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献之《政治问答集 (一)》

2021-08-21单补生

黄埔 2021年4期
关键词:日刊黄埔军校黄埔

□ 单补生

旧书网为了买卖双方交易简捷,将图书分成若干种类。有一种称为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周恩来、熊雄负责政治部工作期间出版的各种书籍报刊等。当年这些红色文献虽然印行版本不一、数量万千百册,但是经过连绵战火及受政治因素影响,故留存下来的完整书刊很少。如今正值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文献收藏逐渐升温,而市场价值也明显攀升,此中不乏稀见之本,倍受收藏界方家们的青睐。

笔者淘得一册《政治问答集(一)》(下称本集),纸本平装,32开排印166页,1927年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出版。本集之弁言道出了印行原委:

/ 《政治问答集(一)》之弁言。

/ 《政治问答集(一)》之版权页。

/ 主任政治教官恽代英。

/ 政治教官萧楚女。

/ 政治教官张秋人。

几年来世界革命的潮流,激荡得使青年们无处躲避,要起来作政治的斗争。但是一向所有的传统思想,一向所得的浅薄知识,还不够应付环境,怎能去解决政治上的种种问题?于是“知识饥荒”几乎成了青年界的普遍现象。我们知道:一切所谓玄学、哲学、国故、文学等等,都是吴稚辉说“应该丢在毛厕里三百年”的东西;现代青年的急需,乃是政治常识。政治常识不完备,革命的观点不会稳固。因此,我们把1926年《黄埔日刊》里所载的“政治问答”,收集起来,编成这本政治问答集。这里面都是黄埔学生对于政治上没有了解的问题,提出来请政治教官答复的。我们相信:这决不仅是黄埔学生所要求解答的问题,而且是一般青年所要求解答的问题,虽然有许多问题是很多普遍的。同时,我们知道:在研究政治略有门径的人看来,本集未免太浅薄,并且有时答案太简单了。但我们并不是要把本集作研究政治的唯一材料,不过想供“知识饥荒”的青年们聊以充饥;无论如何,本集于增进青年的政治常识上多少有些帮助,决不是一个不能充饥的“画饼”!而况现代青年大都在艰难奋斗的环境里,那有闲工夫去读宏篇巨著?这些简短问答,正是增进政治常识的最好方法。

我们要向读者声明的有三点:

(一)本集已把1926年《黄埔日刊》里所揭载的“政治问答”与“政治测验”,都搜罗在里面,除重复的及“鼠牙雀角”的小问题删去了以外,我们是取“宁滥毋严”之旨,不辞“买菜求益”之诮。

(二)问题的答案,都是本校政治教官恽代英、萧楚女、廖划平、张秋人等担任,因编辑及印刷上的便利起见,把问答的姓名都删去了。

(三)本集分类不易,因为有时一个问题包含了许多性质。但为便于读者的翻阅检查,分为十编,中间不妥当的地方当然很多,希望读者随时来函指正,俾再版及编第二集时有所修正。

1927年1月编者(云彬)识于政治部

/ 《黄埔日刊》主编宋云彬。

本集编者乃是时任编纂股股长兼《黄埔日刊》主编宋云彬。宋 云 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杭州共和法政学校肄业。17岁开始喜欢研究时事,每天看《申报》,见有署名“远生”(著名记者黄远生)的通信,总先把它看完了,然后再看“专电”和“特约路透电”“公电”,等等。远生写的通信,条理清楚,判断明确,文体又是半文半白,令其读得津津有味,深受熏陶。其勤奋自学,国学根基深厚,史学研读尤精。从1921年11月到1924年夏,先后担任《杭州报》《浙江民报》《新浙江报》编辑、主笔。1924年8月,在安体诚、宣中华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到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编纂股股长,与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熊雄等共事,受周恩来领导。同时兼任《黄埔日刊》主编,亲自撰写了大量署名文章在日评、周言、时评、短剑栏目发表,尤其对时局的报道、分析最有力量,影响很大。其在《黄埔日刊》所发表的文章,计有39篇被收录于《宋云彬文集(全五册)》(海宁市档案馆编,2015年2月北京第1版),但未见收入《政治问答集(一)》之弁言。不过,该馆于《整理说明》诚云:“尚有疏漏失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1927年3月底,他从广州经上海去了武汉,在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沈雁冰麾下任编辑。武汉“七一五”政变发生后,随同沈雁冰前往九江。1933年,茅盾(沈雁冰)在《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牯岭之秋》,人物之一云少爷的原型即是宋云彬,他整天摇着白纸扇,摇摇摆摆地走路;爱说爱笑爱喝酒,酒醉后话多;平时冷眼看一切,似云端中的神仙。在时局转变中,他冷漠、平静,专心地研究《庐山指南》,渴望趁机游牯岭。但在牯岭下棋、看云雾的生活又使他厌烦,他变得有脾气想吵嘴了……茅盾对他用笔着墨较多,主要是正面描写及介绍,云少爷与老明、老宋共同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三种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直到1946年,宋云彬才在《开明》发表《沈雁冰》一文作了回应:“我们从汉口到庐山,以及在牯岭小住的那一段生活,雁冰后来写成一短篇,题为《牯岭之秋》,那里面的‘云少爷’就是我,虽然不免写得夸张一点,大体还近乎事实。”

