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2021-08-19王微微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王微微

【摘   要】思维是阅读的核心与主体,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读前启思——创设语境,激活思维;读中促思——聚焦语篇,深化思维;读后拓思——提炼语篇,拓展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独立阅读和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思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引导学生辨析、概括文本信息。学生逐渐学会分析、推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正确判断、理性表达。

PEP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 Part B Read and write围绕话题feelings,以Robin和ant为主角,呈现了他们在遇到危险时相互帮忙、善待彼此的故事。本文以这节区域阅读教学研讨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读前启思——创设语境,激活思维

“读前环节是学习语篇前的准备阶段,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头脑中与语篇相关的已有知识,为学生充分获取和输出文本信息、建构知识和提高能力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围绕故事内容设计读前活动,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歌曲热身,导入话题

本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歌曲Feelings的视频,并与学生一起歌唱,歌词的主要句型为“I feel...when I...”。欢快的节奏和有趣的歌词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与情绪相关的词汇,也激活了学生的原有旧知和新的表达欲,还引出了本课的话题——feelings。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歌曲中提到的关于情绪的词汇,并借助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更多的关于feeling的词汇。该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语篇入境,梳理旧知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Robin是否也有这些feelings,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活动中,教师先模仿本课核心人物Robin的语气,使用句型“I feel...when...”来示范猜测Robin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猜测。学生带着猜测再观看教师创设的“Robins feeling moments”的短片来获取信息。此短片是由教师围绕话题feelings,将之前教材中发生在Robin身上的事情和它所表现出的情绪词汇巧妙整合,并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创编而成的。欣赏完后,学生再次回忆,并用固定句型来分享Robin的情绪故事(如图1)。(短片的语音内容为:Hi, Im Robin. I also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Here are my feeling moments. I feel so excited when I have GPS. I feel happy when I sing nice songs. But I feel really afraid when I see water. I feel worried when my friend Wu Yifan cant run fast. Poor Yifan! When he doesnt finish homework, I feel quite angry. When Grandpa is ill, I feel very sad.)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滚动复习旧知,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为阅读文本故事奠定了扎实的词汇与句型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发展了想象、思辨和推理能力。

二、读中促思——聚焦语篇,深化思维

读中环节是学生学习语篇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语篇内在逻辑主线,理清文本脉络,理解语篇内容和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有效渗透阅读方法、技巧与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篇内涵,深度解读与分析文本,并结合实际学情对语篇进行比较、判断和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发展。

(一)巧用封面,开启阅读

故事的封面是故事的眼睛,或蕴含了情节,或设置了悬念,或呈现了主人公形象。读故事需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常被称为“故事眼”。本节课的故事眼就是封面的插图。事实上,阅读能力不仅是指阅读文字的能力,还包括读图的能力。

本環节,教师呈现故事封面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延用热身环节的句型“I feel... when...”继续讨论Robin的心情。这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曾经读过的与Robin有关的情绪故事,也开启了本节课关于Robin的新故事的学习。接着,学生借助自身原有的阅读习惯,从图片中轻松了解到故事的标题和核心角色。

(二)问题引领,深入阅读

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教师的问题应有目的性和层次性,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并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清楚故事的标题和核心角色后,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故事时还要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故事,初步感知故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此时他们对事件的描述并不是很精简。因次,教师通过提示词“help”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建议学生再次阅读故事。之后,学生可以理解并概括出:Robin helps the ant和the ants help Robin(如图2)。由此生成的阅读分享单也为学生进行后续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接着,教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基于故事情节,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将故事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段1(如图3)并思考:What is Robin going to do? How does the ant feel? 之后,教师又追问学生:What does the ant say? 针对文段2(如图4),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Why does Robin need help? Who helps Robin?”来阅读感知故事。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进一步追问:How does Robin feel? How do the ants help Robin?

精细的文本处理帮助学生获取了信息,并且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在思维推进中感知故事中出现的“How”,逐步推出并理解Ant从“afraid”到“happy”的情绪变化,体会Robin从“worried”到“happy”的过程,进而理解故事的主题——be nice to others。可见,教师在帮助学生检查对故事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用提问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思维品质同步发展。

(三)角色扮演,感悟语言

精读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验Robin与Ant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代入体验将学生巧妙地带入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动作、表情及角色情感,推动其对语篇的深层理解,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助力其养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思维习惯。同时,这种活动也给学生训练本课时要求的朗读技巧“不完全爆破”发音方式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帮助他们更高效地突破本课的两个语言难点:stuck in the mud,pull Robin out of the mud。

三、读后拓思——提炼语篇,拓展思维

读后环节是检测学生语篇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语篇情节,依据故事发展脉络提炼语篇内容,依照教材语境准确输出文本语言,促使学生在内化语篇语言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巧用教材,盘活语用

本课教材中的练习为Read and number,fill in the blanks and retell the story。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结合本堂课的语用特点对教材练习做了适当的调整。故事精读完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通过本堂课的板书来口头回顾故事,再填空完成故事缩写(如图5),最后学生阅读缩写后的小语段,进行图文搭配。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也有利于最大化地实现教材自身的价值。

(二)复述故事,提升语用

“复述是创造性地再现已知语言材料的一种手段,也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本堂课,教师通过课堂逐步生成的板书,在读后环节,先引领学生结合板书的图文提示复述故事,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故事脉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完成上述两个活动后,教师再立足教材文本,科学合理地设计了两个不同梯度的复述模板,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凸显语用的拓展与升华。

(三)朗读指导,注重感悟

《课程标准》在二级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正确朗读故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故事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环节中,教师先利用音像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听来感受故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语音提示,渗透“不完全爆破”朗读的技巧。为了让学生无顾虑地畅读,教师取消了跟读录音的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由地读、反复地读、愉悦地读,边读边思,以读促思。

(四)主题阅读,放眼课外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今天的阅读学习来逐步掌握并积累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加强语言知识,以便今后更好地阅读其他文章。”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若能将归纳和总结教材内容的方法延用至课外知识,提炼课外阅读素材的语言知识,则更容易实现课内外语言知识、方法技能的融会贯通。

本节课,教师借机拓展同一主题绘本故事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故事,模仿本课故事的阅读分享单,完成自己的阅读分享单后进行小组交流。主题阅读让阅读不但在课内开展,更延伸到课外,让拓展形式由口头输出过渡到书面输出,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输出,为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的养成搭建平台。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读写能力、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

总体而言,阅读课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平台。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教材,挖掘教学资源,以多种思维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读前启思,读中促思,读后拓思,有效发挥阅读课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则航,王蔷.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9(11):1-7.

[2]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6):73-79.

[3]过晴瑶.基于主题的小学英语课内外资源相结合的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8):42-48.

[4]杭燕楠.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7):32-37.

[5]罗益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5):10-17.

[6]文朝晖.在阅读课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7):8-13.

[7]張国英.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5):35-41.

[8]张泰刚.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6(4):17-21.

[9]周敏.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8):35-41.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   325024)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