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涂鸦到起点临摹

2021-08-19单星芸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临摹涂鸦实践策略

单星芸

【摘   要】起点临摹是指表达主体在技能提升、审美表现等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临摹为方法进行美术表达的行为,是儿童规范性绘画的起点。教师应从儿童审美眼界的拓寬、表现方式的整合以及艺术形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开展儿童在美术转型期的教学,由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儿童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涂鸦;临摹;美术转型期;实践策略

儿童涂鸦是儿童对世界直观感受的自然反应,是未经雕琢的质朴图像,它表现了儿童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艺术感悟。这一理解和感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起点临摹是指表达主体在技能提升、审美表现等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临摹为方法进行美术表达的行为,是儿童规范性绘画的起点。同时,起点临摹也是儿童初步探索美术技法,建构美术思维的方法,对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以及个性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年级是儿童从信手涂鸦绘画到有技术地进行绘画的转型期。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用“材料、工具、技术、赏析”等元素,大胆地进行再创造,帮助儿童拓宽审美眼界,整合表现方式,创新艺术形式,由此充分发挥转型期的作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一、拓宽审美眼界,活化图像识读能力

美术欣赏应贯穿于美术活动之中,如果眼睛的观赏水平能跟上儿童的涂鸦水平,那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其脑海中对于视觉图像的记忆,会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得到自然的释放。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带领学生欣赏美术,拓宽审美眼界,随时随地进行图像识读活动。

博物馆是美术教育的圣地,儿童在博物馆能够与大师的作品面对面,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然而,受时空的限制,博物馆学习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借用网络、多媒体等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美术机构官方网站收集、学习相关内容,也可以用微课等网络资源进行基础教学,让儿童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美术学习。教师还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让学生接触名家名师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增强对视觉图像的识读能力。除了欣赏,学生也可以成为绘画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可以转载和分享优秀的绘画图片和绘画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优秀的作品得以流通。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整合表现方式,激发美术表现能力

不同的表现方式能够表达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应整合多种表现方式,使之与学生的基础绘画结合,由此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艺术表现中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一)综合运用材料,丰富美术表现力

儿童在形象涂鸦期时,一般会采用水彩笔、油画棒等传统绘画材料,其基本任务就是对线条、形状、色彩进行描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绘画活动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形”的描绘,还会探索综合材料的运用,使造型活动更具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并带领学生抓住这些材料的特性,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从而赋予眼前的形象更为丰富的内容,获得对表现对象新的感受。

例如在作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画面描绘,然后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件,如纽扣、羽毛、树叶等,在画面上进行一些粘贴活动(如图1)。在运用新材料的创作中,学生拓展了对事物原有功能的认知,丰富了对美术表现力的认识。

(二)丰富观察经验,深化创作感受

美术学科具有视觉性。学生通过“看”的活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物件的形状、色彩,感受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和造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随意的“看”转变为有艺术目的的“看”,让学生享受艺术发生的过程,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人》一课,首先,学生从游戏“你说我猜”开始,通过对交警、姚明以及圣诞老人形象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明白了描绘人物基本特征的方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绘本《我妈妈》,将绘本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不同于往常的方式认识身边最熟悉的人。在之后的创作中,学生不再仅仅停留于对人物的外形的描绘,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由此,学生更加享受绘画过程,其画作的内涵也更丰富。

(三)关注加工过程,突出意象特点

客观物象在经过头脑的加工与转换后,能够产生许多富有情趣的变化,此后表现出的画面也会呈现出“似”与“不似”的意象之美。三年级的绘画不强调写实绘画所具备的技术性,但应关注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让儿童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鸟的纹样》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了《鸟和家禽》后已经明晰了鸟的造型,能够对它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对鸟的纹样以及色彩的把控也更成熟。因此,教师在示范时,不仅为学生画出了一幅范画,还对真实的鸟的造型进行了调整(如图2),使其特色更加突出。学生由此进一步明确创作需求,内化表现方法,从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意象。

三、创新艺术形式,提升摹画实践能力

一、二年级的学生的美术学习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式的表达,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以象征性的写实为主。在三年级的起点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独特的表现力,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选择范本,创新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学生观察、临摹。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尊重和鼓励,让学生的作品更为生动、鲜活、形象。

(一)“一摹一样”,由直觉思维转向技能提升

绘画艺术的发展从未离开过对前人作品的臨摹。在观察、构思到动手构图的过程中,绘画者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一摹一样”是指学生在对照范本进行临摹的时候,学会用构图、表现的方法,让自己的画面尽可能达到和范本一样的状态。

例如三年级的人物画临摹教学,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写实的人物画。因此,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范例的临摹方面,让学生先对照人物照片,分析范画并说说作者是如何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各部分的特征的。之后,教师再对有难度的部分进行示范。学生在观察、临画的过程中初步学习了运笔的方法以及表现人物基本特征的方法。在临摹画作时,学生不再凭直觉作画,而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表现绘画技法,由此,其绘画技能进一步提升。

(二)“一摹多样”,由定式思维转向创意表达

临摹的目的是为了习得范本中的表现模式。因此,临摹并不追求与表现对象的完全一样。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与创新,自主地获得知识时,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被充分激活。在临摹范作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视觉感知和表现方式,他们画的是自己对范作的独特感受。此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对范本的主动选择与吸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服饰》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先搜集各类艺术设计师的服装设计稿。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师设计的服装元素进行分析、讨论、归类,借助已有的手稿线条形式,将大师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再创造,得到了一张张“时尚大片”(如图3)。这些作品师从他人却烙上了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多摹多样”,由开放思维转向多元融合

学生既是理论认识的主体,也是思维发展的主体,创意临摹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达到师从前人而超越前人的效果。然而,美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临摹时融合摄影、泥塑甚至是音乐及文学等的表现技巧,不仅能够继承前人绘画作品的精髓,还能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

例如在学习了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渐变的形》一课后,学生在家模仿书本中苹果被虫子逐步吃掉的范图,并用手机拍出苹果被逐步吃掉而呈现出的变形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创造的乐趣,用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段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综上所述,从儿童涂鸦到起点临摹,是儿童与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在临摹、思考、创造、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223005)

猜你喜欢

临摹涂鸦实践策略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