/ 宋云彬为《黄埔日刊》撰文。

/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之宿舍。

/ 黄埔军校印刷所。

关于《黄埔日刊》的创办,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中《政治刊物之发行》记载:“1926年3月1日,本校所张贴之陆军军官学校《壁报日刊》,改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3日出版,日出一张;内容分命令、通讯、新闻、革命之路、特载五大栏。新闻栏内又分校务、党务、国民政府、军政、农工商学、帝国主义、北方军政、敌情、世界现状八项。6月4日,本刊改名为《黄埔日刊》,扩充篇幅,增加材料,内容分新闻、党务、革命运动、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国际经济政治状况、特载、革命之路、政治报告八栏。”

开始出版《黄埔日刊》时并无印刷厂,只在政治部后面的两间小房内印刷,有一台手摇印刷机,五六个工人,日发行量约5000份。数月后添置设备,扩充发行至3万份。印刷所所长是图书管理员饶来杰。饶来杰(1898—1983),别号竞成,江西南昌人。1923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到黄埔军校做中共党员的组织工作。

《黄埔日刊》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刊,8开4版,宣传军事与政治并重,是培育革命军人的精神食粮。第4版有师生喜闻乐见的《政治问答》专栏,学生的提问或多或少,教官的回答或长或短,几乎每天都有登载。本集与《黄埔日刊》资料汇编(广东革命博物馆编,2020年1月第1版)对照举例如下:

(一)本集第一编《关于本党的主义、政策、组织系统等》第2页“问五:三民主义中先讲民族,次讲民权,其次讲民生;与建国大纲次序相反,是何用意?答:总理讲三民主义,是就革命工作之后言;讲建国大纲是就革命工作之轻重言,故次序不全同。”此为1926年11月2日《黄 埔日刊》(第一八〇号)第4版《政治问答》,主任政治教官恽代英答入伍生1团8连廖瑞平问。

恽 代 英(1895—1931),别号子毅,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汉。1918年武昌中华大学文科毕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教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6年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教授《中国政治经济概况》,这是当时政治课中最精彩的一门。他不但会做文章,还是一位很好的演说家,讲演最为生动而有条理,煽动性很强。他讲话滔滔无止境,又非常幽默,历二三小时,听者亦无倦容,所以极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的容貌很像朱执信(同盟会元老),不常穿军服,因他不习惯立正稍息。但有时也穿军服,行敬礼的时候,他的姿态非常可笑,同仁常常笑他在行礼的时候简直是在挥拳。1927年1月,恽代英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曾参加南昌、广州起义。1930年在上海被捕。1931年4月在南京壮烈牺牲。

(二)本集第八编《关于国外国内的党派及会团等》第5页“问一一:共产主义由新经济政策达到其目的,就是世界大同的大同主义;民生主义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达到其目的,也就是世界大同的大同主义,所以总理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样说,对吗?答: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是改造社会经济组织,使之达到保证社会全员安定生活的两个阶段。在其所祈求之终极目的上,自然可以说都是大同主义。”此为1926年11月20日《黄埔日刊》(第一九四号)第4版《政治问答》,政治教官萧楚女答政治2队王心恒问。

萧 楚 女(1893—1927),原名萧秋,别号树烈,笔名楚女,湖北汉阳人,武昌实业学校毕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1925年到上海与恽代英共同主编《中国青年》。1926年2月,自沪赴广州,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政治周报》编辑。是年秋,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兼《黄埔日刊》《政治问答》专栏编辑。第一次上课时,军校学生久闻“楚女”大名,听课者凡二三千,大礼堂亦不能容,则在操场中设桌为台立其上授课。萧楚女身材剽悍劲拔,气势夺人,其之演词,有如进军号角。讲未多时,值日官请萧教官“再高声些”,他嗓子本颇洪亮,然因在露天,人数又多,后排者尚不能听清,于是他运气高呼,不意用力太猛,裤带崩断,幸钮扣尚固。裤仅稍落,其乃一手按腰,讲完了90分钟。1927年春,萧楚女因肺病住军校东山医院治疗。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在病房被捕。4月22日被杀害,年仅34岁。

