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研究

2021-08-21张天丽

区域金融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引力越南贸易

潘 永 张天丽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言

自1991 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双边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2019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在2016 年也首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据越南海关总局统计,2000~2019年中越双边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 年越南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619 亿美元,同比增长9.54%,其中对中国出口641 亿美元,从中国进口978.69亿美元,如图1所示。中国对越南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而且出口总额增速要高于进口总额增速,说明中国作为越南重要贸易伙伴地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趋势逐年上升。

图1 2000~2019年中越双边贸易总量(单位:万美元)

从中越两国双边贸易依存度(一国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该国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看,越南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从2000年的4.93%增加到2019 年的37.36%,上升32.43 个百分点;而由于相对庞大的经济规模,中国对越南的贸易依存度仅从2000年的0.07%上升到2019年的0.45%,上升0.38个百分点。越南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显著高于中国对越南的贸易依存度,说明中越双边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虽然中越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贸易结构单一和高技术产品占比较低的问题。目前,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学纤维类制品和电子机械等初级工业品,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水果、大米等农产品为主,这种贸易结构表明中越仍需通过进一步提升贸易效率来充分挖掘双边贸易的潜力。

贸易效率是实际贸易量与理想贸易量之比,影响一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衡量一国的实际贸易水平与其经济规模是否相对称,因此,研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效率对于分析两国的贸易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中越货物贸易效率进行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越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两廊一圈”建设,还有利于东盟成员对“一带一路”倡议达成共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贸易效率研究方面,Tinbergen(1962)最早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效率进行研究,并对经济规模与贸易流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引力模型成为贸易效率研究的主要模型工具。罗来军等(2014)依照自然科学规律和经济科学规律,对引力模型进行从纯物理模型到经济模型的推导,弥补引力模型的理论薄弱之处。Tamin(i2016)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北非国家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发现贸易效率在产品类别间存在很大差异,并提出北非国内的监管环境及商业设施阻碍了贸易效率的发展。Ravishankar &Stack(2014)对欧洲地区的贸易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欧洲地区的贸易效率高达66.67%,说明欧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高,贸易阻力较小。鲁晓东和赵奇伟(2010)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中国出口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人为贸易阻力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赵雨霖和林光华(2008)在基本引力模型中加入制度安排作为解释变量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效率较低,贸易潜力很大。金缀桥和杨逢珉(2015)将开放水平、金融危机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引力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中韩两国贸易效率不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中越贸易研究方面,山本达郎和陈选(1984)汇编中国和越南10世纪至19世纪期间影响中越关系的重大事件,认为中越经贸状况对中越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兴立(2007)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对中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皮军和刘相骏(2009)从产业及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方面分析中越经济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随后就政策、人民币升值和越南的第二次产业进口替代等因素对中越经贸关系的前景影响进行分析。郑国富(201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积极发展中越贸易合作是越南国内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强中越双边贸易合作对双方是一个双赢的选择。韦国善(2014)认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中越经济合作存在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辐射效应。

由上述综述可知,引力模型是学者们测度贸易效率最常见的方法,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只能计算影响贸易量的平均效应,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测度各变量对贸易效率的影响。因而,本文选取2000~2019 年中国与越南及另外8 个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越双边贸易效率和出口贸易效率进行估计,并在分析中越双边贸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的政策建议。

三、中越货物贸易效率分析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1.实证模型。前人学者提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且允许技术无效率的存在,于是学者们将影响贸易效率的因素归类到贸易非效率项并纳入引力模型,从而形成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该模型的具体表达如公式(1)至公式(4)所示。

式(1)、式(2)中,Yit和分别表示样本i在t时期的实际贸易额与最优前沿贸易额;Xit是样本i在t时期的要素投入量;β表示待估参数向量;ϑit表示随机扰动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μit表示不可观测的非效率因素(即贸易非效率),一般设定为非负,且服从半正态分布或者截断正态分布,ϑit和μit相互独立;式(3)中TEit计算的是实际贸易额Yit与前沿贸易额的比值,即贸易效率。式(4)中μit表示贸易非效率因素,一般非负,η表示技术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η>0 表示技术非效率随着时间t增加而减小,η<0 表示技术非效率随着时间t增加而增加,η=0表示技术非效率不随时间而变化。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将随机前沿引力面板数据模型的表达式取对数形式得到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数表达式,如公式(5)所示。

