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
2021-08-21曾庆榴
□ 曾庆榴
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在党员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有数以千计的党员进入黄埔军校,从事了多方面的建设性、开拓性的活动,特别是在思想建校、主义建军等方面,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不容抹杀的贡献。
黄埔军校从创办之日起,即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学习或工作。杨其纲(1期生、中共党员、军校政治部秘书)在《本校之概况》中说:“每期学生不仅有单纯的国民党员,而且有第三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员。”
我在做《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2004年出版)课题时,曾逐一辨认出在1927年夏季“清党”之前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未包括武汉等分校)中有姓名可查的中共党员共431人,其中教职员65人、学生366人。本书出版之后,我陆续找到了一些新材料,目前可知黄埔军校前6期教职员和学生中的中共党员的大致情况是:第1期黄埔生中入学前已入党者33人,入学后入党者81人,共114人;第2期51人;第3期77人;第4期207人;第5期学生、入伍生共35人;第6期入伍生41人;高级班及无法确定期别者18人。黄埔前6期中共党员共613人,其中有543人是学生、约70人为教职员。
以上为有姓名可查考者。由于在校时间短、人员流动性大,处于隐蔽状态及在教官、学生名册上缺名等原因,许多人的共产党员身份不容易辨认。4期生王石风有篇文章说:他所在的4期政治科第1大队150人,“内中有51人是共产党员”。但现在从该队名单中能确认的中共党员只有13人,尚有38人究竟是谁搞不清楚。军校教育长方鼎英说,黄埔“清党”时,共逮捕了大约400人,被捕者有的是教职人员,多数是5期生和6期入伍生,绝大多数查不出他们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上述600多人只是黄埔军校中的中共党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黄埔军校内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始称中共黄埔支部(简称“黄支”),后来称黄埔特别支部,直属于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中山舰事件前后成立黄埔军校“党团”。
我对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总的认识有三点。
/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四期生毕业纪念册上撰写的《军队中政治工作》。
第一,人数不少,在校内的比例较高,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645人中有中共党员114人,占17.6%。前4期学生共4971人,中共党员为500多人(周恩来1943年11月27日在政治局会议发言说中山舰事件时“黄埔有五百余党员”,中山舰事件时即第4期办学时),约占10%。这时(1926年4月),广东全省中共党员为3700人,黄埔军校的中共党员(按500人算)占全省党员13.5%。1927年初,全国中共党员不足6万人,黄埔军校的中共党员按保守估算1000人计,约占1.7%,这个比例说明黄埔军校的中共党组织在党内的重要性。
/ 黄埔军校筹备处在广州南堤2号办公旧址。
第二,中共党员的素质较好。一是文化程度较高: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中不少人曾留学法、德、日本和苏联(张申府、周恩来、鲁易、聂荣臻、熊雄、饶来杰、李合林、吴明、刘云),有北大等著名院校的教授(陈启修、于树德、安体诚),有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等校的学生(王懋庭、李世璋、伍中豪、鲁纯仁、苏怡、钟友千、苏士杰等为北大学生,王逸常、张其雄、徐石麟、阳翰笙等为上海大学学生)。二是政治素质较好:有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是早期中共党组织的成员(张申府、周恩来、吴明、唐际盛、赵子俊,4期恽雨棠是陈云入党介绍人),并出席过中共党的一大(包惠僧)、三大(金佛庄)或俄国“远东会议”(赵子俊);有的人是各地方共产党、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荣耀先,周启邦);有的参加过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一大(胡公冕、韩麟符)和二大(高语罕、恽代英、蒋先云等)的代表。三是经历、经验丰富:不少人是各地工农学生运动的领袖和骨干分子,有的参加过二七罢工,安源、水口山罢工(蒋先云、赵枏),开滦罢工(张隐韬);有的参加过各地学生运动(杨溥泉、许继慎、傅维钰);还有的从事过军事工作(徐成章、茅延桢、金佛庄、曹石泉)等。总之,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内干部的精华。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状况比较好。组织健全,干部得力,党内学习、教育抓得紧,能够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能审时度势应对各种环境,处理复杂问题。
应当说明,活动在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苏联政府帮助办学、苏联教官参与校事的情况下,通过军校的招考、聘用的渠道而进入黄埔的。这些人并不是隐藏在校园里的零零星星、神出鬼没的几个人,而是一个人数相当多、活动能量很大的一个群体。如果今天有谁先入为主,以“潜伏”“安插”“打入”这样的词语来想象或描述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活动方式,那是不对的,是同当时国共合作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岛一派生机的景象不相符合的。
共产党人在黄埔建校、建军中的作用
所谓“建校”是指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和初期的发展,“建军”是在黄埔军校教官、学生的基础上创建革命军,在这两个方面,共产党人起什么作用?
