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听昆曲

2021-08-21李鸿雁

都市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水磨水袖昆曲

李鸿雁

夜听昆曲,不亚于夜读好文。或者夜遇一闺秀。

年之四时,夏令酷热,蝉鸣聒噪;冬令严寒,朔风猎猎。一燥一冷间,身心俱扰,似乎颇煞了风景,缺了一份求静尚雅的好情致。对于处处讲究风雅的文人而言,读书或是听曲儿的季节,最宜莫过在春、秋。

那些个春风沉醉或枫叶染窗的夜晚,无论是朗月星空还是秋雨霏霏,因了喜欢,总是无比美丽的。萌动了一天的虫儿鸟儿睡了,花花草草睡了,阿猫把肥肥的小爪搭在我臂弯,眯着眼懒懒地也睡了。夜,静下来,亮一盏灯,等一个归人。这样的时刻,或斜倚床头或半卧枕上,最适合翻一本闲书、听一段昆曲。低低的音量经过夜色晕染,那音色便像沐着月光走了千里万里,走过山川河谷,走过穹林苇塘,行云流水般愈发的清俊温润、悠远绵长。昆曲华丽婉转、曼妙雅致的调调,像极了一些好文章,可能你一下子听不太懂那些念白唱腔,只是,仅意境瞬间就空灵唯美了你所有的想象,似一片云,栖于耳畔,继而软柔柔地铺满整個心房。

心,静下来、再静下来。在丽音缥缈中乘着时光的翅膀,撩开岁月的珠帘,推开历史的朱门,绕过曲径通幽的回廊,小轩窗前理一理云鬓,对镜拂去满襟凡尘琐俗与风霜,让思绪随着夜风飞回几百年前的秀水江南。

彼时,诞生于南中国昆山脚下的昆曲,自楼阁竹影深处幽幽而来,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天籁之音中牵着你去寻一段锦帐画屏添春愁的缱绻,微雨黄昏后引着你去觅一段才子佳人惹秋怨的凄婉。

帷幕徐徐拉开,俏脸挂着粉黛的美娇娥、青衫风流倜傥的贵公子,像从一幅幅展开的画卷中缓缓走来。看《西厢》月圆,郎有情妾有意,终是喜结连理。《牡丹亭》里,不在梅边在柳边的生死情深,经久不衰上演了数百年。最是含泪泣血《长生殿》,诉不尽爱深情短,唱不完绝代红颜为君亡的千古遗恨!无论是香闺女儿怨,还是两地相思苦;无论是前朝兴亡之叹,还是故国不堪回首;无论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还是落木萧萧黄叶地……无不淋漓尽致、风姿万千地摇曳在眼前及耳边,那檀板、那鼓点,声声入耳。那琴音、那笙箫,丝丝人心。

大抵来说,我属于戏盲。几乎各种戏曲一概不懂亦不通,唯独钟于昆曲,且常听常新,如听天阙仙乐般痴迷与沉醉。人常说听戏听戏,一个“听”字,的确更为恰切。昆曲,以听的方式去感知,方更为传神也!尤其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去听去思,悟得更透、懂得更深。

昆曲之美,首先在于词美意美,而后才是唱腔。倘若没了辞藻的雅,再好的腔,也便俗了。

“月明云淡露华浓,倚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玉簪记》里一对璧人邂逅女贞观,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伤别离等一番曲折后,结为天作之好,遂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夙愿。“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牡丹亭》中丽娘她春梦寂寂,情思万千,即便春风似剪,怎么也剪不断,理还乱。“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长生殿》前,三郎与贵妃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海誓山盟,终归都在马嵬坡前化为泡影飞逝如烟。“寒风料峭透冰绡,香炉懒去烧。血痕一缕在眉梢,胭脂红让娇。孤影怯,弱魂飘,春丝命一条。满楼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桃花扇》里,李香君为守候爱情保全节操不惜以头撞地,血溅香扇的贞烈之举,令人唏嘘扼腕。可怜她小女子,弱体香躯病卧空楼,寒窗孤枕夜漫漫,好生凄然。这一段段一首首华美绝伦的唱词,皆为成就昆曲不可磨灭无可替代的贡献与经典,几百年后的今天,听之,仍令人无比动容与惊叹。

昆曲声腔旖旎、柔肠百转,可谓阳春白雪、不可方物、美而无他。

“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给予昆曲的是超尘越世,音无凡骨的至高评价。

一声勾人耳,四句摄人魂的音律,“像古代水磨漆器,又似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低回婉转,悦耳动听,故称水磨腔。水磨调由水磨腔演变而来,流丽悠远,听之足以荡人”。水一样空灵,云一样绵柔纯净的昆曲,其寄情诗酒、清赏雅玩的高贵血统,一诞生即注定了无法流于穷街陋巷的不俗之宿命。

只可惜今时今日能真正听懂这古老音韵的人,已是少之又少。或许生活太过纷繁与嘈杂,以至于人心浮躁游离,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无暇去听曲听戏听雨打芭蕉的诗意与美好,甚至,连偶尔伤春悲秋的一点小情愫,都被今人打上了“矫情”的符号。只有昆曲还在古意幽然中闪耀着无与伦比的瑰丽之光,坚持并继续着它惯常的清雅、矜持,冷艳与孤高。

