通过背部按摩、深呼吸、心理暗示、音乐疗法、使用摇椅、想象等手段,促进病人精神与身体放松,提高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帮助肌肉放松,通过缓慢敲击的暗示方式,抑制感觉神经系统,减慢呼吸频率与心率,缓解焦虑与疼痛,减少耗氧量,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放松肌肉,促进睡眠。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PSQ1)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药物、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等,使用0~3 分3 级评分法,分值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2)睡眠效率: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h)/上床至起床总时间(h)×100%,其中实际入睡时间由患者家属协助护士进行记录,病人自诉有睡意前30 min为上床时间,第2日病人清醒后30 min 为起床时间。(3)通过统计病患的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等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23.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PSQI 评分、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以()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PSQI 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药物、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等PSQI 评分更低(P<0.05),如表1 所示。

表1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PSQI 评分比较(,分)

表1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PSQI 评分比较(,分)

2.2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效率对比

两组护理前睡眠效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效率值更高(P<0.05),详情如表2 所示。

表2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效率值比对()

表2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效率值比对()

2.3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对比

两组护理前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后的睡眠时间更长,潜伏期睡眠时间更短(P<0.05),如表3所示。

表3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比对(,分)

表3 1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与潜伏期睡眠比对(,分)

3 讨论

睡眠是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生理过程,睡眠中的异常行为或睡眠不正常称为睡眠障碍[3]。大多数老年人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加之对自身疾病担心较重,生理警觉水平增高,使得入睡质量下降,睡眠障碍成为临床常见的老年疾病[4]。如果睡眠障碍长期得不到缓解或适当调整,可造成老年患者各方面身体机能下降,使疾病加重或更易复发[5]。

医学界倡导在睡眠障碍治疗期间,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进而促进疾病康复[6]。其主要通过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指导病人正确调整自身心态,疏泄郁闷,保持心态平静,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病人被动觉醒。向患者讲解睡眠知识,避免睡前进行兴奋性运动,改变不良睡眠与饮食习惯,指导其建立起良好的睡眠习惯,给予睡眠行为疗法,促进病人精神与身体放松,提高睡眠质量[7-8]。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一般化护理方案,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药物、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等PSQI评分更低,睡眠效率值更高,睡眠时间更长,潜伏期睡眠时间更短,提示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更佳,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与精神压力,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表示,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等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将其推广普及于护理工作中。

猜你喜欢

障碍病人效率
谁是病人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病人膏育
跟踪导练(一)2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我帮病人“走后门”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