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材中跨学科知识的谬误与教学建议

2021-08-19王龙龙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5期

【摘要】再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失误,英语教材也不例外。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是教材失误的“高发区”。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绝不能对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谬误听之任之,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承科学探索的精神,在对英语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谬误加以甄别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失误内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素材,进而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目标。

【关键词】冀教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王龙龙,天水市麦积区正阳初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统编初中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融入现状及教学对策——以冀教版教材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93)的研究成果。

一、冀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谬误例析

1.教材简介。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由田贵森和Jim Parsons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课文内容围绕单元话题、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材主要聚焦两位中国学生(李明和王梅),和两位加拿大学生(Danny 和Jenny)的学校以及家庭生活。七年级下册Unit 1 “A Trip to the Silk Road”,Danny 和Jenny 来到了中国,和李明、王梅一道沿古丝绸之路且游且学。Unit 2 “It's Show Time”,虽然Danny, Jenny,李明和王梅结束了丝路之旅,但是他们通过Project,e-chatter和blog等形式来总结和呈现他们游学的收获与感想。从总体上来说,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原则。但因为其内容的跨学科性,教材中难免存在着与中国历史知识不匹配的现状。在此笔者将从文明的交流互鉴性、历史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方面与各位同仁进行商榷,旨在准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坚定民族自信。

2.谬误内容例析。(1)文明的交流互鉴性:丝绸之路是否全在中国。Lesson 1: A Trip to China中,Jenny告诉父母自己这个月正在学习丝绸之路(摘自教材课文内容,下同),并且要随老师去中国沿丝绸之路游学。关于丝绸之路的位置,Jenny的父亲Mr. Smith是这么说的“The Silk Road? That's in China!”。很明显,That指代上句中的The Silk Road。在Lesson 2: Meet You in Beijing,李明给Jenny的邮件中写到“The Silk Road is about 6500 kilometers long! But we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ee it all. We can only see part of it. We'll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along the way.”。李明的这一段叙述也很容易让Jenny产生“The Silk Road is in China.”的联想。但是事实究竟如何?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配套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配有“丝绸之路线路图”,从线路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是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此“The Silk Road is in China”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ina”。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获生机与活力。杜德斌预测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战略风险。这些风险障碍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沿线国家政府的认可和人民的内心认同。如果沿線的国家和人民真的认为“The Silk Road is in China”,他们势必会将“一带一路”视为来自中国的舶来品,内心的认同度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指出“The Silk Road is in China”的谬误之所在。

(2)历史的严谨性:北京八达岭的长城是否超过2000年。李明、王梅、Danny和Jenny在结束西安、兰州和敦煌之旅之后,回到了北京。Lesson 6: Jenny's Diary是Jenny在离开北京回国前一晚所写的一篇日记。Jenny在日记中写道当天下午他们去看了京剧。前一天下午去了长城,晚上参观了鸟巢。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Jenny他们游览的应该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课文中写到“It's about 6300 kilometers long and over 2000 years old”。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已民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因此人们一般谈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全长6000多千米,而且根据wikipedia和百度百科,明长城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 km,这与课文中“It's about 6300 kilometers long ”吻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句子的“It”值得就是明长城,而且上文已经论证过Jenny他们游览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那么明长城是否超过了2000年?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超过2000年历史的应该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修筑的早期长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一课中,有对明长城有专门的介绍,而且与教材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的长城。这些资料对辨析“It's about 6300 kilometers long and over 2000 years old”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语言的准确性:忽必烈是否可以被称为KING。Lesson 8: Marco Polo and the Silk Road一课介绍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和他的丝路故事。课文中提到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北京(时称大都),并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17年。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中呈现的相关史料,我们不难推测文中的King就是忽必烈。但那是的忽必烈能否被称为King?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相关内容,忽必烈在1260年三月宣布即皇帝位,五月便宣布建元“中统”,遵用中原正统王朝以年号纪年;其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命,显而易见。忽必烈发布的继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中,自称为“朕”,称他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另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King的释义为“the male ruler of an independent state that has a royal family君主;国王”,King对应的词为Kingdom。Emperor的释义为“the ruler of an empire皇帝”,其对应词为Empire。综上所述,自从1260年忽必烈继位,他应该被称为 “皇帝(emperor)”,而不是“国王(king)”。所以根据相应历史知识,冀教版七年级下册Lesson 8: Marco Polo and the Silk Road中 “In 1275, Marco Polo travelled to Beijing. He met the king and worked for him for 17 years.”一句应改为“In 1275, Marco Polo travelled to Beijing. He met the emperor and worked for him for 17 years.”。

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三处中国历史知识谬误内容教学建议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英语教材中中国历史知识谬误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学生将来和外国友人交流时也许会传递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错误信息。所以一线教师必须本着科学探究的精神对教材中有待商榷的中国历史内容进行仔细地甄别和探究,因为教材只是众多课程资源的一种。但是一线教师仅是知道或者提出英语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内容谬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挖掘教材失误内容的教学价值。笔者现以上文探究的冀教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处中国历史内容谬误为例,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Lesson 1: A Trip to China,Jenny的父亲Mr. Smith说道 “The Silk Road? That's in China!”。上文已经论证过,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ina.”。但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教材表述的不准确性,而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Lesson 6: Jenny's Diary中,Jenny等人在北京游览了长城,上文已经指出他们游览的应该是北京八达岭的明长城,其建筑年代远没有两千年,所以课文中“It's about 6300 kilometers long and over 2000 years old.”中 “over 2000 years old”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冊中关于长城的相关课文、图片以及地图,并且配合预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一课,尤其是与之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内容,因为该课的地图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的长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Lesson 8: Marco Polo and the Silk Road 介绍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Marco Polo曾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面见当时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并担任了元朝的官职。上文已经指出Marco Polo见到的元朝最高统治者为元世祖忽必烈,彼时(1275年)忽必烈应该被称为“皇帝(emperor)”,而不是“国王(king)”。所以课文中“In 1275, Marco Polo travelled to Beijing. He met the king and worked for him for 17 years.”,应该将king替换为emperor。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来挖掘这部分的教学价值时,一方面应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课文和读图,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单词的英汉释义。

三、结语

毫无疑问,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尽善尽美,尤其在跨学科内容方面。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决不能对教材失误内容听之任之,而应该在对教材失误内容仔细甄别和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蕊.“中国英语”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