式(5)中,Yijt表示t时期i国对j国的贸易额,Xijt表示该引力模型中的核心变量,如GDP、人口、距离等,ϑijt表示随机误差项,μijt是贸易非效率项。

在Tinbergen(1962)提出的最原始的引力模型中,贸易量与经济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随后,人口、关税、贸易政策、语言、边界等变量也逐步被纳入引力模型中。本文建立如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如公式(6)和公式(7)所示。

其中,下标i表示中国,下表j代表贸易伙伴国;EXPijt表示t时期中国对贸易国的出口总额;Tijt表示t时期中国和贸易国的双边贸易额,即进出口总额。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含义如下:PGDPit、PGDPjt分别表示i国和j国在t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经济规模就越大,对双边贸易量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其预期符号为正。Pit、Pjt代表t时期i国和j国的人口数。人口数越多,贸易需求量就越大,其预期符号为正。Dij表示i国和j国的地理距离。地理距离与两国贸易的转移成本成正比,其系数一般为负。LANGij表示i国和j国是否有共同语言,有则设定为1,否则为0。相同的语言可增加贸易便利性,其预期符号为正。BORDij表示两国是否接壤,若有共同边界则设定为1,否则为0。共同边界是天然的地缘优势,降低了运输成本,其预期符号为正。

为了测度贸易非效率因素对贸易量的影响程度,根据Battese &Coell(i1992)提出的“一步法”,建立贸易非效率模型,如公式(8)所示。

其中,Zijt表示影响贸易非效率的外部变量,θ 为待估参数,εijt为随机误差项。θ>0表示外生变量对贸易非效率有促进作用,θ<0表示外生变量对贸易非效率有阻碍作用,θ=0 表示外生变量与贸易非效率不相关。

式(8)可以用来测度双边贸易中人为的贸易阻力,本文选取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班轮运输、政府效率、政府支出、自由贸易协定、金融自由度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贸易非效率模型,如公式(9)所示。

其中,μijt表示t时期i国和j国的贸易非效率值。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含义如下:TAFjt表示j国在t时期的关税水平,本文用加权平均税率衡量。关税越高,贸易壁垒越强;TIMjt表示j国在t时期的进口清关时间。清关时间越短,进口贸易效率就越高;LSCIjt表示j国在t时期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越高则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贸易阻力就越小;GSEjt、GSSjt分别表示j国在t时期的政府效率和政府支出。政府效率越高,基础设施支出越高,贸易越便利;FTAijt表示i国和j国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会降低贸易壁垒;ECOjt代表t时期j国的金融自由度。自由度越高,贸易越便利。

2.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0~2019 年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西兰、巴基斯坦、阿根廷、葡萄牙以及越南等9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共180个观测值,运用Frontier 4.1进行回归分析。这8个国家与越南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或可比性。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与越南的相似性是同属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且人均GDP 差异不大;新西兰、巴基斯坦、阿根廷、葡萄牙四国与越南具有可比性,是因为这四个国家的人均GDP 与越南人均GDP相差2~3倍,且各自属于不同的地区。这种相似性和可比性能使测算出中越货物贸易效率以及改进空间。本文所使用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网站;人均GDP 和总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国家距离、边界和语言数据来源于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中心(CEPII)数据库。贸易非效率模型中TAF 和TIM 数据来自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LSCI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GSE、GSS和ECO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WGI)数据库;FTA 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二)实证分析

1.模型适用性检验。为了确保模型的适用性,在进行估计之前先要进行最大似然比LR 统计量检验模。检验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检验是否存在贸易非效率;然后检验贸易非效率是否随时间变化。模型设定的方差参数为:。γ越趋近于0,实际贸易量与前沿贸易量之间差距来自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γ=0,模型不存在无效率项,导致模型误差的因素只是随机噪声,使用OLS最小二乘估计即可;γ越大,意味着实际贸易量与前沿贸易量之间的差距来源于贸易非效率,适用SFA模型进行估计。

LR 检验的原假设为H0,备择假设为H1,含有约束条件模型的似然函数值为L(H0),不含有约束条件模型的似然函数值为L(H1),LR检验统计量服从混合卡方分布。广义似然比的统计量为公式(10):

模型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随机前沿模型LR检验原假设H0:γ=μ=η=0,贸易非效率模型LR检验原假设H0:η=0,根据在有约束和无约束两种情况下的对数似然估计值计算出LR统计量。在进出口模型和出口模型中,LR皆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卡方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说明在模型中存在时变的贸易非效率,所以可以选择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分析。