/ 黄埔军校政治部绘制的革命宣传画。
一是为军校注入新质,输入新鲜血液,奠定了黄埔新型军校的基础。前6期黄埔师生中,先后有1000多名共产党员加入黄埔军校,大大充实、加强了黄埔 军 校。1924年1月28日,李 大钊在国民党一大针对共产党员为何加入国民党的质疑回答说:我们加入国民党,是“自己在理论上事实上作过详密的研究”,“不是胡里胡涂混进来的,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本党的”。这些话也可用以解释共产党人加入黄埔军校的动机。我逐一查阅过30多名入学前已是中共党员的1期生的“详细调查表”,在“为何报考本校”一栏中他们表达的思想,就是接受军事教育,参加国民革命。报考黄埔,是共产党人投身国民革命、并希望对这一场革命“有所贡献”的具体表现。
黄埔军校创办时,考生虽多,但具备新的思想意识者并不多。1期考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彭素民读了300份考卷后说:多数考生知识陈旧,如“社会”这样常用的词语,“能应用其名词者不及百分之十,能略言其一二者不及百分之五,无非拾取20年前科场试艺之余绪,可见学生总程度之差”。可见报考者热情有余,而知识未及更新,思想准备不足。共产党人参加黄埔军校,为黄埔军校输入了大批如前面所说的文化、政治素质都比较好,思想意识比较先进的青年,恰好填补了黄埔军校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这一点,是共产党人在人力资源方面对黄埔建校所做出的一个贡献。
黄埔军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是个思想活跃,组织能力、活动能力都较强的群体,多数成绩优秀、才华出众。蒋先云被校长称为“好学生”,《黄埔血史·蒋公先云传》称他“学、术两科、冠于全校”。徐石麟之政治讨论报告书被政治部主任邵元冲评为“成绩最佳”,邝鄘为2期优等生第2名;金佛庄、严凤仪、李之龙、吴明、陈作为、罗振声、周逸群、黄锦辉、焦启恺、何昆等被选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担任各种委员。他们不但是黄埔军校各种活动的中坚人物,还是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王一飞、游步仁、胡允恭,胡承焯、王备、熊受萱、胡秉铎、饶荣春、段子中等是《革命军》《青年军人》《黄埔潮》等报刊的主编、编辑或笔杆子;严凤仪、赵自选、唐澍、伍文生、季步高等被选为工农武装的教练;谭其镜、袁策夷、李劳工、吴振民、李运昌等被派赴全省各地援助工农运动,等等。黄埔教官中的共产党人,主要在政治部工作,是军校政治教育、军队政治工作的栋梁。此外,他们还参与军事训练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如任特别官佐,学生队队长),宋云彬、张鸿沉等任《黄埔日刊》的专职编辑。
共产党人进入黄埔军校,不只是在人数上充实了黄埔,更主要的是为黄埔注入了新质,将大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社会活动经验,富于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进步青年引进黄埔,从而改变了军校的人员结构。这些人不仅是课堂、操场上的佼佼者,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先锋,还是黄埔军校内外政治活动、党务活动和民众运动中的中坚人物和活跃分子。
二是主持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政治部是黄埔军校最具特色、最有工作成效的一个部门。而这个部门的成员和主持者,主要是共产党人。黄埔军校筹创阶段,共产党员张申府任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11月,周恩来继邵元冲出任政治部主任。此后,相继到政治部工作的共产党人有包惠僧(后方主任)、鲁易(副主任)、邵力子(主任)、聂荣臻(秘书)、熊雄(代主任)、恽代英、高语罕、孙炳文(政治主任教官)、韩麟符(军官政治研究班主任)以及章琰、杨其纲、王逸常、萧楚女、陈启修、于树德、安体诚、熊锐、李合林、张秋人、王懋庭、欧阳继修、饶来杰等。至第4期,政治部教职员共80多人,其中可确认的中共党员有20多人。
共产党人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耕荒播漠,属于创造性、开拓性的一种工作。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等都没有政治部的设置,没有开过政治课。虽然,“政治部”三个字早已出现在1914年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发展演变的一个阶段)成立的时候,当时,政治部与总务部、党务部、军务部、财政部组成中华革命党之本部,胡汉民任政治部部长,而黄埔前两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和邵元冲,也并不是共产党员,但这都不等于说在共产党人接手之前,黄埔军校政治部早已打好了基础和走出了路子。胡汉民、戴季陶、邵元冲在黄埔军校讲过课,但说到他们对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有何建树,认真说来只有四个字:乏善可陈,他们不懂、不感兴趣也不擅长于此道。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并不是在国民党的传统中滋长出来的,而是共产党在借鉴苏联红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起来的。
从周恩来主持政治部工作开始,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在内容、制度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呈现出新面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政治教育,更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将教学重点放在革命理论的讲授和国际、国内政治状况的分析上面。主要的课程有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问题等。这些多是新知识、新学问,包含了当时革命运动的热点、焦点问题,授课者多是当时国内知识精英(还有苏联选派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际上是对蒋介石军事教育观念的突破。蒋在当时常作的“精神讲话”(《黄埔训练集》)中所表达的,不外乎是军人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包括“连坐法”)和“同学相亲”的意识(“亲爱精诚”),这些并无新意,因为“服从”“纪律”并不是革命军、“党军”的特质,任何一位军阀都会要求他的部属无条件服从他自己,都会定出这样那样的“纪律”来管治他的队伍。“亲爱精诚”等,显然也是有条件、有原则前提的。共产党人在军校讲政治,不是一般地讲“服从”、讲“纪律”和讲“团结”,而是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来提高军人的革命觉悟。与军人但知“服从”,莫问政治的陈腐说教相反,周恩来等人要求军校学生要关心政治,首先要解决为何当兵和为何打仗的问题,积极参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项政治活动。提高军人的政治自觉,明确军人、军队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意识,是共产党人在军校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建树,是他们在这个领域中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主义建校,思想建军,其源头就在这里。
