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从精准学案设计开始
2021-08-19王雷
摘 要:“分层走班”是当下基于教育均衡和有效教学双重思考下的教学新模式,需要研究的教学因素很多。其中,分层学案的合理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文章以《平面镜》一节为例,探讨了初中物理分层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相应的能级差异,让分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走班;分层学案;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7-0032-5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被多地广泛推广,甚至部分地区以行政指令强势推进,“分层走班”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基于教育均衡和有效教学的双重思考。众所周知,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大,分化现象趋于明显。结合我校多年来“培优补差”和近两年“分层走班”的实践,我们将学生分为A层学困生、B层中等生、C层学优生三个层次进行分层实施。实践表明,分层教学的重要起点是分层学案的设计,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决定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本文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平面镜》一节为例谈谈初中物理分层学案的设计。
1 学什么——分层学案的目标定位
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一个老师备课时必须首要思考的环节。为此,根据不同的学情,学习目标的定位显然就不一样。根据我校的实情,我们对3类学生给出的教学目标定位亦分为3个层级。
以《平面镜》一节为例,我们的分层学习目标如下:
A层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点评:A层采用“个体定标”。即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发展目标。通过教师耐心讲解、学生模仿、套用等手段,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获得进步,不至于过早地被“大部队”甩开。
B层
1.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总结探究的方法。
点评:B层的总体要求是“基础达标”。要求B层学生必须能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内容学习,学业定位是实现全面合格,并在合格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
C层
1.自主、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3.总结平面镜成像探究过程的物理方法。
点评:C层的目标是“达标培优”。要求C层学生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努力培优,重点是查漏补缺,实现全科优秀,以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厘清差异学习目标从根本上界定了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的总体要求。不难看出,3类学生的学习目标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层级性。本节课教学中,A层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验、观察,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保护兴趣;B层则强调通过体验,理解知识并能初步地学以致用;C层则强调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总结方法。
2 怎么学——分层学案的内容设计
2.1 自主先学
鉴于物理的学科特点,自主先学的设计就必须具有学科特色,绝不能简单布置。因为绝大部分物理知识的习得必须依赖实验观察和活动体验,没有了这一环节也就失去了物理味道。为此,物理课堂的前置先学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家中可进行实验操作的情况下,精心设计前置学习方案,以学生获得亲身经历的感悟为目标,研制符合物理学科特色的自主先学内容。
平面镜是学生天天接触的生活用品。本课的前置学习设计如下:
A层
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子中像的特点,请提出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猜想:
1.像的位置在平面镜 (上/前/后);
2.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3.像到平面鏡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B层
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子中像的特点,请提出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猜想:
1.像的位置在平面镜 ;
2.像和物的大小 ;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C层
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 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子中像的特点,请提出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猜想;
2. 晚上到自家汽车上,请父母打开车内灯,观察所看到的现象。思考“夜间行车时车内开灯”会出现什么安全隐患?
点评:物理的先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动起来”的基础上,把习得的感悟和困惑带入课堂,这样的课堂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对于分层教学而言,因学情不同,要求不同,其针对性和切入点需因层而异。在分层教学的先学要求上,通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得出以下做法:
A层——充分激趣,鼓励动手。A层学生的习惯差,自觉性不足,注意力不持久,需要通过能引起兴趣的简单实验入手,促进学生主动发现和体验,并通过有序细致的学案引导,帮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为课堂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B层——巧设情境,有效激疑。针对B层学生的先学任务既不能肤浅,亦不能过深,否则会适得其反。过于肤浅,不能引起兴趣或疑问;过难,学生会摸不着头脑。先学的学案在A层的基础上适当开放,让学生能有目的地去做、去学。
C层——问题引领,启发思考。对于C层学优生,最适宜的做法就是给出一个具体的生活原型情境,直接指向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问题的本质,带着可探究的思考进入课堂。
2.2 合作助学
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课堂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助学。课堂环节一般包括:组内交流自主先学成果后全班汇报—形成共性问题后提交集体讨论—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和步骤并形成结论—展示交流。因此,切实可行的分层学案就要抓住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
《平面镜》一课的分层实施如下:
A层
活动一:交流先学体验,讨论你的猜想。
活动二: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5分钟左右)。
提供的实验器材:方格纸、两个相同的棋子、茶色玻璃、直尺等。
1.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我们看到它的像在平面镜 (上/前/后)。
(3)把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平面镜后并移动,当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B与A的像
(重合/始终无法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此时B所在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这是一种 (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方法。
(4)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描下棋子A和B所在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发现连线与镜面是 (垂直/平行)的;然后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 (棋子A/棋子B)到镜子的距离与 (棋子A/棋子B)到镜子的距离。
(5)把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白卡片上 (能/不能)出现棋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实/虚)像。
2.学生示范。
3.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4.总结交流
活动一:组内交流先学内容,提出你的发现和困惑。
活动二: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0分钟左右)。
请同学们尝试选用合适的器材,合作探究。
1.设计实验方案。
(1)可选用的器材:平面镜、透明平板玻璃、茶色平板玻璃、支架(用来固定平面镜或平板玻璃)、棋子、光屏、白纸、方格纸、三角板等。
①你选择的器材有哪些?