昆曲源自人声却属于自然,调清曲绮,意境辽阔,如出谷山溪、如黄莺恰啼,几乎没有夸张的修饰、没有高昂的旋律,却能让人从吴侬软语的声腔中听出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春景、听出夜雨忽而涨秋池的秋意。在闭目细听的那一刻,依稀仿佛如仙似幻的一众佳丽正自光阴深处娉婷而来,她们或轻抚琴,或斜别簪、或半捏帕,或粉颈桃腮,或明眸皓齿,或梨涡浅浅……那种云娇雨怯,玉软花柔的仪韵,令人顿生惜玉怜香之感。一时,竟难以笔墨尽述之,正可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除却词美声美,昆曲之美,还美在身段、水袖、眼神与指尖。

那如青葱玉笋般的纤纤素手,轻盈盈遥指远方,便成巍巍春山。娇颤颤轻点近旁,便可见秋水微澜。身段袅娜间,百媚顿生。眼波流转时,柔情万种。一指一点便勾勒出昆曲隽永灵动之美感。且看水袖在半空舒展翻转,再看云步于台上轻移蹁跹,道不尽的风姿楚楚、唱不完的魅力款款、舞不完的人曲共婵娟。

昆曲在表现男女情爱你侬我侬之时,尤为含蓄委婉,将荡漾的春情含于眼角眉梢、寄于东风雕栏、融入黛瓦粉墙间。有情人互相甩动长长的水袖给对方,她缠一下他的袖子,他拂一下她的香肩,以彼此水袖的缠缠绕绕来体现情感的缠缠绵绵,间或女主角水袖半遮着粉脸斜睨偷瞟一眼那人,或翘着兰花指轻戳一下郎君的眉心额间,满满都是小娘子媚生生的娇嗔浅怨,四目相对的瞬间,写满了春意无边,真真是羞煞了娇俏俏的佳人、看呆了俊朗朗的少年。如此这般的浪漫唯美,让人根本无法心生杂念,而是深深陶醉在爱情的纯真和艺术的美感里,竟忘了今夕是何年。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戏中之兰,是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是永不谢幕的华章。静听昆曲是一种感官的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古老剧种赋予听者一种人文的深情与慰藉。如一杯淡淡的清茶,又似一盏醇醇的美酒,无论你是饮茶或是吃酒,终归都是会醉的,在醉中回甘,在甘中复醉。如此,美绝、纯粹、醺醺然、陶陶然!

来时荏苒,去也迁延。慢下脚步,在心的领域开辟一块净土去倾听那妙喉婉转、低吟慢唱,于昆曲至性至情的故事中去感悟歲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迁,去陶冶自己的性情,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心境从此变得淡泊、澄澈、明丽而从容。

昆曲,七分阴柔,三分剑气,铸就了刚柔并济之魅力。故,非常符合女性的审美与青睐。在清音好文相伴的夜晚,常会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渐远的名媛闺秀们,林徽因、张爱玲、郭婉莹……她们像一篇篇绝妙的美文,更像绝美传世的昆曲,在极致中绚烂、在绚烂中放歌,而后在岁月的蹉跎中渐次逸化成烟云传说。可是,谁又会忘记那烟那云那些丽人传奇而又绰约的一生呢?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在历代诸多闺秀中,冷魅清傲、仪态万千、风华绝代的张爱玲,其性情与文字更接近于昆曲的本真,不沦于庸常、不被很多人所懂,压根也不屑于被谁所懂。如空谷幽兰,不以无人来赏而不芳,亦如昆曲一样,你可以不听,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戏剧之母。

由此,常常感叹世间女子,不一定出身大家,也不一定系出名门,但是,却完全可以把自己修炼成一枚妥妥的闺秀。永远不要去嘲讽那些处处追求完美、讲究格调的女子,更不要讥讽那些身处逆境却活得无比自我无比通透的女子,她们可以困顿、可以落魄,但永远不会潦倒。那种骨子里透着的高贵与高级,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底线。不怠不辍不堕,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晨昏,更不允许自己沦为随波逐流的庸脂或俗粉。幼时,曾在邻居奶奶家见到过一个真正书香门第的闺秀,嫁于夫家时早已家道中落,历经很多挫折吃了很多苦,但那种内在的底气与底蕴还在!一众女人中,她柔中带骨,眉眼如丝、气质若兰。生活的万般磨砺与烟火庸常刻进了皱纹、揉进了白发,但却没有磨灭掉她半分的娴静与高雅。命运多舛却卓尔不群,艰辛如斯仍独立如鹤,就那样傲然玉立于人生的雨季。那个秋天,我深深记住了她,就像记住了古老昆曲中的一枝莲或一株兰。

闺秀,如昆曲。秀外而慧中,不喧不哗,以自身传统典雅的气韵,把起起落落的日子过得诗意而从容。她们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命途坎坷,有的家道中落,但无论晴雨,她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风景。踩着细细的高跟鞋,踩着细碎的光阴,一袭旗袍裹着蕙质兰心,裹着白玉样的皓腕与美腿,持一把檀香小扇,一折一合间,都是岁月带不走的典雅与风情。走着、摇曳着、蝶变着,终是在一转身、一回眸、一莞尔后,静静离你而去了。

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去了哪里呢?是书里画里还是你的心里?她们装点过岁月,但是,从不装饰谁的梦。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此时,北雁正南飞。夜凉如水,轻掖一下薄被,翻过这页书,昆曲再响起……

猜你喜欢

水磨水袖昆曲
领略昆曲之美
Singing the Changes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水袖起舞翩若惊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曼妙的水袖
洮渭水磨概述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水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