从第4期开始,黄埔军校设政治科,招生500人,大规模培养以政治为专业的学生,这在军校教育中是个创举。
另一方面是军队政治工作。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组建教导团,于是开始有“校军”。军校政治部的工作,遂从校内政治教育发展至军队政治工作,这是一项更加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工程。
/ 政治科学生在进行迫击炮训练。
首先是将党代表制度从军校扩展至军队。黄埔创办时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军校设党代表(廖仲恺),至教导团组建时,将党代表之设置扩展到部队的团、营、连级。为配备党代表,政治部专门举办了“政治训练班”,为他们进行上岗之前的培训。在军队设党代表,目的是要使军队姓“党”,将军队置于革命党、革命政府的监督、指挥之下。由此迈出了以党治军、以党领军的第一步。
军校教导团成立后即参加第一次东征,进入战时状态。政治部不但要做部队本身的工作,即思想教育,执行纪律,鼓舞士气等,还要出面处理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友军之间的关系,使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争取战争的胜利。1925年2月6日,东莞商务分会召开欢迎东征军大会,蒋介石、周恩来、茅延桢出席。蒋介石说:“本校军队有党代表、政治部,专管与人民有关的事”,“兴利除弊,乃政治部之责任”。并对周恩来做了介绍,将周恩来推上了处理军民关系、军队与地方关系的前台。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党代表、政治部走出校门,在民众面前的首次亮相。两次东征中,政治部负责地方建党(周恩来任国民党东江组织主任)、建政(行使地方行政一些职权,周恩来任过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这些都是全新的工作。在实践中,政治部还创造了一整套振奋我军、瓦解敌军、争取人民援助的生动活泼的军队政治工作形式。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释放出巨大的军事能量,东征之役,黄埔教导团及参战的黄埔官生攻必克、战必胜,大破敌军。恽代英当时盛赞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有人或者会问,蒋介石说过党代表“是我一个人提倡出来的”,政治工作怎能说是共产党人的创造呢?蒋介石可能是党代表的“提倡”者,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或者说并不接受党代表制度的真谛。当时中国的军队多冠以地方之名,如粤军、桂军、滇军、湘军等,李福林的军队干脆称为“福军”,是他的私家军,军队不姓“党”,不受革命党、革命政府指挥。孙中山革命多年不成功,其教训均可归结为此。所以,在军队中设党代表,让军队姓“党”,与其说是从苏联学来的,不如说是孙中山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得来的。蒋介石虽然也将“革命”的口号喊得很响,但走的却是一条拥军自重的老路,从他中山舰事件前后的行动、言论来看,他并不愿意让他的军队真正姓“党”,真正受命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反而要以军制党、以军制政。许多问题的症结都在这一点上。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从第1军中撤出了大批共产党人,不让共产党员人担任党代表,蒋介石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北伐战场上他亲自率领的第1师(王柏龄)和第2师(刘峙)的溃败。蒋介石自己承认:“此次出师,第1、第2师成绩皆不良。”这样的对比,更说明共产党人在军校、军队的政治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深入社会,促进军校教学活动与社会革命运动相结合。黄埔军校创办于国民革命兴起、高涨的时期。当时的广州是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所在地,革命者风云际会,各项革命运动蓬勃展开。黄埔军校不搞关门办学,而是结合革命运动的实际来办学,让学生深入社会,面向实际,自觉投身于民众运动。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中许多入校之前就从事过工、农、学生运动,有开展社会活动和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他们在促进军校教学活动与社会革命运动的结合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带头作用。
当时,黄埔军校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关注民众运动,通过种种渠道同工农商学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并以种种形式给予支持和援助。广东工团军、农团军、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的军事教练和骨干,多数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他们往往是学生还没有当完,就当起了先生。被派赴全省各地负责训练农民自卫军、援助农民运动的(海丰李劳工、吴振民,东江李运昌、于以振,西江蓝广孚、三角洲詹宝华等),多数也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其中李劳工、蔡林蒸(蔡和森的哥哥)等在援助工农运动中牺牲。
/ 武昌各界人士赠送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盾牌。
