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诵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2021-08-18王丽强

关键词:运用初中语文

王丽强

摘要:诵读及诵读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教育一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以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为例,通过学生对于古诗词课文的诵读来让学生了解诗词中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地发展以及历史的变迁,我国语文教学中的诵读逐渐失去了“诵”的含义,只留下了“读”。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诗词课文作为研究对象,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以此来了解诵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诵读;初中语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121

诵读教学作为我国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教学方式,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难以开展,背诵、理解都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同时对现代诗歌,学生一样无法进行全面地理解、无法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感。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有效的诵读教学才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文章的诵读,以此来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诵读教学,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一、诵读及诵读教学的区别

1.诵读的含义

诵读从其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进行有节奏的文章阅读,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有情感的朗读。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和解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诵读在广义上来说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于课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手段。

2.诵读教学与阅读、朗读的区别

(1)诵读与阅读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诵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混淆,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诵读教学属于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属于阅读模式的真子集。由于我国近代的教学理念大多引自于西方,因此在很多理念和概念上,会与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发生概念性的偏差。在现代观念中,我国对诵读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更多的是将诵读教学等同于阅读教学,即是指在学生进行语文古诗词或者是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发出声的去读文章。而这里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概念偏差,在《汉书·艺文志》中曰“不歌而诵为之赋”也就是说歌是乐律,而诵则是具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性阅读。所谓的诵读则是以文章自身的节奏进行具有轻重缓急的阅读,通过诵读阅读读者能够很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中。正如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2)诵读与朗读的差异

诵读更多的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上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诵读更多的是基于朗读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本质上来说朗读和诵读十分相似,但还是有所差异,传统的诵读教学更侧重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述能力。而现今的诵读教学则有所区别,现今的诵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声,因为传统上的诵读具有节奏性,其声音的轻重缓急是以文章而定的,但在现今的诵读中,声音的洪亮则是第一要素。

3.诵读教学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诵读教学需要学生有情感的将文章读出来,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现出文章的主要情感。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会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副文章的动态图,随着学生诵读得越发熟练,学生会将这张动态图深深的刻在脑海中,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以诗词和诗歌为例,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诗词和诗歌需要进行背诵,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背诵大多是死记硬背,不仅费时还费力。而在诵读中,学生会通过长期的诵读下意识的将诗词进行记忆在脑海中,从而完成古诗词的背诵。

(2)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情感共鸣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近现代的诗歌对用语用词都十分的讲究,作者想要通过短短几行字来描写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情境,就需要对所选用的词语进行严格的把关。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诵读诗词诗歌时,感受到作者所描绘出的景和物,才能够通过诵读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诵读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到文章的美,这里不仅包括了情感上的美,还有结构上的美、韵律上的美、意象上的美。在学生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会逐渐提升,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容易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

(3)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诵读是对文章的情感表述和记忆深化,在进行文章的诵读时,学生会将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与文章的情感进行融合,从而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文章的具体内容的画面。而这幅画面是学生自身想象力与理解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直观表现。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有日常课文的学习,还有写作学习和读写学习,而在写作教学中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将自己所要进行叙述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图像,而这些都是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学习所获得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在日常的校园教学中,对古诗词的阅读更多的是在早读的时候,而在课堂中对古诗词的阅读则较少。但由于早读的时间并不长,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天的校园时间中并没有获得多少阅读时间,同时也缺少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诵读引导。

此外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師认为的诵读更多的是朗读。而这也是我国校园内书声琅琅,但却毫无情感内涵的原因。由于教师对诵读的理解错误,导致学生的阅读方式主要以朗读为主,而其阅读根本目的也并不是了解文章中的含义,而是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来将文章的内容记在脑海中,从而做到文章的背诵。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诵读教学的错误认识,导致教学内容本末倒置,从而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都是教师的一块心病。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导致其教学时间过长。但是由于本身的教学课时的原因,学生以及教师都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因此自然而然地对诗词诗歌的教学也逐渐地落入到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同时再加上社会以及家长对学生之后初升高的升学考虑,教师会本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观念去对学生进行诗词诗歌的教学,同时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学校以及家长也不愿意对学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故此,导致教师在进行诗词和诗歌的教学时,更愿意将诗词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对文字的简化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式的教学。

2.认识不足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模式,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熟读背诵诗词了便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诗词的诵读和原本意义上的读书还是有着些许差别的,诵读并非简简单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情感与口语的协调,进行有情感的阅读。换而言之,诵读是情感的发出,是通过读的方式将作者的情感进行展现。

四、诵读的具体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教学,其作用有两个,其一是能够帮助学生刚好了解诗词中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诗词的效率。其二则是通过诵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总的来说,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古诗词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1.针对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

初中語文阶段的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主要是针对教材课本中的内容,其次才是教材课本外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诵读与朗读产生混淆,从而曲解了诵读的本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诵读的基本概念,诵读即为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对诵读教学的应用本着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因此对于在课堂中的诵读,教师需要做到示范和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中的《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做得是介绍诗人以及作诗的时代背景,这一步是对诗人以及诗词创作的基础了解,是了解作者精神情感的第一步。如《天净沙·秋思》作者为马致远,字千里,作为我国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元代大戏曲家、散曲家。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但由于元代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他一直无法得志,从而让他一生漂流不定,而这一首《天净沙·秋思》也正是他穷困潦倒漂泊中所写的。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诵读时,教师需要遵照这首词的词牌格式来进行有情感的诵读,需要在诵读之中读出其中的悲凉和不幸。在诗中有枯藤、有昏鸦、有小桥、有人家,全文二十八个字,没有一个秋字但却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秋郊夕照图,让人们看到了游子骑着瘦马的悲凉情景。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枯”“老”“昏”“瘦”这几个字的情感,需要从字中读出无尽悲凉凄苦的情调,而在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本曲的点睛之笔,教师需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甘。

教师通过示范,能够为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和指导作用。古诗词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和境遇,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诗词来进行自省。故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于古诗词以及诵读的知识和常识,为学生之后的诵读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通过情景来帮助学生进行诵读

有山水的地方就会有人,有人的地方大多都会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我国的大好河山中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古人不朽的诗篇。以长江三峡为例,三峡自古就是有名的风景胜地,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的文人墨客都在三峡创作出了自己的诗章。在进行诗词的诵读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诗词所描述的地理文化有所了解,以此才能够通过相应的了解来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中的《黄鹤楼》为例,《黄鹤楼》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诗歌本身所具备的美学意蕴。该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同时也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中首联通过仙人引出黄鹤楼已有千百年的历史,而后颈联转为对于黄鹤楼景物的描写,之后尾联说出了作者在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情感。全诗一转三折不仅说出了黄鹤楼的悠久历史也说出了黄鹤楼之上遥望江面所能够看到的朦胧晚景。教师在进行《黄鹤楼》一诗的诵读教学时,可以通过黄鹤楼相关视频的播放来让学生对于黄鹤楼有所了解,此外也可以通过视频诵读的播放,让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感受黄鹤楼的气势苍茫。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代教学对诵读教学存在着差异性认识,大部分教师很难分清什么是诵读什么是朗读。而这也正是我国诵读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原因,因此,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顺利开展诵读教学,并使其发生应有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到诵读的特性,以此作为教学的主旨,从而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诵读教学得到有效的语文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姬小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诵读教学及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2]陈婷婷.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3]李雪敏.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4]唐凤娟.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诵读提升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05】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六中学,甘肃 白银 730900)

猜你喜欢

运用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