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1-08-18万贯红苏维丽黄棨通

关键词:实例教学效果新课标

万贯红 苏维丽 黄棨通

摘要: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提出了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并对此教学策略进行了介绍,提出如何将此教学策略运用到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去,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了其所达到的显著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模型;实例;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67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趣味颇深的学科,所涉及到的基础科学知识可用于解释很多社会自然现象,能够充分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一线教师至关重要[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成熟的、符合新课标宗旨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本校的真实学情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教学效果[2]。

一、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

新课标提出了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3]。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淡化细枝末节,突出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科兴趣的养成,学生应该以探究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等,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但是,当下高中生物学课堂中依然存在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较低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在这种教学大背景下作为一线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发生改变,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生物学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去探索符合新时代教育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重要途径即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来撰写教学设计,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应用于生物学课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 阐述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3]。实验教学是中学理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课堂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例如,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各种色素在滤纸条上随层析液扩散的快慢和条带宽窄,通过分析原理、观察现象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绿叶中各色素的溶解度大小和含量差异。

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4]。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5]。例如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模型,将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按照其特定的形态和固定的位置等特征制作成模型,从而可以展示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重要特征,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真实化,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和认知生物学相关知识。

实例是指一些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生物自然规律和环境中的真实自然现象等[6]。例如家族遗传中的白化病、红绿色盲等遗传病史;老年人表现出头发发白、皮肤褶皱、出现老年斑等特征;或富含叶绿素的树叶是绿色的等一些自然现象。

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关于知识点的导入、重难知识点的讲解、抽象概念的解读、生物体内细胞器等微小结构的观察认知和不同授课内容间的关联等均可从实验、模型和实例三者中选择出最为恰当的一种途径作为知识纽带进行引导、启发和讲解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课程和初中相比,总体来说课程内容更加复杂,概念更加抽象,知识点多而且较零散,导致一节课教师所授内容增多,学生需要更集中注意力和更强的理解、探究能力。但是高中生面对繁多而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会随着未理解内容的堆积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表现出厌学心理。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章节的课程,针对其特点的不同,分析有哪几种知识纽带可用于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找到合适的纽带可用于导入相关知识点,或者重难点的举例讲解,让学生从一堂课的开始就跟上教师的步伐,跟随教师的思路有兴趣地去学习新知识,感悟理解一些刚接触到的较抽象概念,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生物学产生好感,避免抵触心理。

一些探究性问题可通过探究实验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步步得出结论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实规范的模型可以给学生展示难以理解或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结构,通过看得见、摸的着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一系列肉眼观察不到的结构或抽象概念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認识;对于学生初次接触,比较陌生或者较难理解的概念,可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较难懂的晦涩的新知识,可加深学生对概念地理解和应用,并且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由此将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生物学结构和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以高中生物学课程为例具体阐述对于不同章节将如何应用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去设计课程、巧妙讲解某个重难知识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节内容为例,其教学重难点有(1)掌握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能够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3)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针对这一节内容首先要使学生着重掌握八大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是一种十分微小、抽象、肉眼不可见的细胞内精巧结构,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以模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将各个细胞器模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实体观察,亲身感触细胞器模型,组织小组根据书本已有的知识去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出各个细胞器的特点与所具有的功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超轻黏土等材料去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各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最后进行展示加深对各种细胞器形态、结构的认识。其次,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两大能量转换站,是生物体内对生命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两大生理生化反应场所,对这两个细胞器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以实验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进行实验教学,把学生带进生物实验室,让学生亲手制作临时玻片标本,身临其境的在高倍显微镜下亲眼观察精妙的细胞器形态和叶绿体的颜色及叶绿体随细胞质的流动现象,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书本上所学内容是真实的、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物学也是美妙的、富有生机的。通过以上实验、模型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思维。最后,在讲述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以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将工厂比作一个细胞,工厂中的各车间比作细胞里的各细胞器,以各个车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生产一件产品与各个细胞器分工合作共同制造一种有机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俗易懂的掌握所学内容。

四、 对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进行评价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法,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通过对各个章节相关内容的研究,结合各章节的特点将实验、模型和实例有逻辑的、合理的、有层次的设计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不仅对模型和实验观察细致,小组合作讨论激烈,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面测验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富有趣味和激情的课堂。学生反映他们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活动中每个组员分工明确,有的学生负责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准备材料、有的学生负责制作模型,最终通过互相合作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所学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而且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情况也较理想。在此过程中,笔者特意对几名后进生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的效果来看,他们之前是不喜欢学习的、是逃避的,通过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实践,虽然短时间里这几位学生的成绩提升不大,但从访谈中得知他们开始喜欢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能听懂了,总体来说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慢慢提升,学习状态有所好转。相信在今后不断地努力与完善下,此教学策略会在教学中会发挥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总之,在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的驱动下,生物学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还发展了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使学生乐学、易学、会学、巧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以实验、模型和实例为纽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已初见成效。此教学策略应根据不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特色、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不同学校的学情从而进行优化与完善,进而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虽然此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相信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情与教学实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必能为生物学教学发挥微薄之力。也希望在众多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与群策群力下,利用此教学策略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服务于新时代教育事业。

在新课标的教学大背景下,我们教学一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探索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之法,努力为新时代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紅恩,靳玉乐.论教师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81-85.

[2]黄晓明.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36-237.

[3]黄秋燕,宾石玉,黄惠妮,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20-221.

[4]郭少纯.以模型构建方法进行“酶的特性”一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5,40(9):34-36.

[5]罗明.核酸学具模型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及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6(5):34-36.

[6]陶忠华.样例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7,42(6):18-20.

(作者单位:1.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民族中学,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猜你喜欢

实例教学效果新课标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