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2021-08-21刘卫东
罗 静,刘卫东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肩周炎也叫肩关节周围炎,是指发生在肩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肌腱、滑膜、滑膜囊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退行性炎性病变。中医将肩周炎称为“漏肩风”。由于绝大多数的肩周炎患者多在50岁左右出现症状,故该病也叫“五十肩”。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肩部出现酸痛感,且在夜晚时加重。该病可导致患者患侧肩部的运动功能明显受限,加之其病情迁延不愈,故其极易出现肩部肌肉萎缩的现象。本文以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用平衡针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15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0岁,年龄最大的为69岁,平均年龄(55.37±1.31)岁;其病程为7 d~6年,平均病程(2.67±0.33)年;其中,有18例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临床特征为肩部畏风寒,遭遇风寒后疼痛可加重)患者,有7例血瘀气滞型肩周炎(临床特征肩部受过创伤,疼痛部位较固定)患者。对照组24例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17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1岁,年龄最大的为68岁,平均年龄(55.66±1.23)岁;其病程为8 d~6年,平均病程(2.75±0.21)年;其中,有18例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患者,有6例血瘀气滞型肩周炎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2)其年龄在50岁左右,以女性患者居多。3)多为右肩病变,且为慢性发病。4)其患侧肩周的疼痛感明显,在夜间加重,但较少出现肿胀的症状。5)其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下降,无法自行进行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部分患者出现肩部肌肉萎缩的现象。6)其肩峰存在明显的压痛。7)其患侧肩部存在慢性劳损、外伤或风寒入侵。8)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呈阴性,病程较长的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现象。9)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不存在肩袖损伤。
1.3 方法
采用平衡针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1)进行平衡针治疗的方法为: 取穴:患者若发生单侧肩周炎,取对侧的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方2寸,向腓侧偏1寸的位置)。患者若发生双侧肩周炎,取双侧的肩痛穴。指导患者取坐位,用长约3寸的28号无菌毫针直刺其穴位,进针的深度约为1.5~2寸[2]。采用提插泻法行针,待触电般的针感传导至患者的脚面、脚趾、踝关节且其出现麻胀感后,留针30 min。每隔5~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2)进行运动治疗的方法为:⑴指导患者取站立位,将患侧的肢体保持屈肘状,用健侧手掌扶住患侧肢体的前臂,将患肩用力向上提、复原、向下坠、复原。⑵指导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使双臂呈自然下垂的状态,然后将双肘弯曲90°,微微握拳,并使手心向上。指导患者以上臂为转动轴,将前臂沿着水平位进行外展、内旋[3]。⑶指导患者取站位或坐位,将患肢保持屈肘状,用健侧的肢体扶住患侧肢体的肘部,确保患侧的前臂尽量向内收。指导患者尽量用患侧的手触碰健侧肢体的肩部,并逐渐向后触摸健侧的肩胛部。⑷指导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将双臂下垂,将手向后背,进行内旋屈肘摸背的动作。将患臂尽量向健侧肩胛部摸索。⑸指导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将两臂自然下垂,将肩关节外展90°后复原,反复进行该动作。⑹指导患者将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弯腰,将上肢伸直、保持自然下垂,然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画圈。画圈的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变大。⑺指导患者将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将两臂自然下垂。以患肢的肩关节为圆心,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交替进行画圈[4]。⑻指导患者将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侧向或面向墙壁站立。⑼指导患者将患肢的手指向上贴在墙面上,将患肢上抬至最大程度后,慢慢沿墙壁恢复原位。可反复进行该动作,逐渐增加患肢上抬的高度。⑽指导患者取坐位或站位,用双手拉住绳子一端的把手,用健肢带动患肢,一高一低慢慢拉动绳子。可根据自己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拉动的力度。每组动作反复锻炼5组,每日锻炼1次。可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酌情增减锻炼的次数,连续锻炼6 d。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取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曲池穴、合谷穴为治疗穴位。用毫针直刺上述的穴位,得气后留置约30 min。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每隔5 min行针1次。连续治疗6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半年其病情的复发情况,观察治疗后其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将其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治愈:治疗后,患者肩部的疼痛感消失,其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基本消失,其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明显改善。好转:治疗后,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减轻,其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及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均未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肩部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该评分法的总分为10分。患者的VAS评分越低,表示其局部疼痛的程度越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治疗组25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24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0%,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治疗组25例患者的VAS评分为(2.13±0.14)分,对照组24例患者的VAS评分为(3.87±0.51)分,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25) 6.77±2.11 2.13±0.14对照组(n=24) 6.46±2.07 3.87±0.51 t值 0.519 16.433 P值 0.606 0.000
2.3 治疗后半年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的对比
治疗后半年,治疗组25例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4.00%,对照组24例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29.17%,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半年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的对比[%(例)]
3 讨论
肩关节是指躯干与上肢相连接的部分。肩关节发生急性扭伤或因过度劳累诱发局部肌肉损伤,可形成肩周炎。肩周炎也叫肩关节周围炎。该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不便,且可在夜晚时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睡眠质量及身体健康。研究发现,肩周炎的发生与肩关节损伤、存在无菌性炎症、颈神经发生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痹证”的范畴。该病的发病原因为风寒湿邪侵体,导致痹阻脉络,加之患者的肩关节存在损伤、劳累、筋脉受损的情况,使其出现气血阻滞的现象,从而可引发疼痛。有研究人员提出,用平衡针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调整其代谢紊乱的情况,促进其机体进行自我修复[5]。对该病患者的肩痛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刺激其经络,达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目的。
有研究发现,肩周炎患者的肩峰下出现滑囊炎或组织粘连等情况是导致其肩关节疼痛、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6]。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肩周炎不同局部的解剖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变有关。采用运动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松解其粘连的肩关节韧带,帮助其肩关节的软组织恢复弹性,促使其肩关节的肌肉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在采用运动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将提高其肩关节的活动度贯穿治疗的全程[7]。另外,对肩周炎患者进行适当的肌力训练可提高其肩关节肌肉的力量,避免其肩关节的肌肉萎缩,确保其肩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其病情复发[8]。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平衡针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其疼痛的症状,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