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系膜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2021-08-19陈妹琼李淑英
陈妹琼 李淑英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15岁,因“间断腹痛1个月”入院。患者自2017年9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侧腹部为重,呈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外院全腹CT平扫+增强示:沿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走行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其内夹杂较多血管影,考虑良性脉管源性占位,血管淋巴管瘤可能。予对症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于2017年10月17日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结肠及系膜未见肿物,中段小肠系膜可见一大小约30 cm×20 cm×3 cm饼状多发结节融合肿物,无浸润,局部肠壁水肿。遂行小肠系膜肿物切除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送检小肠肠管长60 cm,肠管直径1.5~2 cm,小肠系膜处见一肿块(见图1),肿块大小24 cm×18 cm×4 cm,表面可见包膜,切面见肿块由大量扭曲、迂回的实性管状结构组成,色灰白,胶冻状,质中;低倍镜下见肿块位于小肠系膜,未累及小肠浆膜面,由迂曲、膨大的神经束组成,呈丛状结构(见图2);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核呈尖细波浪状,间质黏液样变性(见图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D99、 S-100(见图4)均阳性,EMA阳性的细胞分布于丛状结构的边缘, Ki-67增殖指数<1%。病理诊断 :(小肠系膜)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腹盆CT,术后3年未见复发。
图1 肿块大体表现注:肿块位于小肠系膜
图2 肿块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注:肿块由大小不等的丛状结构组成
图3 肿块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 )注:瘤细胞呈梭形,核尖细,间质黏液样变性
图4 肿块组织病理切片(IHC染色) 注:肿瘤细胞核及胞浆呈棕黄染色,S-100阳性表达
2 讨论
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 PNF)在临床比较少见,是神经纤维瘤的一个亚型,常发生于儿童,好发于头颈部,引起畸形,也可见于躯干、四肢,少数发生于胃、胆管、胰腺、肝、膀胱等处。发生于肠系膜的PNF极少见,查阅国内外文献,仅见3例报道,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1~20岁,其中2例发生于小肠系膜,另一例累及肠系膜及直肠,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累及直肠者因病变广泛,未完全切除。本病几乎均伴发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 NF1),并有恶变的倾向。本例患者胸壁、腹部及双腿部可见十余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咖啡色斑块,直径1.5~4 cm,达到NF1的诊断标准,但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及无皮肤神经纤维瘤病史。文献报道,近一半的NF1患者最终发展成PNF,影响周围大神经,PNF通常会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持续发展,导致终身畸形、残疾和死亡。
PNF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表现。PNF具有显著的丛状结构和明显的间质黏液样变性,需与丛状神经鞘瘤、神经鞘黏液瘤、创伤性神经瘤、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区别诊断,根据镜下形态、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均可鉴别。肠系膜PNF罕见,易导致术前误诊。PNF多伴有皮肤表现,如皮肤结节、牛奶咖啡斑,或有虹膜错构瘤、骨损害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要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PNF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然而,肿瘤常与神经、血管或其他脏器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导致无法手术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虽然目前还没有可治愈PNF的药物,但是一项临床一期研究报道,使用MEK抑制剂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另有一项二期临床研究认为,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可以纳入PNF的标准治疗。因此,MEK抑制剂可能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