(三)本集第八编《关于国外国内的党派及会团等》第115页“问二:‘十月党是什么?’答:十月党是俄国1905年革命后所产生的,并不是一个党,仅仅是从民党与立宪民主党中退出的一派人,1905年10月俄国工人大同盟罢工,政府为情势所迫,不得不稍让步,10月30日俄皇下谕,允行宪政,予人民以细微利益。这派人就是怕人民革命,亦主张予人民以细微利益,以缓和革命风潮,他们拥护俄皇的主张,并促俄皇实行,人遂呼他们为十月党。”此为1926年12月6日《黄埔日刊》(第二〇七号)第4版《政治问答》,政治教官张秋人答第10队学生唐建军问。

张 秋 人(1898—1928),浙江诸暨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到广州,继毛泽东和沈雁冰之后,接办《政治周报》。后来该报停刊,又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教授国际问题,因对各国革命史非常熟悉,所以经常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1927年2月,未婚妻来到广州,在中央妇女运动讲习所工作。此时,他常常兴高采烈地赶到广州去,不久便结婚了。1927年9月不幸在杭州被捕。1928年2月8日壮烈牺牲。

综上所述,可见本集涵盖内容之广泛,言简意赅之解答对“知识饥荒”青年极具实用性。遗憾的是《黄埔日刊》主编易人,宋云彬离开了黄埔,加之“清党”运动,致使编辑《政治问答集(二)》的设想,未能实现。

黄埔时期,政治教官常在《黄埔日刊》署名撰文,多为共产党人。那时政治教官大部分都住在一所二层小洋房里面,因是粤海关所属的产业,大家都叫这所建筑为“海关洋房子”。它面临珠江,背枕丛山,在南国热带植物的万绿丛中露出红楼一角,其环境之优美简直胜过杭州西湖的西泠印社,实在是黄埔岛上风景最优美和建筑得最好的一个地方。当年孙中山先生莅临黄埔军校在此憩息,校长蒋介石也曾暂住。后来,校方尊礼教官就指定为政治教官的宿舍了。

政治教官大多年轻热情,但并不浪漫,彼此之间没有无谓的酬酢及勾心斗角的现象。有时也有争论,但绝不是为了私人问题,而是为了学理上的分歧。他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感情。每个政治教官都有一种向上的自觉性,他们唯恐自己的学问不够,唯恐自己讲的课为学生所不满,所以他们一般都很用功。在校部吹了熄灯号音以后,总能看到缕缕的灯光从“海关洋房子”窗户里射出来,这是教官们在各人房间里,正灯下韦编三绝。

那时政治教官的日常生活是可羡慕的。每天吃过晚饭以后,大家会聚在客厅内吃零食和谈话,香蕉、洋桃、花生,这些都是教官们不可少的享受品。有时候,也偶尔约三两知己,到平岗的小酒店里去小酌。他们的娱乐也很简单,黄埔岛上可玩的地方并不少,省港罢工的工人为军校在山上拓宽许多马路,教官可以到处漫游。白天有暇,或者是在月明之夜,就到咫尺之遥已经荒芜了的黄埔公园里去凭吊。几个财东或大官的墓地最使教官们感兴趣,因为这些大坟墓面前不仅照例有许多翁仲,而且有石凳石桌,是教官坐着吃香蕉、洋桃和牛奶糖的最好地方,因而有人戏称这些墓地是“教官的乐园”。在闲谈中常常有人这样提问:“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当中,将来谁会埋葬在黄埔?”

/ 黄埔公园。

时光穿越近百年,恽代英、安体诚、萧楚女、熊雄、张秋人、施存统、陈祖康等教官都或壮烈牺牲或老成凋谢,但没有一个人是埋葬在黄埔的。

附录:黄埔军校政治书籍翻印规则

本规则除本校所属各机关外,凡各机关团体或书店,欲翻印本部出版物者均适用之。

各书店或团体以营业性质而翻印者,须守下列条件:

于翻印前一月,以书面向本部请求,经本部允许得翻印之。

翻印者须以店铺或团体名称、图记、负责人姓名、详细地址,拟收书信、翻印册数,连同请求书送交本部核定之。

不得变更原文及原书名目。

不得剽窃内容而改名私售。

翻印出版后,须以六册送本部检阅。

有违本条各项者,本校随时得令其停止。

各机关及团体以宣传或教育为目的(非卖品)而翻印者,均一律欢迎,但除适用第二条(甲)(丙)(戊)三项外,须将非卖品字样印于书面,并预将机关或团体名义、负责人、所在地、翻印册数,列送本部备查。

再出版时其手续同。

猜你喜欢

日刊黄埔军校黄埔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团级以上的黄埔师生 (不完全统计)
黄埔精神之当代阐释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郭沫若为《“抗敌”三日刊》题词
走进“传媒艺术黄埔军校”——广视学院
刘英杰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校园改革与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