表1 模型适用性检验

2.回归分析。使用运用Frontier4.1软件对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第一,进出口模型和出口模型中γ值均显著不为零且趋近于1,η 均大于0,说明实际贸易量和前沿贸易量之间的差距主要源自贸易非效率,并且贸易非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减小,贸易阻力变小,贸易效率提升。

第二,两个模型中lnPGDPit的系数都为正数,符合预期,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越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lnPGDPjt在进出口模型中不显著,但在出口模型中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越南人均收入的提高增加其国内需求,进而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但是越南生产总量少且生产结构较低端所以对中国的出口的增加影响并不显著。

第三,lnPit的系数为正,在进出口模型中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出口模型不显著,说明国内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双边贸易,但对中国出口贸易无明显影响。lnPjt的系数为负,在进出口模型中显著,出口模型不显著,越南人口增加但是双边贸易量反而减少,因为越南人口的增加使得需求上升,进而可以用来向中国出口的资源就会减少,双边贸易量减少。

第四,lnDij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负数,与预期相符。系数分别为-0.428 和-0.0925,说明距离每增加1 单位,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贸易总额减少0.428,中国出口总额减少0.0925。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距离远近决定了转移成本的大小,转移成本会降低国际贸易的利润。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距离不再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但是通过本文实证发现,距离依旧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家在进口商品时会更加重视距离的远近。

第五,LANGij和BORDij系数皆为正,在两个模型中均显著。这说明语言、共同边界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

3.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的横、纵向分析。运用Frontier4.1估计出中越双边贸易效率值和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贸易效率值。一般来说,贸易效率值与贸易效率成正比,与贸易潜力成反比。表3 和表4 分别为中越双边(出口)贸易效率和中国与其他贸易国的平均贸易效率,以及中越双边(出口)贸易效率与平均效率之间的差距。

表3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

表4 中越出口贸易效率

从表3和表4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越双边及中国对越南出口贸易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同平均效率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但是仍未达到平均水平。第二,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贸易效率要比双边贸易效率要低,这与中国连续15 年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国,越南在2016 年首次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的现实似乎是相悖的,说明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商品数量足够大,但是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从纵向来看,自2000年中越就北部湾划界问题达成共识,出口及双边贸易效率一直在增加,2004年提出的“两廊一圈”建设使得贸易效率增加幅度增大,2012、2013 年双边贸易效率增长变小,这与当时中越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有关。总体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对贸易效率的影响较大。第四,从横向来看,样本中与中国贸易效率最高的是阿根廷,因为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阿根廷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其次是印尼、菲律宾、泰国,这三个国家都属于东盟国家,贸易效率却比越南高很多。越南同另外三个国家的区别在于,越南GDP 总量及人均GDP 都是最低的,并且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流量并不低,这说明贸易非效率项是研究中越货物贸易效率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4.中越货物贸易非效率分析。表2 中两个模型的γ估计值均显著大于0,说明中越货物贸易非效率存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两个模型中关税水平TAF系数都正数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关税与贸易非效率成正比,即对贸易效率有阻碍作用。但TAF系数值较小,说明关税对贸易效率的阻碍作用比较小,这是因为目前的国际贸易中存在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比如通关环节壁垒、进口禁令、进口许可、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降低关税对贸易效率的影响程度。

第二,进口清关时间TIM 系数皆为负数,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产品的物理特性和需求特点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进口清关时间TIM是一个平均值,产品的时间敏感性具有差异,所以造成了TIM不显著。

第三,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系数为正数,与贸易效率成反比。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是一个衡量海运效率的指数,在5%的水平上在进出口模型中显著。

第四,GSE 在两个模型中均显著,即政府效率越高,贸易效率也越高,政府效率的提升对于出口及双边贸易都起着促进作用。GSS 对于中越双边贸易及不显著,但是却明显阻碍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贸易。

第五,经济自由度ECO 系数为负,且分别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明经济自由度与贸易效率成正比,即经济自由度对贸易有促进作用。自由度每增加1个单位,进出口贸易量的对数就增加0.0027个单位,出口贸易量的对数就增加0.0034 个单位,这说明经济自由度的提升能显著地促进双边贸易和出口贸易。

第六,自由贸易协定FTA 系数为负,在进出口模型中不显著,在出口模型中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因为选取的这些国家都不属于贸易量非常大的国家,所以FTA的签订对双边贸易量影响不大,但是却显著促进中国对FTA成员国的出口。