黄埔军校共产党人自觉、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运动的实践,不但密切了军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为军校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军校办学的新路子。正是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党务活动和投身工农运动的过程中,黄埔学生有许多机会与场合施展自己的智慧、爱国热情与创造精神。黄埔军人的成长,同这一点是有密切关系的。共产党内的不少优秀干部,国民党内的许多黄埔名人、名将,当年都亲身参加过援助省港大罢工及支援广东农民运动,他们在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迈出自己军旅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 省港罢工纠察队(徐成章、周士第、蔡林蒸等曾在此工作)在东园前操场举行军事检阅。
四是充当教导团、“党军”和国民革命军的骨干。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第1期生毕业,遂以本期毕业生为基础,成立黄埔军校教导团(两个团),此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独立组建军队之发端。第一次东征时,国民党中央于1925年4月6日举行第73次会议,通过廖仲恺所提《建立党军案》,以军校教导团的两个团成立“党军”(第1旅),黄埔校军被正式冠以“党军”之名。同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统一军政”,统编国民革命军,“党军”乃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下辖3个师。1926年1月,成立黄埔军校教导师(后称第20师)。黄埔军校的创办包括了“建校”“建军”两部分,“建军”的经过大致就是这样。1925年8月前是“校”“军”一体,此后虽称“校”“军”分立,而实际仍由校长统揽“校”“军”,并逐步形成一个“黄埔系统”。
共产党人在黄埔各部队中担任重要骨干:在教导团,严凤仪、金佛庄、宋文彬、曹石泉等任营长,章琰、茅延桢、胡公冕、唐震等任营党代表,郭俊、曹渊、刘畴西、彭干臣、游步仁、张隐韬、李汉藩等任连长或连党代表。第1军组建时,周恩来任第1军政治部主任和第1师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第1军副党代表),鲁易任师党代表,李侠公任师政治部主任,金佛庄(二次东征中任团长)、包惠僧、徐坚、胡公冕、蒋先云、张际春、傅维钰、王逸常任团党代表,唐同德、郭俊等任营长,谭鹿鸣等任副营长。至黄埔教导师成立,包惠僧任师党代表,李默庵任团党代表(团长为叶剑英)。1期李之龙1925年10月任海军局政治部主任,授少将衔,次年1月任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授中将,是1期生中升得最快的一位。
黄埔教导团创建之际,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改组,中共党员徐成章(军校特别官佐)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赵自选任军事教官。1925年11月,建立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34团,中共党员叶挺任团长,黄埔教官杨宁,1期生周士第、曹渊、许继慎、董朗、2期生卢德铭等,分别担任团参谋长和营连长。第34团后改称第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
共产党人不仅是黄埔军队中的骨干,更是战场上的先锋,为广东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阵亡牺牲的黄埔学生:第一次东征牺牲16人,讨伐杨刘在猎德渡河牺牲6人,沙基惨案牺牲23人;第二次东征牺牲58人。这些人里面许多是共产党员,如叶彧龙、章琰、樊嵩华、曹石泉、文起代、皮言智、刘著禄、谭鹿鸣、唐同德等。在北伐中牺牲的共产党员有胡焕文、吴兆生、曹渊、张其雄、赵枏、赵子俊、郭俊、金佛庄、蒋先云等。在此前后牺牲的还有茅延桢、张隐韬等。目前所能辨认的1927年夏季前阵亡牺牲的黄埔生约有50多人。
在近代中国几所军事名校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保定军校的课堂,云南讲武堂的操场,黄埔军校的战场,说明战场是黄埔军校的“特色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黄埔办学的主要经验所在。牺牲于战场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一腔热血赢来胜利,也为黄埔成功办学开辟了道路。
黄埔军校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由于实施了严格的军事、政治教育,并经受过工农革命运动的激荡和东征北伐战争的洗礼,出自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文武兼备,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参加三大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江精卫集团的背叛,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三大起义。周恩来、陈毅、恽代英、郭沫若、周士第、许继慎、陈赓、周逸群、林彪等大批黄埔教官和学生先后奔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2期生卢德铭在秋收起义中担任军事总指挥,参加秋收起义的有2期生余洒度,3期生朱云卿,4期生陈毅安、伍中豪等。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徐向前、赵自选、洪水、王侃予、陶铸等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中第4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中,有许多是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
在全国各地投入创建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1期生董朗率部退至东江(中洞),改编为红2师;随后,1期生徐向前,4期生叶镛、袁国平等率广州起义部队也到达东江,改编为红4师。两支部队会合于东江,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结合,开创东江革命根据地。此后,在海南岛、井冈山、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以至陕甘的红色根据地,到处都活动着来自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