②你选择的理由?
(2)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表格,进行实验探究,记录相关现象和数据。
3. 归纳总结,交流经验。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
(2)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
点评: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有效引导学生的合作助学。学案对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教學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更是实现分层教学成功的关键。
A层小步慢走。对A类学生的教学要求以课标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为教学内容,不求整体进度,不拔高教学要求,以实际学情定教学任务,甚至具体到一人一案。根本目的是保护学生自尊,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B层夯基渐进。在教学安排上,对B层学生的教学以强化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多训练、少挖掘,多重复、少拓展,从而达到夯实基础的目标。为寻求个体的渐进式发展,在成绩稳定提升的基础上,可使其中部分学生升级到C层级,以此实现“夯基渐进”的目标。
C层梯级提升。即使都是所谓的“优生”,学情也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在教学策略层面仅追求“精英教育”。为此,需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思路,拓展学习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达到培优目的。
从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来看,3个层次的层级梯度需要有一定的差异。A层尽量不设置障碍,给出明确的器材和学习任务,以示范、模仿和重复为主线,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完整的探究过程;B层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小组互助中摸索探究思路,关键性的知识点不提供可选项以适当增加思维的深度;C层则是完全开放,通过导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形成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采用的物理方法。
3 学得怎么样——课堂反馈的分层设计
课堂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收关环节,对于分层教学而言,反馈所选习题的针对性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课的分层设计如下:
A层(10分钟)
1.在湖面上空5 m处有一只小鸟,则小鸟在湖中的像离小鸟的距离是( )
A.5 m B.7 m
C.10 m D.14 m
2. 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中用 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
(2)实验时,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将另一个
(选填“比A大”“比A小”或“与A相同”)的棋子B放到平面镜后并移动它, 使它与棋子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 相等。
(3)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用 分别测出 的距离,说明两棋子到镜面的 相等。
(4)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用木板緊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6)图乙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棋子A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 。
B层(5分钟)
1.决定平面镜像大小的因素是( )
A.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
B.物体与平面镜的夹角
C.镜面的大小
D.物体的大小
2.如图2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
3.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4.如图3所示,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 m。小明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则他应坐在镜前 m 处。
C层(5分钟左右)
1.图4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
蜡烛和D蜡烛。若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该蜡烛,都无法与D蜡烛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也可选择桌上的器材做一做)
2.想想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怎样安装的?请作图说明这样安装的道理。
点评:从当堂反馈的设计来看,三个层次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A层针对本课设计了一道完整的实验题,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经历了师生讨论方案、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合作实验并归纳得出结论,再到反馈时通过习题再现实验过程,通过一系列貌似重复的过程进行反复强化,达成基础性的学习目标;B层则重视知识的应用,选题切口较小、较细,目的是分解知识的难度,通过小题训练达到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体系;C层选题虽少,但更强调思维的碰撞,把知识应用渗透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旨在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问题中提炼物理问题,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综上所述,分层学案设计是实现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层学案关键在于针对学情进行有效设计,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成才是研制分层学案的基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王雷.“蓝色计划”再出发——基于“分层走班”的教学策略研究[J].南通教育研究,2017(04):7-9.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