四、中越货物贸易效率归因分析

上述实证研究显示中越货物贸易存在非效率,接下来将对影响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越南经济规模较小。虽然2005~2019 年中国连续15 年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在2016 年也首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越货物贸易效率却仍旧低于平均贸易效率。如表2所示,中国经济规模对出口及进出口的影响皆显著,越南经济规模只在出口模型中显著。这说明中越货物贸易效率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越南经济规模较小,限制了双边贸易量的增长,阻碍了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的提升。

非关税壁垒及贸易结构。实证表明关税的减免对贸易量的影响较小,通关壁垒、进口许可、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非关税壁垒可能是影响中越货物贸易效率的重要因素;出口效率增长速度远低于双边贸易效率且增长速度较低,这说明中越货物贸易结构有待优化。中越货物贸易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之上,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产品以制造业为主,如机电设备、电子设备、纺织品等,多为制成品,而越南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则多为农产品、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中越货物贸易商品的结构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效率。

越南的经济自由度较低。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的(The Heritage Foundation)经济自由指数排名,越南2019年经济自由指数得分55.3,排名第128,位于东南亚地区末段。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自由度指数与贸易效率成正比,越南经济自由度较低,政府对经济的干涉程度比较高,从而影响越南经济增长与繁荣,阻碍了贸易效率的提升。

越南海运存在困境。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中越班轮运输速率与贸易效率成反比,这与预期不符。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首先,越南内外有80%的总物流量都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其主要港口为18个,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海防、头顿等沿海城市,但是规模偏小,并且港口和船队都落后于贸易发展的速度。其次,越南航运过剩,海运收费极低,利润率非常低。最后,海运结构不合理,船队运输与普通船只、散货船比例不合理,集装箱船数量过少。这些因素使得越南海运存在困境,影响了越南国际贸易往来,限制了贸易效率的提升。

越南政府部门效率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根据2019 年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数》,越南政府效率约为0.04,效率值较低,政府态度的不积极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相比于其他东盟经济体,越南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制约了其贸易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公路里程短,路面条件较差,港口设施退化,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贸易量;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其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而传统的发电方式能源利用率低;在住宅基础设施领域,越南在经历2012年房地产泡沫后,住房供大于求,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整体来说,越南基础设施发展空间较大,现有的基建市场制约了贸易效率的提高。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自从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与越南贸易发展迅速,越南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国,但贸易总体规模依旧较小,贸易商品结构简单且双边贸易长期不均衡,贸易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越南航运业存在困境,中越边境贸易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服务于实际需要的贸易量,这些因素阻碍了贸易效率的提升。第三,越南的政府效率、政府支出、经济自由度都偏低,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越南与其他国家(不仅限于中国)贸易往来的发展,影响贸易效率的提升。

(二)政策建议

1.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越经贸合作规模。中国对越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越南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从“两廊一圈”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越经贸合作更为深入,双方贸易额逐年增加,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但是贸易规模总体依旧较小。两国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共同推进“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产能合作,促进两国战略合作升级,实现互利共赢,扩大中越经贸合作规模。

2.逐步减少或消除非关税壁垒。中越之间的关税相对较低,但是贸易效率却低于平均效率,这说明中越之间存在非关税壁垒。为逐步减少或消除非关税壁垒,中越双方应该减少或取消双方间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对双向投资给与充分的投资保护,促进投资增长。

3.优化两国贸易结构,拓展合作新领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越商品结构的单一严重影响两国贸易效率。长期以来,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多为农产品、矿产资源、水、林产品等基础产品,中国对越南出口的多为工业制成品或精加工产品以及少量的农副产品,贸易商品的单一严重妨碍中越货物贸易的增长。中越应该在现有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地根据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加快建设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共同致力于优化贸易结构,寻求合作的新领域,共同挖掘贸易潜力,提升贸易效率。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越跨境贸易。中国应该利用广西、云南、海南等靠近越南边境的省份,依靠两国边境优势,加强港口、物流、海运基础设施等建设,发展跨境贸易,从而提高双边贸易效率,发掘潜在的贸易潜力,深化中越贸易合作。边境地区的政府应当为跨境企业提供边境贸易便利化的条件,提高贸易效率,促进中越跨境贸易畅通的实现。

5.越南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经济自由度。美国传统基金会将越南评估为“大部分不自由”的经济体,该传统基金会指出越南在亚太地区的43个国家中排名第35 位,总分低于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越南在监管效率领域得分不错,但是在政府规模、公开市场、投资自由领域得分都偏低。为提高贸易效率,越南应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加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透明度、提振司法公信力、持续贸易自由化。

猜你喜欢

引力越南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越南百里“银滩”
引力
感受引力
A dew drop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