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鞍华电影的空间意识与身份焦虑

2021-08-20曹磊

剧影月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许鞍华身份空间

■曹磊

许鞍华

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庞大体系中灿烂的一部分,无数佳作更是成为电影史上的传奇,加之其电影娱乐化和产业化程度曾一度赶超内地,香港地区电影也一直成为国内外电影研究的重地。伴随着香港导演“北上”热潮,纯粹“香港制造”的电影越来越缺乏代表作,但香港电影的辉煌不容否认,曾经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更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领军人物和独树一帜的女性导演,许鞍华受到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青睐,以导演本人和其作品为切入点的香港电影史研究、文化内涵研究、女性导演与女性主义研究等学术成果不计其数,似乎这也已经成为许鞍华及其作品研究的规律,而探讨影像空间所呈现出的空间意识与身份问题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拟从空间角度入手,分析许鞍华导演影片所体现出空间意识以及空间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一、许鞍华及其影片创作背景

作为曾经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和当今香港影坛的中坚力量,女导演许鞍华令人起敬。在香港电影重商业利益轻艺术价值、重大众娱乐轻个人表述的大环境下,许鞍华的创作坚持个人表述和商业利益二者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类型多变、人文气息浓郁、历史感深沉、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许鞍华的电影因此而在香港影坛三十年来独树一帜。作为华语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往往淡化了自己所具有的细腻委婉等女性特征,她与其他女性导演着重表达爱情至上的传统创作风格不同,其影片并不聚焦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1947 年5 月23 日,许鞍华出生于东北辽宁鞍山,成长于澳门,幼年在澳门求学并在香港大学读文学专业,后又在伦敦电影学院获得电影理论硕士学位。回到香港,她先后担任著名导演胡金铨的助手,并从事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工作。早期读书和实践的经验对许鞍华帮助极大,新闻工作不仅帮她积累了拍摄经验,同时也造就了她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和对人生深沉的思考,这也使得许鞍华的电影或多或少都带有独有的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除了个人的经历,特殊的家庭也给许鞍华打下了特殊的记忆烙印,许鞍华的祖父母曾是忠诚的国民党军官,一心救祖国于危难之中;又是知识分子,是传统观念的守护者和捍卫者,从小教导许鞍华恪守传统、忠贞报国,经典的唐诗宋词充斥在许鞍华的童年中,“我早期对中国文化、中国山川风貌的理解都是在古诗词里”。而许鞍华的父亲继承了祖辈的事业,是一名国民党的文员,但母亲却是日本人,这让许鞍华对家庭有着分裂般的认知,这也解释了许鞍华的电影为何一直在讨论身份和故乡的问题。

除家庭之外,许鞍华一路成长受到的教育也体现在他的影像之中,祖辈的传统中式教育、父亲让女儿接受的西式教育、修女学校里中文变成第二语言的宗教式教育,国外留学的经历等等,铸就了许鞍华认知上的杂糅与矛盾,她本人也承认:“每当我的语言背景成为问题时,我就会感到愧悔。我的中文从来无法像我希望的那么好,但是当我以英文书写时,我仍会感觉那似乎不是我的语言。”而这一切的经历也铸就了许鞍华想要以电影——这一无国界的语言来表达交流欲望的冲动,“我选择电影在于它是门不单凭借语言的艺术,这会是我最好的中介。”

二、影像中的空间建构

电影的空间不仅在影像中作为叙事的载体承担背景作用,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城镇-城市的空间过渡与展现也成为电影分析的重要视角。电影史上无数导演都将摄影机对准自己所见、所生活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影像展示的空间也是导演意志的化身,甚至对个别导演来说,空间的展现业已形成了代表其影像气质的标志,如小津安二郎眼中处在转型期的东京、张艺谋所见的荒芜贫瘠的山坳坳、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疏离的意大利。电影的空间不仅体现着空间的生活景象,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文化观念和对空间的理解。在许鞍华的电影中,空间是怎样被建构的?建构的影像空间又体现出何种文化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站在影片分析的基础上。

在电视台做编导的经历,让许鞍华接触到了许多生活在大众视线之外的边缘群体,长期的接触,使她在创作电影时候也表现出这种接触兴趣的延续,“我自己和家人都是属于边缘群体……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是我的兴趣,也是天性”,因此,在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主角往往是被城市、社会所遗忘的个体。

纵观许鞍华的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片中的人物大多数是边缘的群体,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与人物本身的命运也纠缠、交织,一定程度上,边缘化的空间形成了隐形的牢笼,成为叙事背景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物的焦虑。

《女人,四十》拍摄于1995 年,是一部励志而又温情的中年题材电影,影片中种种日常生活细节描写独到而传神,真实、准确地再现了年过四十的香港妇女如何应对家庭和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以及如何处理安排与老人、家庭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其中充满着对中年生活和家长里短的戏谑、调侃。电影的主人公阿娥是个年近40 的中年妇女,上有公婆需要侍奉,下有正在上学的儿子,自己还要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去职场打拼,描绘的是一幅普遍性的中国中年女性的生活图景。而这部电影并没有像常见的影视作品一样,单纯地在职场中制造工作产生的冲突、在家庭中放大婆媳矛盾,而是将人物与空间融为一体,生存的空间既展现出背景面貌,也具有深刻的影像文化内涵。

