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08-20刘晏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陈保全西南财经大学财商研究中心
刘晏如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陈保全 西南财经大学财商研究中心
一、金融素养的定义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是由“金融”和“素养”两个语词构成的偏正式复合词,即强调在金融领域的素养。
在英文中,“Literacy”本意为识字、能读能写、有文化,更多强调“知识”层面的涵义。因此在英语语境中,“Financial Literacy”是指拥有金融领域的知识、文化。
从翻译过来的中文语境看,因其偏正式复合词的结构,可以对其拆分理解。“素养”并不是一个现代语词,其最早出现在《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其大致意思是说,马匹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并受人驯养难以驰骋千里,士官平日不加强自身修习提高自身修养就不能担负起使国家强盛的责任。可以看到素养在这里是“平日修习以提升修养”的意思。“素”本就有“平时、平日”之意,如“素来”“平素”等。因而素养的本意是指,由平日训练和实践而得的修养,而修养多理解为综合素质。因此若直接从字面理解,在中文语境中,“金融素养”是指由因平日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在金融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
因此,相比于英语语境中“金融知识、文化”的含义,中文语境中的金融素养含义要更丰富,除了知识、文化,也包括了实践技能、专业涵养等其他综合素质。
社会各界虽然对金融素养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但截止目前各界专家、学者尚未对金融素养的精准定义达成共识。为此,美国学者Sandra·Huston(2010)特地做了一项研究,他对1996-2008 年间出版的71 篇关于金融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72%的文献没有对金融素养的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仅13%的文献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且给出定义的研究中,学者对金融素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金融素养通常有两个维度的理解:知识(金融知识储备)和能力(金融知识应用)(Huston,2010)。在现有关于金融素养定义的文献中,有的单从知识维度来描述金融素养,有的单从金融技能,即主体参与金融市场的能力水平来定义金融素养,也有学者将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描述金融素养。随着金融素养研究的发展,各界学者开始从更多角度来描述金融素养,比如,目的、心理因素等。
在金融素养研究初期,学者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对其内涵的界定上是强调知识层面还是突出能力层面,还是两者均兼具。但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素养的内涵界定除了考虑知识、能力,还加入了意识、目的等非认知层面的因素,整体的发展趋势是更具丰富性与立体化。
本文通过对以上定义的对比分析,及其涉及领域的梳理,对金融素养给出如下的定义:
金融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和拥有的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金融行为——即作出有效的金融决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其一生的金融福祉[1]。
二、内涵架构与评价指标
关于此定义,有如下三点说明[2]:
第一,本文对金融素养的定义就其内涵可具体分为金融知识、金融能力、金融意识三方面。其中金融知识是金融能力与金融意识的基础,一般由客观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评估;金融能力可通过主体参与金融市场的能力水平来界定,因此可用具体的金融行为评估;而金融意识,是主体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储备金融知识,提升金融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的非认知层面的因素,具体可由“目的”与“理念”两个维度来具体评估。
第二,金融决策是金融行为的具体体现,根据对金融资源,其中“钱”——流动性,是最核心的金融资源的使用和安排情况可具体划分为用钱的金融行为和决策(即消费)、挣钱的行为和决策、投钱的行为和决策(即投资)、保钱的行为和决策(即对风险的应对、管控)、融钱的行为和决策(即融资)五个维度。
第三,金融素养内部金融知识、金融能力以及金融意识存在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外部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金融素养的水平影响着金融行为;反过来,金融行为又影响着金融素养的水平[3]。金融素养的内涵架构图如图1。
图1 金融素养内涵架构图
综上,在金融素养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架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究金融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能力、金融意识以及据此所实现的金融福祉。如图2 所示。
图2 金融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