/ 刘志丹、唐澍等领导陕西渭华起义地点——华县高塘镇。
在各路红军、各地工农武装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不少也是黄埔教官或学生担任,如:红1军军长许继慎(1期),政治部主任熊受暄(3期);红3军军长黄公略(黄埔高级班),政治部主任鲁易(政治部副主任);红4军军长王良(武汉分校),参谋长董朗(1期)、黄鳌(1期);红5军军长萧人鹄(2期);红6军军长孙一中(1期)、段德昌(4期),政委周逸群(2期),政治部主任毛泽覃(政治部科员);红7军李隆光(1期)、冯达飞(1期);红8军军长李天柱(4期);红9军(闽西)军长邓毅刚(3期);红10军军长周建屏(4期),参谋长彭干臣(1期);红11军军长吴光浩(3期);红12军军长伍中豪(4期);红13军军长胡公冕(1期卫兵司令);红14军军长何昆(4期),政委李超时(武汉分校);红15军军长李青云(武汉分校教官);红21军军长刘畴西(1期);红15军团副军团长刘志丹,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等等。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李汉藩、廖乾五、李鸣珂、杨宁、李运昌、萧人鹄、陶铸、黄鳌、彭干臣等担任过各省的省委军委书记。陆更夫、李运昌、陶铸、王懋庭等担任过省委(省工委)书记。
在隐秘战线开展斗争。主要有陈赓、霍步青、傅维玉(临时中央军委书记)、王世英(上海局军委情报站长,北方局情报部长)、宣侠父(上海特科负责人)等。
此外、周恩来、白海风、陈治平、王懋廷、王备、曾中生、胡步三、卜士奇等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据粗略统计,至全面抗战爆发前,约有200多名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牺牲。
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黄埔军校4期生赵尚志、区队长崔庸健、武汉分校女生等高举抗日大旗,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抗击日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分道扬镳10年的黄埔教官和学生,走上共同抗日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出自黄埔军校的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林彪任115师师长,聂荣臻任115师副师长;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陈赓任386旅旅长;周士第任120师参谋长。八路军中的黄埔教官、学生还有陈奇涵、萧克、郭化若、李运昌、王世英、倪志亮、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罗瑞卿、郭天民、程子华、陈伯钧、王诤、莫文骅、杨至成、唐天际等。在新四军的领导人中,项英、陈毅、袁国平、冯达飞等也出自黄埔军校。1941年9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延安分会成立时,媒体报道有100多 人。1937年9月,林 彪、聂荣臻于平型关首战告捷,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开创了一片抗战新局面。1期生左权英勇牺牲于太行山上,是八路军为抗日捐躯职位最高的一位将领。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周恩来任副部长,政治部下辖3个厅的厅长均出自黄埔,三厅长郭沫若及随周到三厅工作的阳翰笙、尹伯休等,均为黄埔教官或学生。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由汤恩伯任教育长(后为李默庵),叶剑英任副教育长。这个由黄埔军人主持的训练班,沿用黄埔军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训练方法,培养了大批抗日游击干部。
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帅。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埔教官周恩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任华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许多黄埔学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徐向前任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罗瑞卿任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阎揆要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副司令员,程子华任第四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周士第任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参谋长,陈赓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10位元帅中,有5位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或学生,他们是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在10名大将中有3位、57名上将中有9位出身于黄埔军校。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第5期学生陶铸,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1972年,第5期区队长崔庸健(朝鲜)当选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无产阶级军事家,其中有16位是黄埔教官或学生。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在党员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有数以千计的党员进入黄埔军校,从事了多方面的建设性、开拓性的活动,特别是在思想建校、主义建军等方面,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不容抹杀的贡献。出自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壮大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组成部分,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