《女人,四十》

电影中多处通过构图和空间结合产生文化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对阿娥一家住所的展现。影片中阿娥家的第一个镜头,是阿炳在在一个小小的窗户中,紧接着是被挤在窄小的门中生火做饭的阿娥。香港本就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市民的生存空间是十分狭小的,这一点在多数的香港电影中都能够发现,而阿娥家也一样,虽然是有着天顶的三层小楼,但也是十分拥挤和紧凑,仅仅能容纳一家五口人生活。在电影中,许鞍华为了展现出生活的窘迫和中年危机的压抑,多次使用封闭空间与封闭式构图,将空间的压抑感与人的压抑精神相同构。电影中阿娥要过40岁的生日,而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是阿娥和婆婆阿英,甚至男人们回家之后还要“寿星”阿娥给换拖鞋,二人在厨房门做饭的场景,许鞍华多次隔着窗户的栅栏拍摄,屋内的阿娥宛如置身铁栏栅内,被困于这个家庭之中。

一部电影并不足以成为导演的风格,相似的构图形式同样出现在《半生缘》《天水围的日与夜》《客途秋恨》《桃姐》等多部影片中。封闭的空间、狭小如囚笼的室内,不仅体现着许鞍华的个人影像风格,也折射出她潜意识里人常在困境之中的的观念,这种观念通过工影像空间的构建体现在电影的视觉层面,更重要的是,这成为了许鞍华电影独有的文化内涵。

《桃姐》

《半生缘》

三、空间意识与身份焦虑的缝合

对许鞍华电影空间研究的重要原因,是分析影像塑造的空间中体现出的文化观念,而身份认知也是香港电影所隐含的重要文化观念之一,这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尤为明显。

香港回归后,由于长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差异,虽然香港同胞的身份得到正名,但在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上一直存在一定的焦虑,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书写着这种身份焦虑,对许鞍华而言,过往的家庭、教育、游历的生活经历,必然让国族问题成为她关注的重点,在她的电影中,每个人物似乎都是她的精神缩影——从未停止过的颠沛流离、始终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以及贯穿始终的对家的渴望。

在许鞍华的电影中,空间的构建与身份焦虑的缝合相伴而生,对家的渴望便是身份认知焦虑的最直接体现,“到底何处是我家?”这样的问题在许鞍华的电影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几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自我怀疑阶段,这一阶段的影片更多地透露出身份认知的焦虑感;第二阶段是寻找阶段,在香港回归祖国一段时间之后,香港人如同刚刚归家的游子,面对陌生又熟悉的环境,尚在适应时期,并尝试积极寻找有关家的回忆;第三阶段,是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身份认知与历史记忆。这三个阶段在许鞍华电影中也呈现出逐步的过渡。

首先,家在许鞍华早期电影中是飘渺的、遥远的,自我更是飘忽不定、游荡无根的。正如赛义德所言:“流亡令人不可思议地使你不得不想到它,但经历起来又是十分可怕的。”在香港回归之前,许鞍华的电影就在中西文化之间游荡,如《撞到正》用人鬼一身、阴阳矛盾暗来指涉香港人矛盾的身份体;《书剑恩仇录》用默认的方式顺应了清朝接替明朝的统治;《倾城之恋》同样关注香港人究竟是谁的核心问题。这一阶段,许鞍华的电影中,空间呈现更显杂糅,没有明确的地域指向,甚至没有明确的生活在确定空间中的人物,这是历史问题给这一代香港人带来的质疑与困惑,在电影中得以体现。

其次,寻找家、寻找自我是香港回归后至21 世纪初许鞍华电影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时期,电影中的人物开始执着于寻求家的方向,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电影有了明确的家的概念,人物也有了坚定的寻找家在哪、我是谁的目标和动力,如《黄金时代》从始至终寻找“祖父园子”的萧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辗转上海和东北的叶如棠;《桃姐》中与桃姐相依为命的罗杰,他们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属于自己的家。

最后,“何处是我家”、“我是谁”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许鞍华在2017 年的《明月几时有》中尝试回答了贯穿她影视生涯的两个重要问题。电影中的方姑、刘黑仔、李锦荣、方母,都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抗击外敌侵略,天南海北、黄发垂髫都被一个信念统一起来,那就是维护共同生存的家,而影片的拍摄地又是战火硝烟中的香港,更是暗含了香港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是香港人的家,香港儿女即是中华儿女的核心观念,在影片结尾处,无缝转场将刘黑仔消失在海平面与灯火阑珊的维多利亚港链接,诉说着对家的历史延续和自我身份的确认。

结语

许鞍华电影对于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国族想象的探索,无时不刻的散落在其电影的空间建构中,诚然与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但她个人的经历也正是香港地区的历史经历,更是一代人的回忆,她的影片传递出香港人困惑与焦虑,并在某种程度上,尝试通过电影空间的构建去寻找问题并回答问题。总体而言,许鞍华的电影作品以及其三个阶段,为我们展现了香港的历史空间和香港同胞的焦虑,同时,其极富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像,也将影片背后的文化观念与视听糅合,这也是许鞍华作为一名香港女性导演在华语影坛中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许鞍华身份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跟踪导练(三)(5)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许鞍华:安静的电影有力量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