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创新环境分析与对策

2021-08-17张颖朱芯瑜肖颖

求知 2021年8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新兴产业独角兽

张颖 朱芯瑜 肖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转化新动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和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一直担负着改革开放先行者的责任与使命。在滨海新区的“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把打造适宜新兴产业成长的创新环境,作为滨海新区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为实现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兴产业发展对创新环境的要求

对于区域来说,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本质上是要构建以高端创业为核心的创新环境。围绕高端创业需求,创新环境的打造主要包括引进高端创业企业、发展市场化科技服务和完善新经济制度供给等方面。

1.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核心是要引进高端创业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规律是线性的,引领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是大企业和跨国公司。而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优化了资源组织方式,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过自身力量逐步累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新经济企业呈现出新的成长方式。新经济时代引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是创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它们是高端创业的重要主体,处于创新的最前沿,代表着新经济发展方向。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是否优良的“晴雨表”,一个地方出现独角兽企业就意味着出现了爆发式成长,意味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培育引进创业、瞪羚、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打造完整的新经济企业生态圈,进而倒逼区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环境发展的新要求。

2.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关键是要发展市场化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好坏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围绕技术创新链,科技服务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综合科技服务等领域。

3.打造適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重点是要完善新经济制度供给。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机制等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制度供给,有力地保障了创新生态圈的良性运行。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的基础性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突出表现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政府一般通过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构建新经济的文化供给。创新政策是创新生态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性和自主性,引导各类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机制是创新生态的变革动力,要围绕创业、瞪羚、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发展,推进政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二、滨海新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环境现状分析

1.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创新环境已初具基础优势。“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双创”深化和动能转换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也是滨海新区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契机。长期以来,滨海新区在高端创业企业引培、大企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成为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带动下,滨海新区已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转移的重要阵地。同时,天津以世界智能大会召开为契机,积极谋划智能科技战略。在此过程中,滨海新区涌现出一批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目前滨海新区共有独角兽企业8家。多年来,滨海新区围绕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大企业带动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大企业成为滨海新区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新经济背景下,一些大企业开始通过搭建内部众创空间的形式,以自身为核心打造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促使内部创业团队和外部创业企业在平台上孵化壮大,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群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2.滨海新区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仍然欠缺。市场化科技服务是生态黏合剂,也是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科技服务类型。目前滨海新区在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机构数量不足,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孵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极为欠缺;机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市场化、专业化不足,尚未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3.滨海新区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滨海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统筹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引进和建设了包括国家超算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平台。但整体而言,滨海新区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滞后,服务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新经济基础设施对外部中小企业开放不足,中小企业使用成本高,获取途径不便;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供给不足,在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等各种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足。

4.滨海新区新经济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不足。滨海新区长期以来固有的“大项目大招商”发展路径,导致其对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视和培育不够。企业主动创新意识较弱,与其他地区相比高端创业人数较少。企业间交流合作氛围不浓厚,协作配套不够,处于同一产业链之间的企业交流、协作配套氛围尚未形成。创业政策支撑不够。滨海新区在创新创业顶层设计、人才建设等方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初步形成互相支撑、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但在构建适应新动能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体系方面仍存在欠缺。现有创业体制机制仍在某些方面对企业产生束缚。滨海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项目为核心”的科技工作推进方式,缺乏对科技生态体系的足够关注,在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权责统一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三、濱海新区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1.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首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研发+制造+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重点企业上市融资,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其次,深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加快推进“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建立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库,实行动态跟踪服务。

最后,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建生态”思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

2.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首先,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鼓励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推动科技场馆体系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其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金融生态,构建全生命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天使、创投等基金及专项投资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化、集聚化。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探索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风险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增信服务。

最后,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搭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区,提升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天津知识产权法庭服务水平,提高审查、确权、维权效率,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

3.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提升平台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高水平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提升“双创”大厦、独角兽大厦、空港创新创业中心等载体功能,打造一批独具产业特色的孵化载体。鼓励引进专业运营机构,盘活闲置楼宇和厂房,打造低成本的创业广场、创业街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向创业广场、创业街区延伸,设立政务服务工作站,开设行政审批便捷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专用设备仪器、共享专用软件等服务,持续推动“双创”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双创”周、“双创”大赛、“双创”论坛、“双创”公开课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集聚创客资源。

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课题(DXXTJZ21—21)的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新兴产业独角兽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吃眼泪的小独角兽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推动滨海新区检察调研工作全面上水平
认不出了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天津滨海新区形象认知度调查报告