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D-二聚体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2021-08-22刘坚
刘坚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随着妊娠周期增加,妊娠中晚期多项指标与妊娠结局相关,为减少胚胎停止发育、流产、早产、死胎、胎膜早破、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优生优育质量提升,应当重视妊娠中晚期的各项指标监测[1]。除遗传、子宫胎盘、免疫、感染等已经被证实的因素外,内分泌因素亦对妊娠结局有重要影响,故临床需要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的生化指标来预测妊娠结局[2]。D-D 是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特异性分析标志物,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孕妇D-D 水平与妊娠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疾病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有重要关联[3]。为探讨妊娠晚期D-D 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本研究对近年来于我院分娩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分析妊娠晚期D-D 异常升高和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1250例单胎妊娠孕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检查的D-D值超过第90百分位点定义为异常升高,1250例研究对象D-D平均(383.15±25.12)ng/mL,第90百分位点定义为905.36ng/mL,将D-D值≥第90百分位数的孕妇纳入升高组(n=125),D-D<低90百分位数的孕妇设为对照组(n=1125)。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25.36±3.14)岁,产次1~3次,平均(1.32±0.31)次,分娩孕周35~40周,平均(38.25±1.15)周,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平均(21.15±1.03)kg/m2。对照组年龄20~37岁,平均(24.95±3.13)岁,产次1~3次,平均(1.39±0.29)次,分娩孕周35~40周,平均(38.11±1.13)周,体质量指数(BMI)18~23 kg/m2,平均(21.21±1.13)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孕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单胎妊娠。③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血液疾病病史。②近期服用影响纤溶活性、凝血功能的药物。③妊娠糖尿病者。
1.2 方法
于孕晚期(≥34 周)时抽取孕妇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凝血仪经免疫比浊法检测孕妇D-D 值。将D-D 值超过第90 百分位点的数值定义为D-D 异常升高,将D-D 值≥第90 百分位数的孕妇纳入升高组,D-D<低90 百分位数的孕妇设为对照组,对升高组和对照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等)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对比
升高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对比[n(%)]
2.2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
升高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出生1 min Apgar 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n(%)]
表2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n(%)]
3 讨论
受晚婚晚育、社会压力、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高危妊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妊娠结局的预测,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对改善妊娠结局,保障母儿围产期安全有重要意义[4]。
血液高凝状态是妊娠期妇女的重要特征之一,D-D 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水解作用下形成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征,临床常将该指标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D-D 水平是诊断孕妇高凝状态的重要因子,D-D 在血液中浓度的提升是对体内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的反映。凝血、纤溶两大系统相辅相成,正常情况下人体凝血与纤溶呈动态平衡状态,而凝血功能亢进是引起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因素,故通常认为D-D 释放越多,凝血功能越亢进。妊娠妇女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尤其在妊娠中晚期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妊娠晚期,孕产妇血液中多数凝血因子明显增加,故随妊娠周期增加,D-D 在血清中浓度也逐渐增加,凝血效应增强,使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产妇分娩后迅速止血,然而在各类不利因素影响下,也可能引发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5]。
随着妊娠进展,胎盘局部缺血、绒毛坏死、滋养叶碎片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肺循环系统时被溶解,并释放大量凝血活酶,引发血管内凝血,与此同时继发性纤溶系统被激活,将子宫螺旋动脉、静脉窦内血栓清除,并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与再生,这一过程也使得孕妇体内D-D 水平不断提升。相关研究指出,随着妊娠期延长,孕产妇体内D-D 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呈渐进性增高,尤其是到孕晚期,孕妇体内D-D 水平相较于非妊娠正常妇女显著升高,使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6]。本次研究中,考虑到孕晚期孕妇D-D 水平本就较非妊娠健康妇女明显升高,应用非妊娠妇女D-D 参考值进行评估是不科学的,故将入组孕妇D-D 水平的第90 百分位点作为界定异常升高的分界点,即高于905.36 ng/mL 判定D-D 异常升高。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利于产后迅速止血,同时继发性纤溶系统的启动可与高凝血状态处于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但若过分高凝,打破了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则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研究指出,过分高凝状态可导致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诱发静脉血栓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同时可能与妊娠高血压、死胎、反复流程、死胎、早产等相关。本次研究中结果发现,妊娠晚期D-D 水平异常升高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新生儿结局方面,升高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平均体重、出生1 min Apgar 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提示妊娠晚期D-D 水平的异常升高确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对于妊娠D-D 水平高于905.36 ng/mL 的孕妇,应当加强监测,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然而对于该类人群是否应当进行抗凝治疗还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